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貴州黔東南苗族剪紙歷史悠久,圖案豐富,具有豐富的藝術和文化內涵。在清水江流域的傳統市場上,剪紙匠人的作品不僅受到當地市場的歡迎,也在逐步走向外界。但是素來對剪紙圖案的研究都只注重剪紙上的龍紋和蝴蝶等傳統紋飾圖案。筆者深入訪談施秉縣雙井鎮的剪紙非遺傳承人,并對其作品的圖案紋樣進行歸納整理。
關鍵詞:清水江;剪紙;紋樣
中圖分類號:TS93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04-00-04
苗族剪紙苗語稱“西給榜”,俗稱“剪紙”“繡花紙”,意為“動物剪紙”“花卉剪紙”。
施秉縣雙井鎮雙井村的剪紙屬于清水江施洞型剪紙。剪紙主要用于刺繡的底稿,不注重細節的描繪。現今剪紙圖案大量用于破線繡,有時也用于堆繡等刺繡中。筆者調查的施秉縣雙井鎮雙井村的剪紙主要用作破線繡的底稿。雙井鎮雙井村的剪紙與施洞型剪紙紋樣大致相同。當地的剪紙匠人張老英自8歲開始跟隨母親學習,母親來自清水江邊的龍塘村塘株寨。因此張老英的作品深受施洞型剪紙的影響。繪制裁剪時,需考慮刺繡的完整度,所以中心圖案裁剪突出,邊緣紋飾稀疏而清晰。剪紙常用的構圖手法有中心發散式、對稱式、整體式、米字型構圖等。筆者主要對剪紙省級非遺傳承人——張老英進行了訪談,其作品代表了大部分清水江河邊苗族的剪紙的圖案。現整理歸類如下:
1 苗族龍紋圖案樣式
黔東南苗族認知中的龍和漢族完全不同。曾有考證,苗族的龍與漢族同源異流,漢族的龍象征皇權,苗族的龍變化多端。在《美的歷程》中李澤厚曾推測龍圖騰產生的可能性:“這意味著蛇圖騰遠祖的某些華夏部落不斷融合其他部落的圖騰……而成為龍。”不同于漢族,當地苗族人認為龍可以賜福于他們,也可以貽害鄉里,或與人和平相處。因此苗族人手中的龍,有時兇猛,為龐然大物;有時可親,與孩童為伴;還有時化為無形。總之,苗族的龍按照創造者的理解和意圖可以自由變化,類型豐富,牛龍、魚龍最常見,蟲龍次之,“萬物皆可為龍”。龍紋筆畫造型古樸大方,龍紋常常盤踞在畫面的最中心,畫面不留空白,四周點綴以蝴蝶媽媽、花草紋等樣式。[1]
第一,牛龍。龍身長有牛角,當地苗族人認為牛和龍可以互相變通,或以牛為信仰圖騰。牛龍組合,牛頭龍身,象征著更具威力,神力無窮。當地人也相信牛龍可以作為征戰的坐騎,保佑人屢戰屢勝。牛龍是當地剪紙中最常見的紋樣,也是最受歡迎的紋樣。第二,魚龍。魚龍身體粗短肥大,尾巴像金魚尾一樣作花形散開,外形美艷。清水江流域的苗族相信龍和魚同樣生活在水中,將魚身變化到龍身上,龍也能保護一家一寨的平安。魚在黔東南苗族的文化傳統中暗合女性的生子能力,魚的繁殖能力寓意女性的多子多福。因此將魚與龍結合,使圖案有了更加神奇的色彩,深切體現了當地百姓的愿望。第三,蠶蟲龍。清水江流域的河邊苗族從歷代以來養蠶蟲取絲以滿足織造刺繡所用的綢緞和絲線的需要。女性和孩童服飾上的刺繡圖案是社會交往、婚姻禮儀、自身技能的重要標志。當地溫和濕潤的氣候使得蠶蟲擁有充足的食物,能夠生長于其間。