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強 張瑞欣


摘 要:基于分位數回歸法,考察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影響,以及不同城鎮化水平下,外商直接投資對城鎮化作用效果的差異。研究發現,外商直接投資規模的擴大能夠顯著推動我國城鎮化發展,在城鎮化水平不斷提升的過程中,外商直接投資的推動作用具有先增強后減弱的動態變化趨勢,即城鎮化中前期,外商直接投資對城鎮化進程的促進作用逐漸增強,而城鎮化后期,這種促進作用減緩。
關鍵詞:外商直接投資;城鎮化;影響;分位數回歸
中圖分類號:F291.1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06-0151-03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規模快速拓展,城鎮化水平總體上呈現出持續提高的趨勢,1978年我國城鎮化率僅為17.92%,2018年上升至59.58%,提高了近3.32倍。隨著我國城鎮的迅速拓展,諸多矛盾日益突出,如地區城鎮化水平空間發展不均衡、環境惡化以及基礎設施配套滯后等,這些問題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我國城鎮化進一步持續健康發展。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黨的十九大會議上提出:“構建以城市群為主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在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領域提出要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并且提出了社會治理的制度建設、提高四化水平和加強四個體系建設,以實現人民的安居樂業、社會的安定有序及國家的長治久安。”因此,如何促進我國城鎮化健康持續發展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問題。特別是在當前中美貿易爭端不斷升級,中國經濟出現明顯下行跡象,亟待擴大內需緩解系統風險的背景下,如何通過加強內部社會制度建設,有效利用外部資源積極推進我國城鎮化顯得至關重要。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總額持續增長,特別是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之后,外商直接投資漲幅進一步提高。2002年中國實際利用外資金額為527.43億美元,2018年增加到1 349.7億美元,外資利用總量僅次于美國,升至全球第二。大量外資融入中國城市群,從技術、資金等多方面推動了我國工業部門的發展,帶動了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進而解決了城市就業問題。外商直接投資能否有效吸引農村居民向城市轉移,進而帶動我國城鎮化發展,已經引起國內外學術界持續關注。
一、文獻綜述
聚焦于外商直接投資與城鎮化進程的關系,各學派基于差異性視角,提出不同觀點。依附理論和世界體系理論認為外商直接投資的進入會導致發展中國家城鎮化進程深受發達國家資本積累和工業化進程的影響,造成依附性問題[1]。而Armstrong,Friedman則提出,新的全球秩序下發展中國家很難從依附城市化中逃脫[2~3]。這將導致發展中國家出現貧富差距擴大、產業失衡,甚至過度城鎮化等問題。基于這一視角,外商直接投資將一定程度上扭曲東道國城鎮化發展。
現代化理論則指出外商直接投資對東道國具有積極影響,認為外商直接投資通過資本積累、技術溢出等方式促進東道國經濟增長及工業化發展,進而推動城鎮化水平的提高。眾多學者通過實證研究對這一理論進行檢驗。基于技術溢出角度,鄧麗娜等基于產業層面進行研究,發現外商直接投資通過發揮技術溢出效應促進產業結構升級[4]。曾鵬等提出,外商直接投資能夠促進東道國企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加速東道國的產業升級及產業集聚,外商直接投資與產業結構具有相互促進作用,并能同時促進城鎮化水平的提高[5]。基于資本積累角度,Chenery認為,外資能夠彌補東道國的資金缺口,加速東道國的資本積累,進而促進東道國經濟增長[6]。隨后,Kentor也得出外商直接投資能夠加速東道國的資本積累,為東道國經濟發展注入強大的資金動力,推動城鎮化發展的結論[7]。
二、假設提出與研究框架
在外商直接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中,外商直接投資對城鎮化進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基于擴大就業視角,外資進入我國城鎮地區或建立新企業,或擴大原有企業規模,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與此同時,外資企業規模的擴大也促進了與之相關聯企業的發展,就業機會隨之增加[8],促進農村勞動力涌入城鎮,推動城鎮化發展。基于技術溢出視角,外資通過關聯、示范、競爭等方式加速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并推動產業集聚,進而促進企業專業化分工協作,形成產業鏈專業化生產,加強了城鎮的吸引力,進而加快城鎮化發展[9]。基于資本積累視角,雙缺口理論提出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資金缺乏問題,單純依靠本國進行資本積累周期將十分漫長,引進外資成為彌補資金缺口的有效途徑[10]。因此,外商直接投資為我國工業化發展提供了充分的資金支持,為我國城鎮化進程提供了基礎保障。
