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元海 梁勝男
摘要:近代以來,中國農業職業教育的發展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對當下農業職業教育的發展有很大的指導意義。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農業職業教育的發展面臨很多具體的困境需要破解,同時農業職業教育在整個鄉村社會發展中亦承擔著重要的使命,農業職業教育應回歸服務三農之初衷,依據鄉村社會發展的需求來探尋合理的發展路徑,即構建農業職業教育體系,走統籌發展之路;建立多元辦學模式,走融合發展之路;服務產業發展需求,走對接發展之路;創新教育發展理念,走特色發展之路。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業職業教育;三農問題
中圖分類號:G71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20)03-0004-05
中國鄉村社會的發展進入了新時代,尤其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調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鄉村振興歸根結底是人才的振興,農業職業教育對于培養服務鄉村振興所需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具有獨特優勢,有利于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和生活水平、促進農村社會發展等等。農業職業教育在鄉村社會發展中承擔著新的時代使命,探尋新時代農業職業教育發展路徑是我們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農業職業教育發展的歷史回顧
晚清已降,中國的農業生產技術開始落后于西方。西方自然科學的發展帶來了農業技術的革新,但我們的農業耕作制度仍“因襲著幾千年以來的古法,與近世科學差不多還不曾接觸著”[1]。直至甲午戰敗后,一批有識之士開始覺醒,“變法”與“興學”成為浪潮,認識到西方“商業之盛,本于工;工事之盛,本于農”[2],認為? “振興農工,實富強之本”[3],農業教育便伴隨這一浪潮而來。張謇提出“立國之本不在兵也,立國之本不在商也,在乎工與農也,而農為要。蓋農不生則工無所作,工無所作則商無所鬻,相因之勢,理所固然。[4]”陳熾在《庸書》中提出:“農非學,無以辨菽麥,別肥饒,盡地力”[5],強調農學之重要。康有為亦曾上折“請開農學堂地質局,以興農殖民而富國本”[6],他認為興農學有助于國富民強,請設立學堂,各地人民廣泛參與學習農學事務。張之洞提出“今日欲圖本富,首在修農政,欲修農政必先興農學”[7],主張遍設農務學堂。向農民傳授植物學、農業機器學、農業化學等方面的知識,提高農民的文化水平,從而振興農務[8]。1898年,在張之洞的主導下,國內第一所農務學堂——湖北農務學堂正式成立,開啟了中國近代農業職業教育的先河[9]。農業教育的興辦“對中國近代型農業肇始、發展起基礎作用”[10]。民國初年,《實業學校令》規定實業學校“以教授農工商業必須之知識技能為目的”,分農業學校、工業學校、商業學校等;其中農業又分為作物、蠶業、森林、獸醫、水產學校等。20世紀20年代,黃炎培把“農業學校”定性為“實施農業職業教育的學校”,后又由“農業”擴大為 “鄉村職業教育”[11]。1926年之后,梁漱溟、晏陽初、陶行知等先進知識分子在鄉村建設運動中逐漸發掘出農業職業教育的巨大潛力,如陶行知主張“教育與農業攜手”,使教育與農業合作,為農村經濟發展服務,晏陽初的生計教育中開展農家實驗以向農民傳播必要的農業生產技術。
新中國成立后,農業生產力低下,糧食生產是整個國家建設的基礎。為恢復生產,國家積極創辦農業職業教育,面向農村農業發展。農村職業中學的數量由1963 年的3757 所提高到1965 年的54332 所,三年內學校數增加了近15 倍[12]。文革期間,農業職業教育的發展受到影響,但也有面向農業、農村發展的政策,期間農業部頒布了《中高等農業院校遷往農村辦學》的通知,指出:“中高等農業院校應當面向農村、面向農業生產,有計劃地遷往農村辦學。[13]”
改革開放以來,農業職業教育積極為現代農業發展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同時為適應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的需求,農村職業學校逐步由“向農”教育轉向“離農”教育,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提供相應的技術培訓。進入新世紀后,教育部頒布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計劃》,并下發了《關于中等職業學校面向農村進城務工人員開展職業教育與培訓的通知》,提出“面向農村進城務工人員開展職業教育和培訓是一項新的工作”。近年來,農業職業教育在徘徊中穩步發展,積極服務于農業現代化和鄉村社會發展。
二、農業職業教育發展的現實困境
當前,我國鄉村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農業現代化建設不斷推進,需要農業職業教育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但是,一方面,受城鄉二元制度的影響,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條件較差;另一方面,受傳統觀念影響,很多家長不愿送子女接受職業教育,尤其是農業職業教育。同時,在城鎮化進程中,“80后”新生代農民工成為進城務工的主力軍,他們對從事農業的歸屬感、認同感十分低,農業職業教育淪為“逃離式”教育,導致農業職業教育的發展面臨重重困境。