過去絲線交易不發達,主要依靠婦女自給自足,因此蠶蟲在苗族過去的生活中極為重要。在刺繡時,蠶龍圖案是苗族婦女對豐衣足食的企盼。此種龍紋圖案有時在織錦圍腰上呈現,有時在刺繡上呈現。第四,獅身龍。筆者在匠人張老英的家中偶有見到,在雙井當地所見較少。第五,飛龍。飛龍有的是蟲身,有的是鳥身。清水江流域河邊苗族認為龍能騰云駕霧,也能潛淵而游,因此在想象中給龍加上翅膀,使龍在視覺上更加具有戲劇性效果。第六,雙體龍。樣式為一條龍同時具有兩個蛇身或者龍身,同時也有兩個龍頭。雙體龍在剪紙圖案中往往以紙張的中心為對稱點,龍的兩個身體互為對稱。有時中間有人物。第七,蝦龍,與蠶蟲龍相似。蝦龍身體為蝦身,甲殼蟲形,反映出龍在當地苗族心中也有像孩子一樣親近可人的一面。蝦龍通常不位于畫面的中間,往往出現在以勞作等為主題的剪紙圖案中,并且作為紋飾,被運用在畫面的邊角處。第八,花身龍。這種龍圖案極為少見,僅在施洞型剪紙中有運用。此種龍身體部分為蛇身。第九,苗漢混合龍。這是涼傘剪紙傳承人獨創的龍紋圖案。據張老英介紹,創作此種圖案時,曾經在故宮旅游,看到故宮里皇帝龍袍上的紋樣,遂回來根據印象結合了苗族龍古樸大方的樣式進行了加工創作。這種混合龍的剪紙紋樣并不售賣給清水江當地百姓。創作者在成為傳承人之后,專門面向專家學者的需要制作此種剪紙圖案。
2 以人物為主題的圖案紋樣
人物是當地苗族剪紙不可缺少的重要題材。人物題材內容有狩獵、生活習俗、戰爭、歷史傳說等。筆者見到當地婦女所保留的老樣子的剪紙中,人和動物、植物關系緊密,表明了互相之間的依存關系。剪紙中的人物有的利用動物,有的與動物為伍,人既與動物平等,又主宰動物。在當地剪紙和刺繡的圖案中,重要的功能就是顯示婦女的手藝,因此人物類題材的作品中女性為主要角色,展現女性在家庭勞作中的地位以及付出等。[2]
還有一種人物剪紙紋樣是當地苗族剪紙中最受歡迎的英雄形象——“務么席”(也寫作“務茂席”)和“包大肚”(也寫作“包大兜”)。
據考證,“務么席”歷史上確有其人,她出生在鎮遠縣涌溪鄉,嫁到施秉縣龍塘村,清末參加張秀眉領導的苗族起義,統領一方。起義失敗后,義軍解散,“務么席”被鎮壓。然而在清水江流域的施洞地區,“務么席”的英雄事跡被編成古歌廣為流傳,并且不斷神化。有傳說,她只要將傘撐開,就可以擋住清兵的箭雨,進入水中就可以游泳,還有說她可以撒豆成兵。張老英作品中的“務么席”是一位苗族女性,舞刀撐傘,騎著高頭大馬,威風凜凜。傘是“務么席”出現形象中必備的標志。此外,“務么席”的背后通常會背有一個娃娃,同時身穿河邊苗族傳統婦女的服飾,在剪紙圖案上百褶裙是其標志之一。有的剪紙上的“務么席”胸部很長,可以在馬背上給背后的娃娃喂奶;還有的“務么席”剪紙圖案為人首龍身,在水中與龍戰斗,頭部是苗族婦女的發髻配以銀發簪。
“務么席”是清水江流域河邊苗族剪紙圖案中的經典紋飾,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和歡迎。此外,由于構圖精美,圖案內容豐富,“務么席”也深受清水江以外市場的好評。據傳承人張老英講述,“務么席”的各種圖案是其從小在母親身邊耳濡目染習得。而后隨著自己多次參加比賽,結識的朋友及顧客越來越多,“務么席”也受到了外面世界的歡迎。[3]
