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迪


[摘要]《新聞學概論》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亟須解決的問題,任務驅動教學法能夠將《新聞學概論》的應用性、實踐性和發展性凸顯出來。閱讀經典、查找案例、參加競賽、參加實踐均是“以任務為驅動”,在實際的教學中產生了良好的效果,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個性發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實踐熱情,培養學生創造思維和探索精神。
[關鍵詞]任務驅動教學法;新聞學概論;應用與創新
任務驅動教學法(Task-based Teaching)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以任務為驅動的教學方法,最初由范德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認知與技術小組提出來的,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在教師引導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通過完成任務建構真正屬于自己的知識、技能以及能力”。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可以將“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理念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教學理念。任務驅動式教學最根本的特點就是“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在任務驅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更加注重學生的參與和融入,有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和專業競爭力。
一、任務驅動教學法在課程中應用和創新的必要性
《新聞學概論》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亟須解決的問題:學生知識面窄,文字功底薄弱,對理論課程學習積極性不高,平時更關注社會和娛樂類新聞,而對政治、經濟等其他方面新聞的關注度低;教師缺乏教學熱情,照本宣科情況嚴重,教學方法不能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課程缺乏特色,理論與實踐結合不緊密。任務驅動教學法能夠將《新聞學概論》的應用性、實踐性和發展性凸顯出來,對課程的教學改革產生良好效果。
二、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下的課程任務設計
課程任務設計主要分為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部分,課前任務主要包括自主預習,課中任務包括回顧、導入、講解、案例、啟示、應用六個部分,課后任務包括鞏固、提高、拓展三個部分。將任務驅動教學法有機統一在課堂中的每一個部分,使學生從“學會”到“會學”最終實現“樂學”,全面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每一項任務的主要步驟包括:設計任務、提出任務、接受任務、完成任務和任務評價。
(一)鞏固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等多個會議上強調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對新聞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新聞傳播類專業的學生要對新聞理論進行系統的學習,《新聞學概論》就是要打好后續理論和實踐課程的學習基礎,將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貫穿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使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并打牢思想政治基礎。
為解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課堂教學中效果不突出的問題,結合任務驅動教學法,向學生布置課下閱讀《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十二講》《習近平新聞思想講義》《習近平新聞輿論思想要論》等相關著作和系列講話的任務,課上結合經典案例對具體內容進行分析和評述,讓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真正入腦入心,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產生深刻認同,并在學習和實踐中切實踐行。
(二)融合案例教學模式
案例教學法是新聞學專業課程最常使用的一種教學方法,也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案例教學模式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在任務驅動教學過程中,將案例教學有機融合進去,創新教學模式。以講授“新聞真實”一節為例,向學生布置核實案例真實性的任務,案例的選擇要符合時新性、典型性和貼近性的要求,讓學生自主查閱資料并找出佐證案例真實性的資料,思考此類新聞出現的內在原因。任務完成后,學生需要案例展示,要求學生闡述從哪些角度和線索對新聞信息進行核實,在資料查找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問題,通過哪些方法解決了問題等。學生分組對其闡述發表看法,讓學生在思想碰撞中發散思維。最后,教師針對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進一步對案例進行解析。
傳統的案例教學法只是簡單由教師介紹案例、學生閱讀探討、教師解答三個環節構成,效果不明顯。將案例教學融入任務驅動教學法中,以任務的形式,讓學生親自參與查閱資料、思考和總結,讓學生對每個環節的情景和可能出現的問題都有了真切的認知和體會,可以加強學生對信息搜集能力等技能的訓練,提高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幫助學生掌握解決新聞信息在傳播過程中出現各種實際問題的方法與技巧。
(三)積極參加專業比賽
