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智珍 陳明明 吳新貴

【摘 要】 目的:觀察運用朱璉興奮法聯合康復治療中風后肩手綜合征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60例中風后肩手綜合征的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每組30例,對照組在常規藥物治療的基礎上予康復治療,治療組在予對照組相同治療的基礎上加用朱璉興奮法治療,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總有效率、肩關節功能和疼痛程度。結果:治療3周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6.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3.3%(P<0.05);與治療前相比,兩組的肩關節功能評價均顯著提高(P<0.05),且治療組治療后的評分優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的視覺模擬(VAS)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且治療組治療后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朱璉興奮法聯合康復治療中風后肩手綜合征的臨床療效較好,能有效改善肩關節功能,減輕疼痛。
【關鍵詞】 朱璉興奮法;中風病;肩手綜合征;視覺模擬評分;肩關節功能
【中圖分類號】R255.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20)2-0084-04
P<0.05), and the visual simulation scor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 Zhu Lianxing method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has a good clinical effect on shoulder-hand syndrome after apoplexy,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houlder joint function and relieve pain.
Keywords:Zhu Lian Excitatory Method;Post-Stroke;Shoulder-Hand Syndrome;Visual Simulation Score;Shoulder Joint Function
肩手綜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又稱之為反射性交感神經營養不良(Relex sympathetic dystrnphy,RSD),是患者腦卒中后出現的一種以患側肢體肩臂疼痛、腫脹、功能活動受限和膚色改變等為主的臨床表現的疾病,日久遷延可致局部患肢肌肉萎縮及手指畸形,生活自理能力降低,甚則肢體殘障。SHS是臨床常見的腦卒中后并發癥之一,多出現于腦卒中后1~3個月,其發生率約為12%~70%[1],常因治療不當、不及時,導致遺留后遺癥,影響日常生活的患者,給其家庭、社會造成沉重的負擔。目前西醫臨床上多采用口服皮質類固醇激素和非甾體消炎藥等方法結合康復訓練,短期可改善疼痛、腫脹等,但藥物長期應用副作用大,對功能活動改善不佳。近年來,諸多醫家報道了針灸治療SHS的療效,有研究者對相關文獻的循證分析表明針灸治療本病療效確切[2]。朱璉針灸療法具有留針時間短、針刺手法輕柔、療程短、副作用少和癥狀改善明顯等優點。本文筆者在臨床中運用朱璉興奮法治療中風后肩手綜合征,能有效改善患者肩關節功能,減輕疼痛,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7月至2018年5月期間,在南寧市第七人民醫院針灸科門診就診、病房住院的中風后肩手綜合征的6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0例,其中女11例,男19例;年齡36~75歲,平均年齡(56.37±18.63)歲;平均病程(36.7±17.3)d,對照組30例,其中女13例,男17例;年齡35~74歲,平均年齡(55.84±18.16)歲;平均病程(35.8±16.2)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中醫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腦病急癥科研組制訂的關于《中風病中醫診斷療效評定標準》[3]。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第四次全國腦血管病會議關于《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4]。肩手綜合征的診斷標準:按照《中國康復醫學診療規范》[5]肩手綜合征I 期的診斷標準:肩部疼痛,活動受限,手指腫脹,手指伸直位,屈曲活動受限。”所有患者均進行肩手功能檢查。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首次腦卒中;②符合肩手綜合征的診斷標準;③年齡范圍40~75歲,性別不限;④病程范圍發生10~60d;⑤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就診后,門診、住院患者都在常規治療基礎上,按分組進行相關治療,對照組予康復治療,治療組在給予康復治療的基礎上同時予以朱璉興奮法治療。
