胡珂強
摘 要:在我國從交通大國向交通強國轉變的關鍵節點,道路運輸市場供應側改革進入攻堅時期。通過對規模經濟及規模經濟效應的內涵進行闡述,提出從道路運輸組織形式、道路運輸市場信息化和道路運輸市場集約程度三個方面應用規模經濟原理的政策措施建議。
關鍵詞:道路運輸;規模經濟;政策措施
中圖分類號:F540.3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06-0061-02
十九大強調的交通強國建設目標,是每一個交通人的夢想,從交通大國向交通強國的轉變必然伴隨運輸市場及整個運輸行業的轉變,結合道路運輸業本身固定成本占比低而變動成本占比高的技術經濟特點,及規模經濟具有擴大生產規模引起長期平均總成本下降的屬性。因此,推進規模經濟建設是我國道路運輸行業實現交通強國建設目標的有效途徑。本文從道路運輸企業運輸活動組織經營方式的革新、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與傳統道路運輸業結合和區域道路運輸市場供給整合升級三個層面,提出我國道路運輸規模經濟建設的政策建議。
一、規模經濟的內涵
規模經濟理論是描述企業規模變動與成本變動以及產出變動之間關系的理論[1],但在研究成本函數或生產函數的問題上許多學者存在分歧,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生產函數難以刻畫而成本數據資料更容易取得[2]。因此,本文認為,運輸企業在一定的技術條件和管理水平下,在運輸業中存在規模經濟描述的生產規模擴大所帶來的長期平均成本降低的現象[3]。當邊際成本曲線位于平均成本曲線之下時,生產額外一單位產出的要素成本低于單位產出的平均成本,則說明存在大規模生產的經濟性[4],但隨著產出的不斷增大,平均成本也會不斷下降,最終邊際成本與平均成本曲線相交甚至重合,表明邊際成本與平均成本相等,在一定的產出范圍內保持不變,則這個范圍成為規模收益不變,產出如果繼續增大,邊際成本將高于平均成本,即造成規模不經濟。同時,規模經濟又可以分為內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規模經濟,內部規模經濟是指隨產量的增加,企業的長期平均成本下降;外部規模經濟是指在同一個地方同行業企業數量的增加,共享當地的輔助性生產、共同的基礎設施、勞動力供給所帶來的成本下降[5]。
二、道路運輸規模經濟效應
規模經濟效應經濟學上的定義是指適度的規模所產生的最佳經濟效益,包括產生較高的運行效率、較高的利潤或是較低的收費,而規模經濟效應產生的根源在于生產活動的“不可任意分割性”和“附加利益效應”,使生產要素在合理配置的情況下產生協同作用。在運輸業領域當中,宏觀層面表現為五種運輸方式,航空、鐵路、公路、水路和管道的有機結合[6],區域范圍內的綜合運輸,以及各種運輸線網和階段的不斷增長,均具有降低成本增加利潤的規模經濟效應;微觀層面表現為道路運輸市場中各個道路運輸企業追求其所能達到最優經濟效益與最優社會效益的生產規模[7],道路運輸企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將使固定成本包括土地、廠房、運載工具等,及變動成本包括燃料成本、駕駛員人工成本等折算在單位客貨運量的降低,同理在一定地理范圍內,多家道路運輸企業的合作共用站場,分享線路,形成運輸集團不同企業分工合作進行業務細化,亦能成為經濟效率不斷提高的規模經濟效應。
三、政策措施建議