第一,從生源角度來看。生源是一個學校的辦學基礎,生源數量短缺、結構單一、質量不高的問題長期存在于農業職業教育院校,從源頭上阻礙了農業職業教育的發展。從生源數量上看,據各行業部門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各類中等農業職業學校僅剩237 所。中職農林類涉農專業招生人數從2010年的110.4萬逐年遞減,到2016年減至29.3萬[14]。中職涉農專業招生人數銳減,難以為農業高職教育提供充裕的具有基本涉農專業知識和初級技術的生源,導致高職涉農專業招生亦十分艱難。從生源質量上看,農業職業教育的學生大多是農村地區未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他們迫于升學的壓力而不得不選擇農業職業,學生對所學專業缺乏正確認識,鄉土情懷淡薄,內在學習動機不強等一系列問題導致生源質量不高,培養難度大。從生源結構上看,農業職業教育的對象絕大部分是農村適齡青少年學生,生源結構較為單一,對傳統成年農民、鄉村女子、基層村干部等特殊群體的職業教育不足。
第二,從辦學條件來看。一方面,經費和實習實訓設備是基礎,農業職業教育以培養技術型人才為主,因此,實踐教學是農業職業教育的重要教學方式,充足、先進的教學設備是農業職業發展的硬件條件。但由于國家和地方財政性撥款有限,資金來源少,農業職業院校在資金、硬件條件上難以滿足教學和實踐的需求。此外,由于農業機械、技術更新換代較快,實訓基地的建設和設備投入成本高,農業職業教育的總體培養成本較高,低收入與高支出的辦學現狀嚴重制約了農業職業教育的發展水平。另一方面,“興學以求師為急務”,高素質的職教師資是農業職業教育的辦學保障。現階段“雙師型”教師隊伍短缺使農業職業教育育人成效大打折扣,農業職業院校 “雙師型”教師隊伍培養與引進無疑是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
第三,從專業建設來看。僅有的涉農專業也存在專業與產業脫節的現象,未結合本區域優勢產業、特色產業,建立為產業提供基礎的特色農業及相關課程;盲目跟風開設熱門專業,原有的特色專業卻未及時更新調整,導致教育資源浪費。
第四,從培養質量來看。農業職業教育教學與實踐脫離,實踐課程形同虛設,校企合作收效甚微,學生在學校里學到的知識、技術不能經世致用,以致培養出來的人才不能順應區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勞心者”與“勞力者”分離使得職業教育未能達到“學必期于用,用必適于地”的目標,農業職業院校學生畢業就等于失業的問題嚴峻。20 世紀60 年代,世界銀行教育專家福斯特說:“如果一個來自農村的孩子其求學的目的是為了離開鄉村的話,那么任何學校中的農業課程對于他來說都是毫無意義的[15]。”農業職業教育在艱難的發展中,卻難以培養出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由此帶來農業職業教育發展問題的惡性循環。
三、農業職業教育發展的時代使命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中國鄉村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涉農高校要以強農興農為己任、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不斷作出更大的貢獻,而農業職業教育亦應踏上“為農”服務的新征程,肩負起為鄉村社會的發展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撐,服務于農業、農村和農民發展的新的時代使命。
(一)為農村發展提供人才保證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要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暢通智力、技術、管理下鄉通道,造就更多鄉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農業職業教育是培養鄉村振興人才的重要途徑。
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第三產業的蓬勃興起,新的職業崗位群將會不斷出現,對人才規格的需求必將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農業職業教育應以更大的包容性、更高水平的要求、更靈活的方式對農村不同群體進行職業教育,促進鄉村人才振興。據《2018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顯示,2017年,250余所高職院校的1000個涉農專業點為鄉村振興培養了4萬名技術技能人才。但這還遠遠不能滿足鄉村振興的人才需求。根據中共中央組織部、農業部和教育部等五部委印發的《農村實用人才和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0—2020 年)》,到2020 年,農業科技人才增加到70萬人,農村實用人才達到1800萬人,其中,生產型人才630 萬人、經營型320 萬人、技能服務型360 萬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提到,扶持培養一批農業職業經理人、經紀人、鄉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遺傳承人等。農業職業教育需要填補鄉村實用型人才培養缺口。未來鄉村對于人才能力的需求是多元化的、綜合性的,要求“三農”工作隊伍不僅要帶著專業知識,尤其要帶著感情去實施鄉村振興戰略[16]。
