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
摘 要:2018年4月,《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簡稱“資管新規”)正式發布,金融機構均按照資管新規的要求對存量業務進行整改。7月20日,《關于進一步明確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指導意見有關事項的通知》發布,該通知是資管新規的補充文件,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過渡期內存量業務的清理壓力,但過渡期結束后的監管要求并未放松,過渡期內以銀行理財為代表的資管產品依然面臨存量業務限期整改對利潤的壓力。
關鍵詞:資管新規;過渡期;銀行產品;結構調整;理財利潤
中圖分類號:F83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06-0078-01
通過分析,我行認為資管新規對銀行產品結構的調整對銀行利潤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保本理財存款化,削弱銀行盈利能力
資管新規發布前,保本理財作為銀行理財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維系銀行理財負債端的穩定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存量余額占有一定比例。資管新規發布后,保本理財納入存款管理,對銀行盈利能力產生一定影響。原因在于,一方面,保本理財納入存款管理,銀行需要為保本理財繳納存款準備金、存款保險,保本理財投資的資產還需要占用風險資本,資產使用成本加大;另一方面,保本理財納入存款管理后,銀行表內資產配置的風險偏好顯然低于表外理財,風險偏好的降低意味著投資的安全性較高資產收益也相應降低,資產和負債之間利差變薄,對銀行盈利能力帶來負面影響。
二、表外理財凈值化,銀行表外負債穩定性面臨沖擊
資管新規對表外理財帶來的最大沖擊就來自于凈值化管理的要求,一方面對銀行理財估值體系的建立帶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對理財負債端穩定性帶來巨大沖擊。過去,銀行表外理財大多采取資金池模式,以期限錯配的方式配置信用債為主,對配置的信用債大多采取成本法估值,估值方法相對較為簡單。隨著資管新規要求表外理財采取凈值化管理后,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自身對產品凈值化管理的能力就存在一定欠缺,需要引進外部機構的成熟系統、制度、投資顧問等等,帶來固定成本的支出,對銀行盈利帶來影響。更為重要的是,投資者大多習慣于剛性兌付、預期收益型的銀行理財產品,銀行理財轉為凈值化產品后,投資者的接受度是銀行理財面臨的最大挑戰。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老百姓對于已經發行的凈值型理財接受度很低。隨著過渡期已經過半,銀行存量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也將逐步面臨清理壓力,理財產品凈值化趨勢下如何留住客戶就成為了銀行理財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負債端穩定性降低,將直接影響銀行理財的規模,理財規模的降低也將從各方面對銀行利潤帶來負面影響。除此之外,凈值化管理要求將全部收益分配給客戶,銀行理財只收取固定管理費,這意味著過去預期收益型產品中超額業績的部分也將歸屬于投資者,同樣會對銀行利潤帶來影響。
三、穿透式監管或將引發資產端收益降低
資管新規對穿透式監管的要求也將對理財盈利能力帶來顯著影響。一方面,穿透式監管的要求使得過去理財通過委外、通道等方式繞過風控,投資高收益資產的獲利模式無所遁形,未來銀行理財投資范圍將重新回歸銀行體系風控管理,通過配置低評級高收益資產獲取超額收益的模式將成為歷史;另一方面,穿透式監管也使得銀行理財通過委外、通道等方式繞過非標限額要求投資非標的模式成為歷史。綜上,通過超額業績提成及客戶對凈值型產品的需求,都成為影響銀行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
四、期限匹配要求使得資金池模式成為歷史
禁止期限錯配同樣也是資管新規的重要原則性要求之一,這將直接導致過去銀行理財賴以生存的資金池模式難以維系。期限匹配的要求意味著銀行理財要發行長期限理財產品(1年以上)以匹配長期限資產,或投資短久期資產以匹配短期負債,但這都意味著收益的降低、客戶的流失和盈利能力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