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卿

[摘要]大數據飛速發展的今天,新聞學領域早已從單一的實踐性技能和傳統思辨方式下的理論研究,轉向借助數據挖掘進行資訊傳播、剖析社會熱點、服務受眾的綜合發展,研究方法課程的開設應運而生?;谝惠喗虒W改革嘗試,研究者提出了“課程+實訓營+項目”的三維聯動教學模式,貫穿其中的是以問題意識為出發點,從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將所學方法運用于解決現實問題之中。
[關鍵詞]研究方法課程;教學改革;教學模式;高等教育
大數據飛速發展的今天,新聞學領域早已從單一的實踐性技能和傳統思辨方式下的理論研究,轉向借助數據挖掘進行資訊傳播、剖析社會熱點、服務受眾的綜合發展。全民新聞、數據新聞的蓬勃發展,對新聞學專業培養創新型人才提出了明確要求。究竟如何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思維,即在本科階段通過什么課程、什么培育方式、什么培養方法,能更有力地培養創新型人才,這一問題的解答就需要從新聞學專業的不同面向來考量。
樹立學生的“問題意識”,在培養過程中引導學生對專業知識、社會現象,尤其是對本專業領域中出現的各種現象、事件等帶著“問題”去探究和挖掘,這種以問題為驅動的學習過程,能激發學生主動思考、主動解惑的能動性?;趩栴}驅動的教學,尤其適用于研究方法課程,這是因為該課程本身就要求學生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專業的剖析,而對社會中出現的種種現象,必須帶著“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疑問,才能找到研究的突破口,否則將是“就現象論現象、唯方法而用方法”。
通過《新聞傳播學研究方法》的課程教學、“調查研究實訓營”的課下實訓,并以大學生創新項目為實踐展示平臺,這種課上與課下的三維聯動培養模式,能夠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并且實現過程指導。三維聯動教學模式的建立,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以及自主探究的積極性,從而更具體、更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通過教授學生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以科學的方法認識、分析社會問題的實踐能力,達到培養學生嚴謹的邏輯思維以及具體的創新能力的目的,即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生對科學研究方法的理解與掌握,是其進行后續創新活動的起點,同時也是他們創新思維的源泉。此外,通過這種聯動的互動培養模式,使得學生逐步建立起關于數據新聞、輿情分析等方面的技術框架,為其日后在相關領域的深入學習提供基礎保障。
一、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一)研究方法課程的重要性
目前,各省重點高校已都基本成立新聞傳播學院,在人才培養方案的設置中,研究方法類課程(如《新聞傳播學研究方法》《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等)都是專業必修的核心課程,一般為3至4學分設置。這門課程是打開學生科學研究大門的鑰匙,為學生日后完成畢業論文提供了必備抓手,也為他們進一步的學術深造提供必需的知識。
(二)“大創”項目與“挑戰杯”競賽中的短板:學生缺乏方法技術的支撐
在指導學生進行學術實踐的過程中,許多教師反映,學生因為缺乏方法技術的訓練,項目的執行過程非常不順利。在實施過程中,需要先對學生進行基礎研究方法的培訓,然后才能開展研究,一方面造成研究進度的滯后,另一方面也使學生只能在方法和技術上實現從無到有的過程,而無法有更高水平的提升。
(三)相關網絡課程的教學內容重理論,無法實現“用中學”
通過調研有限的網絡課程后發現,目前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領域相關的網絡課程,一方面無法結合學生具體情況,滿足學生的具體需求;另一方面,限于網絡授課的形式,其教學內容往往沒有結合實際研究,只是唯方法而講方法,按照書本知識進行傳統知識性的傳授,影響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另外,方法課程的學習,更重要是通過實踐學以致用,在“用中學”,而網絡相關課程無法形成過程指導,缺乏實踐應用。
二、教學改革內容
(一)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
《新聞傳播學研究方法》課程進行教學改革,課堂教學部分可采用模塊式教學體系(具體見圖1)。教師將教學內容分為若干子模塊,每一個模塊都設置教學準備、教學講授、學生實踐、教師答疑、模塊考核這5個步驟,讓學生在學前有所準備、學后有所應用,從而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研究方法的內涵和實際運用的注意事項。
(二)課下的聯動教學模式的實現路徑
1.研究方法課程的實踐路徑嘗試——“調查研究實訓營”
要想將抽象的研究方法運用到對實際問題的研究中,就需要進一步實施“三維一體”的聯動教學模式。該模式在時空上分為課堂和課外,學生“以問題為出發點”,擬定相關研究課題,帶著“問題”參加實訓,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學習,從而更有效地提升了學生對科學研究方法的運用能力。為了更好地設計高效可行的“三維一體”聯動教學模式,教師應通過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法,了解學生的切實需求,構筑理論和現實基礎。本著教學內容改革凸顯應用導向,教學方式改革注重多維性,考核評價方式改革實現多元化的思路,構建本課程的創新實踐教學模式,并通過有效實施、檢驗評價進一步優化教學體系。
“調查研究實訓營”采取平時訓練和暑期集訓相結合的方式。平時訓練:從大學二、三年級的學生中選拔部分優秀學生進入“實訓營”;從每年的9月開始到次年9月結束,橫跨整個學年;導師結合相關社會科學領域的熱點問題,指導學生開展相關研究。暑期特訓:充分發揮實踐教學的作用,利用暑假進行為期7-10天的集中訓練,特別是開展相關實地研究,下村下鄉親歷體驗并收集相關資料。參訓學生的研究成果以大學生創新項目為展示平臺。
在課下開設“調查研究實訓營”,可以最大程度地實現課上與課下的聯動互通,形成富有針對性的全過程指導,同時對個別學生進行重點培養。但是,這種課上與課下聯動互通的培養模式,需要學院在資金、資源上予以大力支持,僅靠授課教師的一己之力是無法完成的。
2.研究方法課程的成果展示平臺——學生的各類創新項目及比賽
《新聞傳播學院研究方法》可以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為展示平臺,在調查研究實訓營中選拔優秀項目申報大創項目,在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同時,也是對相關知識理解掌握應用程度的一個檢閱,同時也是課程成果的展示。
通過“課程+實訓營+項目”的這種課上學習、課下實踐與展示的三維聯動教學模式的嘗試,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去思考,才能夠高效地掌握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方法,伴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再也不是一支筆桿子撐起一片天的局面,需要學生掌握更多新的數據分析方法和技術,了解最前沿的方法資訊,才能打開新聞學領域研究的新視角、新思路。未來新聞傳播學教育中的實證研究方法課程,要立足于當今的媒介環境,放眼未來,將數據挖掘和可視化、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等前端技術和編程基礎知識融入教學體系之中。
三、教學改革反思
在實施教學改革之前,對未上過研究方法課程的大學一年級和二年級學生的調查發現,71.3%的學生認為這門課程主要是講授問卷調查的方法,他們認為社會研究的方法就是問卷調查法。雖然學生在課下接觸過數據新聞(81.6%)、聽過相關講座(34.2%)、參與過其他專業學生的研究工作(52%),但這些接觸并未引起他們對自己所學的新聞學專業的研究方法的好奇和思考。因此,在開課之前,教師應當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將亭臺高閣處的科學研究方法與當下熱門的社會議題和社會現象相結合,引發學生產生好奇心和問題意識,只有帶著問題去思考,才能真正將所學方法用到合理之處,而不是唯方法而用方法。
(作者:寧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講師)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