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泊穎
【摘 要】作為一種具抗病毒、抗腫瘤和免疫調節作用的糖蛋白,干擾素在臨床中被廣泛使用。然而,干擾素在臨床治療中出現的諸多不良反應也不容忽視。本文在分析干擾素的不良反應情況的基礎上,提出了應對不良反應的處理措施,這對及時發現、及時處理干擾素不良反應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和價值。
【關鍵詞】干擾素;不良反應;處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R979.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6--01
干擾素( interferon,IFN) 是由滅活的或活的病毒作用于易感細胞后,由易感細胞基因組編碼產生的一種高效的抗病毒生物活性物質。它在臨床中被廣泛應用,尤其是在腫瘤、病毒性疾病的輔助治療中,作用頗為明顯。但是,臨床醫生在用干擾素進行治療時,也應密切關注、及時治療其引發的不良反應。
1 干擾素概述
干擾素的命名來源于1957年Issacs等的研究,他們發現,細胞被感染后,會產生一種干擾病毒進行復制的獨特因子,進而阻擋病毒的進一步感染。鑒于這種因子的神奇作用,故命名為“干擾素”。經研究實驗,干擾素具有抗病毒、抗腫瘤、免疫調節以及抑制細胞增殖等功能,同時它也是最早被人類知曉的細胞因子之一。干擾素具有高度的種屬特異性,可以有多種細胞產生,主要由可溶性糖蛋白構成。一方面,依據干擾素產生細胞、活性、免疫原性、分子結構和受體等因素的不同情況,通常可以將其劃分為α,β,γ三型。三種類型各有其特點和適用范圍。IFN-α具有較強的抗病毒作用,多用于治療慢性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此外,對尖銳濕疣等的治療也頗有效果。IFN-α來源于病毒感染的白細胞,因其氨基酸組成的不同又可分為干擾素α-1b,干擾素α-2b等多個亞型。IFN-β則來源于病毒感染的成纖維細胞,和IFN-α相似的是,同樣具有抗病毒的作用,同時亦可運用于慢性肝炎的治療。但是,其療效卻不如IFN-α。除此之外,IFN-β還可用來治療黑素瘤、膠質細胞瘤等。IFN-γ主要來源于有絲分裂原刺激T淋巴細胞,少量來源于NK細胞。與前兩種類型不同,IFN-γ不僅具有阻止腫瘤細胞增殖的特性,而且具有免疫調節的功能,所以常在腫瘤輔助治療領域內應用。
主要運用在臨床中各種腫瘤的輔助治療。另一方面,鑒于干擾素對酸的不同程度的敏感性,又可以將其劃分為耐酸的Ⅰ型干擾素和對酸敏感的Ⅱ型干擾素。據此,IFN-α和IFN-β屬于Ⅰ型干擾素,IFN-γ則為Ⅱ型干擾素。
2 干擾素的不良反應及處理措施
2.1 皮膚反應
2.1.1 皮膚過敏反應 皮膚過敏是干擾素臨床應用中比較常見的不良反應之一,注射干擾素后,患者注射部分甚至全身會分布藥疹。雖然這一不良反應多發生在皮下注射干擾素時,但是也有少數患者出現在肌注干擾素時。據報道,曾有一名男性,60歲,患真紅細胞增多癥,在進行治療肌肉注射干擾素α-2b300萬U/d第三天后,出現了大片圓形、及其它形狀的紅色皮疹的皮膚過敏反應。同時伴隨著皮膚瘙癢,皮溫升高等癥狀表現。在干擾素停止使用后,用抗過敏處理治療后慢慢痊愈。
2.1.2 皮膚潰瘍 在干擾素應用中,皮膚潰瘍是比較少見的不良反應,時有發生。據報道,1例55歲黑素瘤男性患者,應用干擾素α-2b進行輔助治療,在注射干擾素部位皮膚出現潰瘍:可見壞死細胞碎片和組織破壞,未有炎癥或血管炎表現。潰瘍在長達5個月的治療后漸漸愈合,但形成了瘢痕。
2.2 流感樣癥狀 在干擾素臨床應用中,流感樣癥狀也是常見的不良反應之一。主要表現為發熱,同時伴有頭痛、肌痛、關節痛及乏力等癥狀。這種癥狀表現往往與干擾素使用的種類和劑量有關,如在在使用IFNα-2a、IFNα-2b、IFNα-1b 等種類干擾素的情況下較可能出現流感樣癥狀,而且,癥狀發生率和反應程度與劑量使用成正比。一般情況下,在注射干擾素4-5小時后,患者體溫開始發熱,達到高熱時甚至可能伴有寒顫。這種情況維持4-12小時后,會慢慢自行消失退去。對于發熱應及時進行降溫處理。首先,可采用簡單的物理降溫方式:冰敷或酒精擦拭。如果不能及時止熱,可使用解熱鎮痛的藥物如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等進行進一步的緩解和治療,同時要密切關注患者體溫變化。此外,做好注射前的準備也能預防和減輕流感樣癥狀,如:在注射干擾素之前服用解熱鎮痛藥物或應用柴胡注射液保留灌腸等。
2.3 血液系統不良反應 在血液系統不良反應中,血細胞減少是最主要的表現。之前的研究認為,產生血細胞減少的現象主要因為干擾素抑制、阻斷了骨髓釋放白細胞的機理。一些學者則認為,這與人體內分布變化有關。近期的研究發現表明,血細胞的減少可能是因為血細胞的正常向外釋放受到了干擾素的抑制,而并不是干擾素通過對骨髓的抑制形成的。在干擾素應用中,常見的血液系統不良反應還表現為中性粒細胞的減少。
3 結語
干擾素因其獨特的作用在臨床治療中被廣泛應用,但我們也不能忽略其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以及對患者造成的困擾。干擾素應用的不良反應主要包括皮膚反應、流感樣癥狀、血液系統不良反應等。在實際的臨床工作中,由于患者個體的差異性以及干擾素用量的不同,時而還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罕見不良反應。因此,臨床醫生應注重對臨床治療中出現的干擾素不良癥狀進行記錄、整理、總結、分析,以便能夠在不良反應產生時,及時作出相應的治療和處理。
參考文獻
段利生,虎安定,陳祖芬等.干擾素類藥物臨床應用綜述[J].中國藥事,2003,17(8):517-519.
李柳萍,楊胥微,王妍.干擾素(I型α、β,Ⅱ型γ)的分子結構和生物活性的對應關系及其臨床應用[J].微生物學免疫學進展,2011,39(2): 65-71.
曹學琳,孔曉清,閆鳳英等.干擾素不良反應機制[J].生物醫學工程與臨床,2010,14(4):340-342.
Serarslan G,Okuyucu E,Melek I,etal.Widespread maculopapular rash due to intramuscular interferon beta-1a during the treatment of multiplesclerosis[J].Mult Scler,2008,14(2):259 - 261.
杜俊英,馬淑英,王新平.α-2b干擾素致嚴重皮膚過敏反應1例護理體會[J].實用醫學雜志,2008,24(18):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