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淡娜
【摘要】目的:
探討分析康復技術配合電針治療肩手綜合征效果。方法:本文研究對象選自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60例肩手綜合征患者,根據治療方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給予觀察組患者運用康復技術配合電針治療,給予對照組患者單純應用康復治療,對比兩組治療效果、VAS疼痛評分、上肢運動功能評分等情況。結果:觀察組治療有效率93.33%,對照組治療有效率為70%,兩組差異對比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上肢功能評分為(22.31±4.32),對照組評分為(12.02±3.14),兩組評分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疼痛評分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對比有意義(P<0.05)。結論:運用康復技術配合電針治療肩手綜合征效果顯著,能有效減緩患者疼痛,改善患者上肢運動功能,促進患者血液循環,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 肩手綜合征;康復技術;電針;療效
【中圖分類號】R255.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8-027-01
肩手綜合征是中風疾病的并發癥之一,患者常出現手腫、偏癱側肩痛、被動運動時疼痛加劇等臨床癥狀,影響中風患者上肢康復,如果不給予科學有效治療,長期以往會造成患者肩部和手指永久性畸形,所以早期治療肩手綜合征是中風治療的關鍵[1]。對此,本文則選組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部分肩手綜合征患者應用康復技術配合電針,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文研究對象選自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60例肩手綜合征患者,根據治療方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其中觀察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平均年齡(56.84±9.21)歲,平均病程(54.96±13.64)d,腦出血17例,腦梗死13例,治療前運動功能評分為(14.9±6.2),對照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平均年齡(57.83±8.61)歲,平均病程(58.65±12.87)d,腦出血16例,腦梗死14例,治療前運動功能評分為(15.1±4.9),兩組患者年齡、性別、中風類型、運動功能評分等一般情況對比無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采用單純康復治療手段,主要分為以下部分:①患者取實仰臥位,在肩關節下墊枕并將患者上肢放置于枕上,使患者保持輕度外展,手略高于心臟位置,盡可能將患者上肢向前伸并置于枕上,保持腕關節適度背伸。②在關節活動允許范圍內適當活動關節,每日2次。③將患者拇指和食指撐開90°背屈并將其放置于冷水浸泡3~5min,之后再放入溫水中浸泡3~5min,連續3次,每日1次。④運用直徑1~3nm線繩從患者手遠端逐漸向近端纏繞每一根手指,之后再一一解開,再從患者手部遠端向近端對手掌進行纏繞,直至腕關節上后再解開,每日1次。給予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康復技術治療的基礎上增加電針治療,分別取患者手三里、肩髃、肩井、肩貞、合谷等穴位,通過針刺得氣后運用電針儀選疏密波,以患者實際耐受程度調整治療前強度,留針30min,每日1次,15次/療程,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1個月后觀察效果。
1.3 評定標準:
治療效果:根據《腦卒中康復評定和治療》并結合肩手綜合征實際情況將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無效三個標準[2]。其中顯效,患者經治療后,關節疼痛明顯減輕,活動輕度受限,手部小肌肉萎縮情況不明顯,水腫基本消息。有效,患者經治療后,關節疼痛稍微好轉,關節活動受限明顯,仍有水腫,手部小肌肉萎縮不明顯,無效,患者經治療,臨床癥狀無改善,肌肉萎縮也逐漸加重。
VAS疼痛:根據視覺類比量表制定評判標準,其中0cm表示無痛,即0分,2.5~0.5cm為偶爾或活動時有疼痛,休息無疼痛,即2~4分,7.5cm為活動是明顯疼痛,休息時存在自發痛,即6分,10.0cm為極痛,無法忍受,即8分。
1.4 統計學分析:
本文研究數據運用SPSS17.0統計軟件處理,其中計數資料用%表示,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用t檢驗,P<0.05則表示統計學有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效果: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93.33%,對照組治療有效率為70%,兩組差異對比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據見表1.
2.2 上肢功能評分比較:
觀察組上肢功能評分為(22.31±4.32),對照組評分為(12.02±3.14),兩組評分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
2.3 VAS疼痛比較:
兩組治療前疼痛評分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對比有意義(P<0.05).具體數據見表2.
3 討論
中醫學認為腦卒中為風癱、痹癥、偏枯等范疇,風痰淤血內阻經脈所致,不通則痛,從而導致患者出現肩、肘、腕等關節疼痛,逐漸降低活動功能。而肩手綜合征也屬于中醫痹證范疇,重點在于補益氣血,舒筋通絡。在電針治療中運用的合谷穴為大腸經的原穴,其鎮痛作用較強,手三里則有良好的止痛效果,搭配合谷一起治療具有活血通絡作用。電針可以通過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增加刺激量,減少針感耐受,再加上針刺能較好的對交感神經亢進活動進行抑制,從而加快局部炎癥物質吸收,因此可達到解離粘連的目的[3]。康復技術訓練則主要針對患者肢體擺放,運用激活生理肩手泵機制的治療方法控制本體感覺,不斷加強向心性輸入,促進淋巴及靜脈回流,結合電針治療有著良好的止痛作用。研究結果顯示,運用康復技術配合電針治療患者效果、上肢功能評分以及VAS疼痛評分等均優于單純康復訓練患者,兩組差異對比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
參考文獻
[1] 謝晶軍,李金霞. 電針聯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后肩手綜合征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 2016, 35(12):1423-1425
[2] 雷波,張久強,覃功虎.電針結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肩-手綜合征的療效觀察[J].按摩與康復醫學, 2017, 8(8):24-26
[3] 徐述.電針配合穴位敷貼治療中風后肩手綜合征的效果觀察[J].內蒙古中醫藥,2017, 36(6):126-1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