另外一位英雄“包大肚”也深受清水江苗族的喜愛。歷史上“包大肚”其人已無可考,但是雙井村民卻深信不疑,并且同樣有各種傳說。“包大肚”在作品中為男性形象,出現時常騎龍、馬、獅虎等,同時身著苗族傳統服飾,有的形象臉上長有胡子。有傳說他能一夜奔走幾百里。因此以“包大肚”形象為中心的剪紙圖案與“務么席”不同。張老英的作品中“包大肚”作品通常少于“務么席”。[4]
在古歌中,還有一些重要的人物形象,即姜央、妹妹和母親。當地苗族相信姜央是人類的始祖,和妹妹一起生下了人類。“姜央是個聰明人,躲進葫蘆里面睡……姜央分得展希坪……來看姜央的刀劍,芭茅草葉來作樣……”古歌中姜央用計謀制服了雷公,隨后洪水滔天,姜央和妹妹躲在葫蘆里。洪水后,人類開始繁榮。張老英的作品中有姜央耕田、姜央造人、姜央與雷公等。張老英剪紙中的姜央有的與雷公戰斗,強健有力;有的勤勞可親,與母親和妹妹耕田牧牛;有的在天地混沌時與妹妹在葫蘆里避難。
這一類作品和前文中提到的龍紋樣式往往面向傳統的清水江當地市場,匠人張老英的這些作品也是最大量的。據她講述,平均每個星期就要繪制和剪裁出兩到三張。在傳統的當地市場中,這些元素取材于當地苗族的歷史傳說與古歌,反映著當地苗族自祖先以來對天地宇宙的思考。作品中不管是龍還是其他邊角上的紋飾線條都揮灑自如,運用大膽;龍紋和“務么席”等紋飾想象夸張,充分體現了當地苗族的審美和性味。通常這類紋飾也是當地苗族服飾中所需要最大量的,通常用于破線繡,衣袖上總共需要八塊,作為在盛裝時和看熱鬧時所用。
此外,張老英的作品中,還有描繪當地人民日常勞作的作品。比如以男耕女織為題材的剪紙。另外,漢族文化的審美元素也深深影響著當地的苗族。張老英以人物女紅軍為題材的作品,其中女性紅軍身穿軍服,但是卻做著織布、繡花等傳統苗族婦女的手工。這類作品有時用來參加比賽,有時出售給外地的游客。《女紅軍》就是在2019年到遵義參加比賽時,張老英看到當地的會議遺址所作。
3 傳統蝴蝶剪紙紋樣
蝴蝶媽媽是當地苗族尊崇的重要圖騰。古歌中“古楓被砍在太初,媽留在古楓皮生……中間一節見蝴蝶,楓樹枝丫變飛蛾……后來變成繼尾鳥,變成繼尾孵留蛋……她和水泡在游方……才生下了十二蛋”,遠古的楓樹倒下,蝴蝶媽媽誕生,與水泡游方生下十二個蛋,蛋破后有了姜央、龍、蜈蚣、牛等12個兄弟,各自執掌一方事務。清水江流域苗族自稱是蝴蝶媽媽的后代,因此蝴蝶媽媽紋樣在黔東南苗族剪紙中的文化意象作用十分重要。
在張老英的剪紙作品中,有些蝴蝶以單獨紋樣的形式出現,人首蝶身,人往往指代遠古的先祖,蝶身作展翅狀。蝴蝶媽媽占據畫面的中心,有些蝴蝶和動物、植物紋樣相搭配,作為邊飾修飾主題。蝴蝶紋樣出現的范圍很廣,主要用于孩童的帽子、新娘的繡花鞋、內襯服飾的邊緣等,有時還用在帷帳等地方。蝴蝶紋樣隨處可見,深深根植于當地人們的信仰。有時蝴蝶圖案以數紗繡的樣式用于破線繡片的過渡上,有時在破線繡圖案中作為邊角的紋飾,有時則作為破線繡片的主要圖案。曾有當地老人解釋:“蝴蝶和媽媽都是我們的媽媽,沒有媽媽就沒有我們。”