在城鎮化進程的不同階段,外資的促進作用存在差異。城市化初期,受當地基礎設施水平較低、融資環境較差、產業鏈不完整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外資企業發展緩慢,對城鎮化進程的促進作用較弱。在城鎮化持續發展的進程中,諸多不利因素逐漸解決,降低了外部環境因素與外資企業的匹配摩擦,進而持續提升外資融合吸收轉化效率,這一階段,外資對當地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不斷加強。城鎮化后期,我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土地成本不斷上漲,導致外資企業的經營成本上升,發展減緩[11],故這一階段外商直接投資對城鎮化進程的促進作用減弱。
H1:外商直接投資對城鎮化進程具有促進作用,且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持續提高,這種促進作用呈現先增大后減小趨勢。
三、模型構建與數據說明
(一)模型構建
為檢驗外商直接投資與我國城鎮化進程的關系,以及行政壟斷對這種關系的調節作用,本文采用以下模型進行回歸分析:
其中,i表示地區,j表示時間,urb為被解釋變量,表示地區城鎮化水平,FDI表示外商直接投資,gdp表示產業結構,indust表示地區工業化水平,invest表示固定資產投資,?著是殘差項。為了消除異方差回歸結果的影響,我們對控制變量進行自然對數處理。
(二)指標選取
1.被解釋變量:城鎮化水平。城鎮化包括人口城鎮化、土地城鎮化、經濟城鎮化、社會城鎮化四個方面,本文選取人口城鎮化作為被解釋變量,并以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作為其的衡量指標[12]。
2.解釋變量:外商直接投資和行政壟斷。外商直接投資能擴大就業、產生技術溢出、增加地區資本存量,進而影響地區城鎮化發展,本文采用當年實際利用外資金額衡量外商直接投資[13]。
3.控制變量:產業結構,采用地區第二、第三產業產值占總產值的百分比衡量產業結構[14];工業化水平,采用地區工業增加值占GDP的百分比衡量[15];固定資產投資,采用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百分比衡量[16]。變量詳細的統計性描述(如表1所示)。
(三)數據來源與處理
將“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和《中國城市統計年鑒》進行匹配,并把各地級市企業層面數據加總,最終得到1998—2011年的地級市水平數據集。主要數據指標來源:其一,城鎮化率、產業結構、工業化水平、固定資產投資來源于“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其二,外商直接投資應用“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內相關指標經過計算得到,此數據庫包含企業的產值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95%左右,1998—2011年,此數據庫所涵蓋的企業數量由16萬家增加至48萬家,其權威性是值得公認的。
四、實證研究
表2展示了相應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資在各分位數的回歸系數均在1%水平下顯著為正,且影響程度隨分位數的增大呈倒“U”型變化,從10%分位數到75%分位數外商直接投資系數逐漸增加,但在90%分位數系數出現明顯下降,證實了前文的假設H1。
外商直接投資通過擴大就業、加快技術溢出、增加資本存量等方式,促進我國工業部門發展,推動我國產業集聚以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進而促進城鎮化進程。城鎮化初期,當地落后的市場環境與外商投資企業具有較大的匹配摩擦,導致外資企業發展緩慢,故對城鎮化進程的推動作用較弱;城鎮化中期,限制外資企業發展的諸多不利因素逐漸解決,降低了外部環境因素與外商直接投資的匹配摩擦,持續提升外商直接投資融合吸收轉化效率,外商直接投資對當地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不斷加強。城鎮化后期,地區人口紅利的消失以及土地成本的上漲嚴重阻礙外資企業的發展。因此,這一階段外商直接投資對城鎮化進程的促進作用減緩。
五、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匹配了“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兩類數據,得到1998—2011年的地級市水平面板數據。利用分位數回歸法研究外商直接投資對地區城鎮化水平的影響機制,最終得到以下結論,外商直接投資對城鎮化進程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隨著分位數的增大,外商直接投資對城鎮化進程的促進程度呈倒“U”型變化,城鎮化中期外商直接投資對城鎮化進程的促進作用最大,初期及后期影響促進作用相對較小。
根據本文的研究,外商直接投資不僅能夠加速當地技術水平的提高,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更能吸引外資流入形成產業集聚,推動城鎮化進程。因此,政府應著力提高當地引資能力,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優化產業配套條件,改善市場融資結構,推動建設產業經濟區,為外資企業和內資企業的協同發展創造條件。同時,針對城鎮化水平不同的地區,引資策略應該有所差異,城鎮化水平較低的地區,可著重引入技術水平較低的外商直接投資。而城鎮化水平較高的地區,則應更大力度地鼓勵高端外商直接投資進入當地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