(二)為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農業的現代化主要表現在技術現代化、機械設備現代化、經營管理方式現代化,究其根本在于農業勞動者素質現代化。據調查顯示,德國95%的農民都受到過規范性的職業教育。其中,受過高等教育的占10%;受過中等職業教育的占31%;參加過職業進修教育的占59%,高素質的農民為德國的農業現代化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17]。而我國是農業大國,卻不是農業強國,主要原因在于農業科技水平不高、農業機械化率低,究其根本在于農業從業者素質不高,落后的人力資本使得農業的發展主要依靠物質和勞動力數量投入,農業產業難以升級。農業職業教育應該承擔為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的時代使命,為現代農業提供技術支持和人才支持,圍繞現代農業發展之需要,不斷調整人才培養結構,為農業現代化培養大批生產者、經營者、管理者,全面破解現代農業發展的人才瓶頸問題。
(三)為農民全面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農業農村發展的關鍵是“人”,從以人為本的觀念出發,農業職業教育不僅需要在技術進步和資本提升方面實現鄉村的內生發展,更要注重實現農民個人的全面發展,為農民的全面發展提供智力支持。而鄉村振興對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高素質的,需要依靠農業職業教育對鄉村這些龐大而有潛力的群體進行人力資源開發。農業職業教育是增長農民就業技能、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提升農民文化素質、豐富農民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徑。從物質層面上,農民通過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提升就業技能,促進傳統農民向新型職業農民的轉變,順應鄉村振興背景下新的就業形式,提高增收致富的能力。從精神層面上,農業職業教育有利于提高鄉村人口總體素質,豐富農村人口精神生活質量。
四、農業職業教育的發展路徑
農業職業教育在整個鄉村社會發展中承擔著重要的使命,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農業職業教育應回歸服務三農之初衷,其發展應該依據鄉村社會發展的需求來探尋合理的發展路徑,即構建農業職業教育體系,走統籌發展之路;建立多元辦學模式,走融合發展之路;服務鄉村產業發展需求,走對接發展之路;創新教育發展理念,走特色發展之路 。
(一)構建農業職業教育體系,走統籌發展之路
鄉村振興發展需要完善的農業職業教育體系為其提供技術技能人才支撐,建立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相統籌、縣鄉村三級相銜接的農業職業教育體系。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當前,農業職業教育中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是分割的,其中學歷教育方面,農業職業教育面臨邊緣化、衰弱化的困境;農業職業培訓則是松散化的,分屬不同部門舉辦,農業職業教育的發展需要統籌學歷職業教育與涉農職業培訓。尤其是要開拓涉農職業培訓領域,為留守農民、返鄉農民工、退伍軍人等不同群體提供適合的培訓,擴大生源范圍。對在崗的新型職業農民、農業職業經理人、農場主等開展在職培訓,及時反饋問題,補充在實際生產和生活中所需要的實用技術。從縱向來講,要建立縣鄉村三級農業職業教育體系,對村、鄉、縣三級農業職業教育進行統籌管理、聯動發展、優勢互補。將農業職業教育的學習場所設在田間地頭,在實踐中增長技能和職業歸屬感,以此提高農業職業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切實的服務三農發展。
(二)建立多元辦學模式,走融合發展之路
農業職業教育的發展不僅僅是教育的問題,更是產業的問題、社會的問題,因此要樹立大職業教育觀,加強農業職業教育與產業、與社會發展的聯系,建立多元的辦學模式,走融合發展之路。先要引導涉農企業、農業生產合作社參與農業職業教育辦學,實現多元主體之間的深度融合;而要實現不同的主體在農業職業教育發展中由簡單的合作到深度的融合,最為關鍵的是教學內容的融合和師資的融合。
教學內容的融合是提高農業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基礎,農業職業學校要在教學大綱的制定、教學模式的改革、科技研發與推廣等方面與農業企業深度融合,一方面,要讓企業參與人才培養模式的制定和具體的人才培養中;另一方面,也要主動介入農業企業的發展中,了解掌握農業企業的人才需求。農業企業則要主動將員工的在職培訓納入發展規劃之中,積極參與到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中。