1.4.1 對照組 (康復訓練治療)運動康復訓練:①體位的擺放:以患側在下的臥位:患側肩胛區前伸,避免壓迫,肘關節伸直,腕關節背伸,手指關節伸直。以健側在下的臥位:患側肩部充分前伸,肩關節屈曲;肘關節、腕關節、指關節均自然屈曲,放于胸前枕頭上。仰臥位:患側肩胛骨下墊襯枕頭,使肩胛骨保持前伸位,上肢呈輕微外展狀態,肘關節伸展,腕關節背伸,手指呈伸展狀態。坐位:患側上肢放于體前的擱板上,或予以枕頭做支撐,保持肩胛骨前伸,防止患肢懸垂于體側。②被動活動:對患側上肢進行肩、肘、腕、指關節的被動活動,動作緩慢且輕柔,以不產生疼痛為度。③主動活動:患肢進行抓握動作訓練;仰臥位:患者雙手握手,以健手握住患手,肘部盡量伸直,上舉時高過頭頂;雙手對握,肘關節伸展,健肢帶動患側肢體的肩關節作各方向的主動活動,活動范圍以在無痛為主。每天訓練共30min。對照組僅予運動康復訓練,不予任何針刺治療。
操作:每日1次,6次1個療程,每個療程結束后休息1天,總共治療3個療程,每個療程結束后都進行療效評分。
1.4.2 治療組 (朱璉興奮Ⅱ型針法加康復訓練治療):①朱璉興奮Ⅱ型針法:1組主穴:風池、新設、肩髃、肩中俞、臂臑、手五里、新義、外關、陽池、陽溪、陽谷。2組主穴:天柱、翳風、肩外俞、新社、肩髎、肩貞、曲池、手三里、支溝、合谷、八邪。配穴:配穴以阿是穴為主,依據具體情況選用。
具體取穴:星期一、三、五選用1組主穴進行治療,星期二、四、六選用2組主穴進行治療,根據具體情況,適當配穴。
操作:針具選擇:華佗牌一次性針灸針(廠家: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批號:160041,規格:0.25mm×40mm 、0.25mm×25mm)。進針手法為朱璉緩慢捻轉法進針,針尖進入穴位后運用朱璉興奮型手法行針,留針10min,期間行針1次,保持針感。每日1次,6次為1個療程,每個療程結束后進行療效評分并休息1d,共治療3個療程。
1.5 療效判定 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中醫骨傷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ZY/T001.9-94)的療效標準:治愈:肩、腕關節疼痛消失,各方向運動不受限制;手部紅腫消失。改善:局部關節疼痛消失,外展、外旋運動輕度受限;手部腫脹較前明顯減輕。無效:肩、腕關節疼痛、手部腫脹無改變,或腫痛消退后留有關節僵硬。肌肉萎縮,活動障礙。
療效指數=(治療前功能缺損評分-治療后功能缺損評分)/治療前功能缺損評分×100%。痊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0%;顯效:45%<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0%;有效:18%<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5%;無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7%。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6 觀察指標
1.6.1 肩關節功能評定標準[7] 疼痛(P)、ROM(R)、ADL(A)、肌力(M)和關節局部形體(F)等5方面進行綜合評估,總分為100分,P:根據患者自覺疼痛和活動受影響程度評分,總分30分;R:根據患側肩關節ROM評分,總分25分;A:根據7項ADL評分,總分35分;M:根據Lovette分類法,徒手檢查肩關節5大肌群肌力(即前屈、后伸、內旋、外旋和外展)的肌力進行綜合評分,總分5分;F: 根據肩關節有無脫位、畸形、假關節形成及其程度進行評分,總分5分;然后在治療前后分別進行評測,分值越高,肩關節功能越好。
1.6.2 VAS評定法 對疼痛程度采用中華醫學會疼痛學會監制的視覺疼痛模擬量尺[8](VAS)進行評判。視覺疼痛模擬量尺(VAS)是一條長10厘米的游動標尺,VAS尺正面在“0”端和“10”端之間有一游動標,背面有“0~10”的刻度。“0”表示無痛,“10”表示難以忍受的最劇烈的疼痛,臨床使用時將有刻度的一面朝向醫生,無刻度的那面朝向病人,讓病人根據自己的疼痛程度在標尺上標出相應的位置,醫生根據游標所停的位置直接讀出疼痛指數即可。0分,無痛,為無任何疼痛感覺;1~3分為輕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9分為重度疼痛;10分為難以忍受的最劇烈疼痛。
1.7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及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86.7%,明顯優于對照組的7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肩關節功能綜合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肩關節功能綜合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3個療程后,朱璉針法治療組肩關節功能綜合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VAS疼痛評分比較 治療前各組VAS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朱璉針法治療組肩VAS疼痛評分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 討論
