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青榮

【摘 要】目的:探究在原發性面肌痙攣疾病治療中中藥加針灸治療方法所取得的臨床治療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選取于2016年4月份-2019年4月份在醫院中接受治療的60例原發性面肌痙攣患者,采用隨機分組法,分成2組,每組各30例。中藥加針灸治療法應用于觀察組中,西藥治療法應用于對照組中。結果:痙攣強度0級觀察組高于對照組,臨床治療有效率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復發率對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結論:在原發性面肌痙攣疾病臨床治療中給予患者中藥加針灸治療方法,是一種安全性較高的臨床治療方法,疾病臨床治療效果顯著,應在疾病治療中大力推廣使用。
【關鍵詞】中藥;針灸;原發性面肌痙攣;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4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6--02
面肌痙攣在臨床上有著較高的發病率,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陣發性半側面肌不自主抽動,在發病的初期階段,患者的面部肌肉會出現輕度的抽搐感,隨著患者病情的不斷加重,患者的抽搐感會逐漸擴展到口角部位及面部部位處,該種疾病是一種難以治愈的疾病,給患者帶來極大的不適感,并且影響外觀形象[1-2]。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于2016年4月份-2019年4月份在我院中接受治療的60例原發性面肌痙攣患者,采用隨機分組法,分成2組。觀察組30例患者,男10例,女20例,45-78歲,平均(62.3±2.5)歲;病程4個月-12年,平均(5.2±3.4)年。對照組30例患者,男12例,女18例,46-79歲,平均(63.4±2.7)歲;病程3個月-11年,平均(5.5±3.2)年。一般資料比較兩組患者之間的差異不明顯(P>0.05)。
1.2 方法
1.2.1 觀察組 采用中藥加針灸治療方法,(1)中藥治療方法:中藥藥方為:僵蠶、白芍、漢防己、車前草、丹參、赤芍各15g,草決明、川芎、鉤藤、澤瀉、元胡、白芷、白附子各9g,全蝎3g,水煎服,日1劑,分2次口服,2周一個療程,連續服用2個療程。(2)針灸治療方法:患者保持平臥位姿勢,暴露針刺部位,局部皮膚使用75%的酒精進行消毒,選取穴位:主穴:(患側)阿是穴、迎香、風池(翳風)、神門、足三里、外關、陽陵泉、合谷、(雙)膈俞,(健側)巨髎(顴髎),輔穴:風寒者加大椎;肝氣不舒者加太沖;陰虛陽亢者加太沖、太溪。在對患者進行針刺時,肢體穴位兩側交替,面部患側穴位采用浮刺法,面部健側穴位施瀉法,膈腧隔日點刺拔罐放血,余穴采用平補平瀉手法,每隔10min行針1次,留針30min,每周針刺5次,2周一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
1.2.2 對照組 采用西藥治療法,給予患者卡馬西平片(國藥準字H31020443,上海中西三維藥業有限公司),每日3次,從最開始的每次100mg逐漸增加至200mg,口服。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痙攣強度分級進行對比;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對兩組患者的復發率進行對比。
面肌痙攣強度按Cohen分級標準:0級:無痙攣表現;I級:接受一定的刺激后瞬目增多;Ⅱ級:輕度,眼周和面部肌群有較輕幅度的抽動出現,但沒有出現功能障礙。Ⅲ級:中度,抽動幅度大,存在一定的功能障礙;IV級:重度,面部抽動非常嚴重且存在功能障礙,患者的工作、生活受到一定限制。
臨床治療有效率判定標準:顯效:患者的面部肌肉痙攣強度從Ⅱ級-Ⅳ級下降至0級;有效:患者的面部肌肉痙攣強度從Ⅲ級-Ⅳ級下降至Ⅰ-Ⅱ級;無效:患者的面部肌肉痙攣強度未降低。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20.0軟件,以數(n)或率(%)表示痙攣強度分級、臨床治療效果及疾病復發率,以 檢驗,P<0.05說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痙攣強度分級對比 治療前,痙攣強度對比兩組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痙攣強度0級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
2.2 治療有效率對比 觀察組顯效例數為20例,有效例數為9例,無效例數為1例,總有效例數為29例,總有效率為96.67%;對照組顯效例數為10例,有效例數為13例,無效例數為7例,總有效例數為23例,總有效率為76.67%。臨床治療有效率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
2.3 半年隨訪復發率對比
半年隨訪,觀察組有3例患者復發,復發率為10.00%;對照組有11例患者復發,復發率為36.67%。復發率對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
3 討論
面肌痙攣作為一種神經疾病,在臨床上有著較高的發病概率,按發病類型分成原發性面肌痙攣及繼發性面肌痙攣兩種。臨床治療中常用的為西藥治療方法,如給予卡馬西平片藥物口服,值得注意的是西醫治療方法下,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病情,但是患者也會出現諸多的不良反應,整體治療效果較差,且易復發。從中醫學理論出發,原發性面肌痙攣屬于“筋急”、“痙病”范疇,在中醫治療中,將“平肝熄風、鎮靜解痙及調理氣血”作為治療要點,給予患者中藥加針灸治療方法,能夠起到扶正祛邪、通筋活絡及調和氣血、鎮靜安神、平衡陰陽功效,對改善痙攣的肌肉及局部血流供應作用顯著 。
綜上所述,在原發發性面肌痙攣疾病臨床治療中給予患者中藥加針灸治療方法,是一種安全性較高的臨床治療方法,疾病臨床治療效果顯著,應在疾病治療中大力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葛書慧.原發性面肌痙攣患者應用針灸治療的臨床效果探討[J].中外醫療,2019,38(17):193-195.
徐曼.淺談針灸結合耳穴治療原發性面肌痙攣臨床觀察[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8,9(10):94-95.
鄧春艷,謝海毅.面部掛針、埋針結合針刺“四關穴”治療原發性面肌痙攣的臨床觀察[J].廣東醫科大學學報,2018,36(01):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