師資融合是農業教學質量的保障,農業企業的技術骨干、“土專家”等應該引入到農業職業院校授課,打通這些兼職教師到農業職業院校授課的綠色通道,提高兼職教師的待遇,從而激勵他們深入到學校開展技術交流與傳播,維持農業企業技術骨干進校園的穩定性和知識傳授的系統性。農業職業院校的教師則要積極參加農業企業培訓,提高生產實踐能力,及時更新知識儲備,提高技術知識的時效性。
(三)服務產業發展需求,走對接發展之路
在新時代,農業職業教育的發展應該圍繞鄉村產業發展的需求設置專業,走對接發展之路。首先需要圍繞鄉村農業產業發展的現實需求來開設與農村產品深加工、鄉村旅游、農村電子商務等相關產業對接的專業,培養集技術、經營、管理、服務于一體的綜合型涉農人才。其次是要根據區域產業鏈發展需要,調整合并相關涉農專業,優化涉農專業結構,形成銜接有序的涉農專業鏈,實現專業與產業對接融合發展。再次,為突破農業產業升級的瓶頸問題,農業職業院校要加強涉農專業與現代農業、二、三產業的銜接,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業職業教育應以特色農業、現代農業、農業產業化發展為依據,不斷調整人才培養結構,實行專業動態調整機制,避免專業設置的同質化,發揮農業職業教育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優勢,為農業現代化培養大批技術技能型人才。
(四)創新教育發展理念,走特色發展之路
農業職業教育要辦出特色,就要創新發展理念,以區域特色農業產業為導向,走特色發展之路。首先,從農業職業教育專業建設角度看,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各地建立了“一地一品”“一村一品”等特色農業產業,農業職業教育應該把握現代農業結構調整的方向,積極呼應、主動融入、有效對接新產業,堅持面向農業的辦學特色,建立特色農業專業群。其次,鄉村振興發展對于農業職業培訓的需求更為迫切,農業職業培訓作為一項教育服務,應該樹立品牌意識,打造現代農業職業培訓品牌,提高職業培訓的成效,彰顯農業職業教育特色。而所謂職業培訓品牌,從培訓內容上看應該選取具有縣域特色的專門技能或者縣域發展急需的技能,有統一的培訓大綱,培訓內容科學化、系統化;從培訓方式上看,應該創新培訓方式,實行多種培訓方式,如開發手機APP,創建遠程教育平臺,實現互聯網+培訓[18]。農業職業教育依據鄉村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及鄉村不同群體的職業教育訴求開設具有特色的農業職業培訓品牌,如針對鄉村婦女的培訓、鄉村傳統手藝人的培訓等,由此走出一條具有特色的農業職業培訓之路。
參考文獻:
[1]丁守和.辛亥革命時期期刊介紹[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中國史學會.戊戌變法(三)[M].神州國光社,1953:301.
[3]虞和平.經元善集[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248.
[4]曹從坡,楊桐.張謇全集(第二卷)[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13.
[5]趙樹貴,曾麗雅.陳熾集[M].上海:中華書局,1997.
[6]吳祖鯤,劉小新.中國近代農業教育的興起及其特點[J].長白學刊,2003(6):79-81.
[7]范書義,孫華鋒,李秉新.張之洞全集(第二冊)[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8]吳國榮.清末民初職業教育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9]李國杰.中國高等農林教育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8:266-267.
[10]白壽彝.中國通史(第十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382.
[11]彭干梓.中國職業教育從模仿到本土化的理論創新——鄉村職業教育的幾個理論問題(之一)[J].職教論壇,2011(1):4-7.
[12]《中國教育年鑒》編輯部.中國教育年鑒1949—1981[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4:181.
[13]曹曄.農村職業教育的價值取向:“離農”還是“為農”——基于歷史變遷視角的考察[J].職教通訊,2012(1):32.
[14]陳工孟.中國職業教育年鑒(2018)[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8:54.
[15]石偉平.比較職業技術教育[M].上海:華東大學出版社,2001.
[16]海皮.十九大“鄉村振興 戰略”解讀及建言[EB/OL].(2017-12-06).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90821.
[17]柳一橋.德國農業職業教育對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啟示[J].農業經濟,2018(4):64-66.
[18]謝元海,楊燕萍.鄉村振興背景下的鄉村職業教育發展路徑研究——基于縣域經濟發展的職業教育需求分析[J].成人教育,2019(10):52-56.
(責任編輯:張維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