在課中和課后向學生布置與本專業相關的學科競賽任務,以賽促學,以賽代練,既能促進學生吸收課堂中學習到的專業知識,拓展學科視野,又能鍛煉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學生可以參加的專業比賽主要有中國數據新聞大賽、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創意傳播大賽、大學生微電影大賽、創意傳播大賽等,這些比賽涉及從《新聞學概論》等課程中學到的廣告策劃案、數據新聞、平面設計、人文知識表達等專業知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融合在一起,通過學科競賽任務將知識內化為學生的專業綜合能力。如果學生在比賽中獲得獎項,可以使學生獲得自豪感,增加其就業的籌碼;如果沒有獲得獎項,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
以“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為例,將大賽“責任與擔當”公益命題融入課程“新聞職業工作者的職業道德”章節內容中,開展任務驅動式的學科競賽教學,把競賽的要求、形式和方法融入課堂教學中,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由組隊在規定的時間內進行參賽作品創作。學生創作了“操控事實:我們以為的世界是媒體想讓我們看到的事實”、“媒介審判:沒有任何人可以凌駕在法律之上”等作品,將所學新聞學知識和比賽命題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并在比賽中獲得優異成績。以學科競賽為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進一步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實現了課上與課下、理論與實踐、學習與研究的良性互動。
(四)強化校內外的實踐
新聞理論研究并不只是學術研究,更重要的是通過理論體系的建設和完善來總結、詮釋和指導實踐。對于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新聞學概論》課程來說,實踐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把校內外的實踐作為課堂的任務布置給學生,是學生將課堂所學知識轉變成生產力的重要途徑,學生學以致用,切實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在學習《新聞學概論》時,教師與學校官方微博、微信、廣播站等校園媒體進行合作,安排學生到校園媒體實習,切實增強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通過實踐,學生對“新聞學是什么?”、“為什么要學新聞學?”“怎樣學新聞學?”等問題有了深刻的理解。例如,2019年“桂林網紅空姐”事件中,學校對此事的網絡輿情高度重視,在官方微博和微信平臺實習的學生參與了網絡輿情處理的全過程,對于學生認識和理解“新聞與輿論”有很大的幫助和影響。
校外實踐是在課程之外的任務,在媒體實習可以加深學生對各類媒體的認識,對新聞事業的性質、功能、作用、任務以及新聞工作的原則和要求有深刻理解。假期社會實踐能夠增強學生對社會的認知,是實踐育人的重要途徑。例如,在寒假向學生布置“對家鄉的一家或幾家媒體(包括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媒體從業者進行采訪,根據采訪內容撰寫一篇調查報告”的假期社會作業。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對長城網、廣西新聞網等媒體進行了采訪調查。“社會實踐+專業教學”的社會實踐任務能夠培養學生的新聞敏感性和在社會中挖掘新聞線索的能力,并能使學生接觸優質社會資源,拓寬就業渠道。教師引導學生在掌握理論和知識以后,自覺地參與新聞實踐,在實踐中發現自己理論學習和知識儲備的不足,在以后的學習中針對不足及時進行補課。這樣,學習理論知識和參與新聞實踐,就形成了一種良性互動的關系。
三、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下的課程教學效果
在《新聞學概論》課程的教學改革中,閱讀經典、查找案例、參加競賽、參加實踐均是“以任務為驅動”,在實際的教學中產生了良好的效果,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個性發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實踐熱情,培養學生創造思維和探索精神。
(一)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個性發展
任務驅動法的應用和創新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轉換為“主動學習”,在教師布置的任務驅動下,學生充分發揮了自身主觀能動性,積極參加學科競賽和實踐活動,實現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和主體間性交往關系。面對同樣的教學內容和形式,在學習任務驅動下,學生個體不同的內心情感體驗也被表達出來,促進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意義建構和個性發展。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實踐熱情
形式多樣的任務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學科競賽或實踐中取得的成績讓學生產生了較高的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課程中布置的任務大多需要學生以團隊的形式完成,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會獲得較強的團隊協作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增強學生的實踐熱情。
(三)培養學生創造思維和探索精神
任務驅動教學法有利于學生探究未知的和跨學科的知識,鼓勵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學習,培養學生適應新媒體時代的環境,以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創造思維和探索精神。學生在參加學科競賽和實踐的過程中,思想的火花碰撞在一起,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激發和啟迪,最終在作品上輸出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創造思維。
(作者:桂林旅游學院教師)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