目前,SHS發病機制尚不明確,相關的機制研究[9]包括:①交感神經刺激學說,認為腦卒中發生后刺激頸部交感神經系統,引發局部血管痙攣;②偏癱后“肩-手泵”機制受損學說,認為因肌無力而失去泵的作用,導致上肢血液回流障礙;③繼發性損傷,腕關節過度屈曲、肘關節強直等多種因素。肩手綜合癥屬于中醫的“痹癥”、“偏枯”范疇,《金匾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指出:“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脈微而數者,中風使然。”《針灸甲乙經》載:“偏枯臂腕發痛,肘屈不得伸。又風頭痛,涕出,肩臂頸痛,項急,煩滿,驚,五指掣不可屈伸,戰怵。”其發病機理多為中風后,患肢經絡痹阻不通,氣血運行不暢,水液泛溢,發為腫脹、疼痛和功能活動困難。
朱璉針法的創始人是原中國中醫研究院著名針灸學家朱璉教授(1910-1978年),著有《新針炙學》等著作,對祖國針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朱璉針法分為:興奮法和抑制法兩種,其針法特別強調三個關鍵刺激的手法、刺激的部位和刺激的時機[10]。本文采用的朱璉興奮Ⅱ型手法治療,其目的主要是針對“肩-手泵”機制學說中肌無力等相關機制進行治療,通過針刺刺激肩手部的肌肉神經,讓肌肉神經恢復興奮性、產生收縮,從而達到恢復肌力、“肩-手泵”功能,促進手部功能活動恢復,手部腫脹消退的目的。對照組以被動運動、主動運動、體位擺放等康復措施進行治療[11],此治療法雖能減輕部分癥狀,但不能完全的解決疼痛及活動受限等問題,而運用朱璉針法聯合康復治療,具有取穴涵蓋范圍廣,每日不重復,避免穴位疲勞,手法輕柔,留針時間短,手部腫脹消退迅速,手部功能活動恢復較快,療程短,病人易接受等特點。以短促而強烈的針感[12],激發肩、手部被抑制的神經,解除過度抑制,喚起正常興奮。
綜上,朱璉興奮法聯合康復治療中風后肩手綜合征的臨床療效較好,能有效改善肩關節功能,減輕疼痛,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S Pertoldi,BP Di.Shoulder-hand syndrome after stroke.A complexregional pain Syndrome[J].Europa Medicophysica, 2005,41(4):283-292.
[2]安娟娟.溫針灸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療效的系統評價與Meta分析[J].實用醫藥雜志,2017,34(1):22-26.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作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6,19(1):55-56.
[4]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S].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
[5]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政司.中國康復醫學診療規范[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3-8.
[6]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20-21.
[7]繆鴻石.康復醫學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282-287.
[8]韋緒性.中西臨床疼痛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6:14-15.
[9]吳圣婕,雷邁,譚威,等.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病因機制及診療進展[J].廣西醫學,2015,37(7):953-955.
[10]朱璉.新針灸學[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0:9,36,50.
[11]沙碧源,尹昌浩,趙維納.針刺配合手法康復治療腦中風后肩-手綜合征46例臨床觀察[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0,18(4):471.
[12]莫智珍,岳進,陳明明,等.朱璉興奮針法聯合耳尖放血治療小兒風熱型外感發熱40例臨床觀察[J].江蘇中醫藥,2018,50(1):159-161.
(收稿日期:2019-10-20 編輯: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