1.引導運輸形式革新,提高道路運輸效率。為建設宏觀層面的運輸業規模經濟,實現綜合運輸的遠期目標,道路運輸作為一種也是唯一能夠實現“門到門”的運輸方式,亟須緊跟其他運輸方式的發展,進行技術形式和標準革新。因此,有必要推進道路運輸與航空、鐵路、水運在技術標準層面的緊密結合,以提升運輸效率與經濟效益。公路集裝箱運輸是一種能夠將道路運輸同其他運輸方式連接的道路運輸模式,是綜合運輸中集裝箱運輸的起始和收尾環節,不僅能夠承擔鐵路、海運、航空集裝箱運輸業務的銜接,而且能夠將小批量貨物基于綜合運輸的建設實現多式聯運,提高運輸效率,在減少運營費用,降低運輸成本的同時,減少貨損貨差,提高運輸質量,并且集裝箱運輸能夠簡化包裝,大量節約包裝成本。除此之外,公路集裝箱運輸能夠彌補傳統道路運輸裝卸作業環節多、勞動強度大、裝卸作業效率低的缺點,通過機械化設備裝卸大大提升裝卸作業效率,從而縮短貨物在途時間,提升社會總體經濟效率。而在綜合運輸視角下規模經濟建設中的運輸工具革新以外,在道路運輸組織方法上同樣應當通過相關政策鼓勵規模經濟創新——甩掛運輸,通過科學制定牽引車的運行計劃,運用大重量高噸位的掛車實現不同種類貨物高效率、大范圍的運輸活動,極大程度上地減少運輸活動的中間環節對運輸活動的延誤,并且能夠實現運輸活動掛車與牽引車的業務細化,減少運輸企業大規模運輸固定成本的投入。
2.鼓勵信息技術應用,推動運輸市場在新時代獲得新發展。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許多行業逐步實現傳統業務與互聯網的融合發展,取得傳統方式下無法想象的飛躍性發展。移動互聯網信息技術能夠有效解決信息不對稱和時效性問題,政府應鼓勵移動互聯網技術公司與傳統道路運輸公司合作,發揮政策引導功能,建設道路運輸公共信息平臺,或給予移動互聯網公司進入道路運輸市場的政策補貼或稅收減免等優惠扶持,從區域運輸企業集合到全國運輸企業聯合,最大程度實現新舊業態間的取長補短,發揮新時代下新業態的技術優勢,達成區域小范圍內運輸企業協作經營共享資源。對傳統運輸業務的流程進行重組或改造,從運輸企業運輸能力提高、運輸組織和管理水平優化方面加大信息化結合力度,實現運輸供給和運輸需求資源統一管理和調度,結合物聯網技術高效迅速地處理大宗貨物和重載工具。政策引導前沿發達的互聯網企業進入道路運輸市場,通過公共信息平臺的建設既能為互聯網企業提供應用自身技術,從而獲得利潤的機會,又能在減少道路運輸企業建立平臺的巨大成本,在此基礎上實現區域乃至全國道路運輸業的網絡資源共享,從根本上改善道路運輸業相比發達國家落后的信息處理方式。同時,利用收集到的道路運輸業運營概況,更能大大提高政府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實現對不同地區不同情況下的精準管理。
3.加快運輸市場供應側改革,實現市場結構升級。道路運輸市場中存在眾多規模較小、服務質量較低問題,經營方式為單車承包或單車租賃承包的運輸企業,嚴重割裂運輸過程中各個環節的有機銜接和分工協作。同時,地區封鎖及地方保護現象較為普遍,致使道路運輸市場各個子市場集中度低下,大范圍的供給質量難以保證,從而形成有效供給短缺。因此,應在一定區域范圍內整合供給側資源,在增加投資的同時優化投資結構,鼓勵企業之間合作或兼并,推進道路運輸業供給側結構調整,結合各自技術經濟特點以政策引導企業專業分工,發揮市場力量,糾正扭曲的要素配置,擴大有效供給能力。首先加大大型運輸企業的資源配置扶持力度,發揮其大規模、專業化生產的優勢,然后伴隨規模經濟效應,經營規模擴大而成本降低,吸引中小型運輸企加盟在局部空間成一定規模的聚集,帶來外部規模經濟。在主導和穩定市場的同時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健全市場競爭機制,激活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和優勝劣汰手段,從而更好地適應新時代下經濟發展,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
四、結語
本文從規模經濟的內涵和道路運輸業規模經濟效應分析入手,結合道路運輸業技術經濟特點及道路運輸業市場特征,從理論層面提出推動道路運輸規模經濟建設的政策措施,包括引導道路運輸企業運輸組織形式和運輸技術革新,在道路運輸企業生產規模層面追求規模效應,以及鼓勵移動互聯網企業同傳統道路運輸企業相結合,實現道路運輸企業區域協調合作形成規模效應,進而實現整合道路運輸市場供給側資源,培植大型道路運輸企業,發揮規?;瘜I化生產優勢擴大有效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