4 動物類剪紙紋樣
無論是蝴蝶還是龍紋都不能體現當地苗族生活的豐富性,古歌中姜央的11個兄弟皆為動物,可見苗族和動物的關系十分密切。苗族的祖先姜央與龍、牛、雷公、狗等12個兄弟是蝴蝶媽媽所生,鶺宇鳥孵出,并且各自執掌一方事務。在當地苗族的剪紙中,動物形象通常是這12個動物,有時單獨出現,占據畫面中心,或對稱分布,有時和人物相配合,講述當地苗族的古老故事和信仰。張老英關于動物類題材的作品,有姜央與老虎的故事,還有當地苗族流傳很廣的人狗通婚傳說(比如張老英的《“夠伏”的故事》):苗王曾經許諾誰能將侵犯的敵人殺死,就將唯一的女兒許配給這位英雄。天下很多英雄試驗了之后都失敗了,只有龍狗取得了成功。苗王一開始不愿意將女兒許配給龍狗,但龍狗再次用自己的智慧使得苗王按照約定把女兒嫁給了他。成婚之后他們非常恩愛,生育了很多兒女,成為了今天的人類。作品以狗和人為題材中心。
5 其他紋樣
前文中的剪紙紋樣大多取材于歷史、古歌和神話中的人物、動物等,而張老英的剪紙作品還有如“老鼠嫁女”“仰阿莎”等取材于當地民間傳說等具有戲劇性的故事。這類作品往往用于參加比賽,一幅作品的制作時間長達月余。構圖飽滿復雜,每一幅作品除了中心人物以外,其余的花草紋飾采用了最傳統的表現手法。作品畫面刻畫精細,讓人覺得美不勝收。
6 響應時事的作品
這類作品往往不出售到當地市場,而是用來參加展覽,或者出售給外地的專家學者。比如《老虎蒼蠅一起打》《新冠肺炎》等作品。這一類作品的技法往往大膽吸收了現代美術工藝的其他表達形式,構圖元素皆為現代化元素,畫面簡潔,有時采用對稱式。但是在刻畫人物時往往還是采用苗族的傳統人物造型。本土與外界很好地結合在一起。
7 結語
清水江河邊苗族的剪紙脫胎于刺繡,又服務于刺繡,有自身的發展歷史和脈絡。這些紋樣或以歷史傳說為題材,或以苗族的信仰為源本,或以苗族生活生產為來源,清水江流域的苗族運用大膽的想象,構建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載體。剪紙從刺繡中超脫出來,在雙井村的匠人——張老英的手中有了更加多樣的表現形式。她運用手中的剪刀,大膽地改革了傳統苗族剪紙,同時還吸收外界的藝術技法,使清水江傳統的苗族剪紙不僅深受當地人喜愛,也得到了外地人的重視和好評。
參考文獻:
[1] 黃振宇.黔東南地區苗族剪紙的藝術特征[J].文藝生活(中),2014(6):154-155.
[2] 安俊芳,胡瑞渡.淺談臺江苗族剪紙的基本特點和價值[J].資治文摘,2015(7):94-95.
[3] 羅明亮.淺論苗族剪紙的繼承與發展[J].理論與當代,2015(10):48-49.
[4] 龍惠敏.黔東南苗族剪紙中龍紋特征分析[J].大眾文藝,2013(22):51-52.
作者簡介:蔡悅(1988—),女,遼寧沈陽人,貴州大學歷史與民族文化學院2017級民族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