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劍平
【摘 要】生化檢驗是當前臨床診療工作檢驗結果的重要參考依據,其結果質量的好壞與診療最終的效果有直接關系,因此必須引起臨床檢驗人員的高度重視。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有不少因素直接或間接影響生化檢驗的結果,檢驗人員必須全面知曉并掌握控制這些影響因素,最大程度減少其對生化檢驗結果產生的影響。本文通過查閱資料并結合實踐,分析總結生化檢驗影響因素,形成綜述。
【關鍵詞】生化檢驗;影響因素;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R44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6--01
當前,我國的臨床檢驗技術的不斷提高,相關醫療學者對臨床實踐中生化檢驗的重視程度也不斷提升,這對疾病診療質量的保證非常重要。某種程度上生化檢驗能夠客觀反映患者的身體狀況和疾病進展程度,為患者的臨床治療提供非常重要的參考依據,但因為生化檢驗的過程相對復雜,涉及到的內容較多,一旦其中的環節出現問題,就會直接影響最后的結果,因此要提高生化檢驗的質量與效率,還需要深化研究,特別是對生化檢驗的影響因素進行探討,整理總結。
1 生化檢驗流程
生化檢驗的基本步驟主要有以下三點,分別是采集標本;對保存和送檢標本;對溶血標本進行處理。從相關研究和論著中總結可知,各個環節的操作都有可能直接影響生化檢驗最終的質量與效果,因此對生化檢驗的相關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有針對性地制定應對措施,能夠確保生化檢驗的質量和效果。
2 生化檢驗的影響因素及相應的應對措施研究
2.1 標本采集因素
首先是樣品管,采集血液標本需要對應的樣品管。應用中發現,不同醫院血液檢驗科室采用的樣品管型號各不相同,這可能對生化檢驗的結果有一定的影響,有學者[1]在其研究中指出,國內臨床生化檢驗應用的采血管尚無統一的規范化標準,一些醫院的科室選擇自行清洗甚至循環使用的方式,也有的科室主要應用一次性塑料試管,或是選擇真空管,其中很多應用的真空管在行業內的執行標準也各不相同,還有一些科室在應用的真空管中加入抗凝劑等物質,這些不但會使結果出現不同程度的區別,還有可能會產生一些問題。尤其是多次循環使用玻璃試管,產生的問題和檢驗誤差將更大。有學者發現[2],如果清洗玻璃試管不徹底,那么殘留物質就會直接影響血液標本的性質,導致結果出現偏差。而一次性塑料試管的應用由于沒有使用抗凝劑,標本自然凝固下又會析出血清,容易改變被檢的成分,比如臨床測定血糖或鉀離子的工作中,因真空管使用了抗凝劑的原因,對不同試驗項目將有不同的結果,抗凝管種類較多,又給整個生化檢驗工作帶來不便,導致操作的失誤。
其次是標本溶血。在生化檢驗中,血液標本是最主要的來源,但其受到病理或生理方面的影響,血液中紅細胞受到不同程度破壞,如血紅蛋白溢出,引發溶血情況等等。有學者[3]在其研究中發現,溶血現象容易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出現脫離機體后自然環境下的體外溶血,還有一種是機體內環境發生的體內溶血。在相關研究[4]中指出,體外溶血的原因很多,比如抽血過程中負壓大,機械性強力振蕩導致水溫度驟然高低變化等物理因素,再如血液標本接觸表面活性劑的化學因素,遺傳病引發紅細胞脆性大的代謝因素、人工心臟瓣膜或是大血管手術后患者機體有溶血以及其他的藥物毒性反應等等。收集血液標本過程引發溶血的原因如下:抽血操作不規范或是抽血器材不符合要求。有學者[4]在其日常檢驗工作總結了溶血現象的引發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進行血液采集前壓脈帶綁扎時間常,導致抽血吸力過大;(2)采血進針位置不夠準確、多次轉變針尖方向等問題使得患者局部血管被刺破,形成皮下小血腫;(3)采血針頭與注射器銜接位置不緊密,抽血時吸入少量空氣形成泡沫,直接引起溶血;(4)待檢的標本加工時離心角度過大導致溶血;(5)待檢標本從采血室帶到實驗室時受到外界波動影響導致溶血;(6)抗凝劑應用不當導致溶血。對此,有學者[5]在其研究中也總結了有效的規范與預防措施:(1)工作人員必須嚴格保存采血注射器,規范放置與使用收集血液的試管,如果多次循環應用注射器的針頭,必須嚴格消毒并放在干燥環境下保存,同時還要嚴格消毒收納血液的標本試管,盡可能應用一次性注射器與采血裝置;(2)短時間內使用或是不用止血帶,完善操作流程,確保采集標本方法的科學性,采血過程中避免止血帶過緊以及時間過長,具體的采血部位必須保證皮膚的干燥與清潔,抽血時不能過度損傷局部皮膚,避免出現溶血現象;(3)嚴格控制好抗凝劑應用的劑量,確保其與血液的科學比例,進行混合時要控制好力度,避免大幅度振動,同時密切關注溶血的情況;(4)完成血液標本抽取后取走針頭,使血液順著試管壁內層慢慢流入底部;(5)如果需要采集血漿,要控制好搖勻的力度,輕輕將其倒入容器中,不能用力搖動。
最后是標本放置時間。有學者[6]在其研究中發現,順利采集血液標本后如果放置方法不對,時間長短控制不好,都會導致測量結果出現偏差。通常情況下凝血活酶時間與凝血酶原時間檢測常溫中保持時間在2~4h范圍中,尿常規的保持時間是2h,血液生化標本則不能超過2h,血糖濃度標本不能超過1h,否則濃度會下降7~10%。另外,還有研究[7]發現,血液標本進行分離前,如果放置時間太長,則會出現溶血的問題,標本放置時間太久,血糖降低,血清水平升高,酶活性降低,嚴重的還會遭到破壞。所以拿到標本后要盡快將其分離處理并進行檢測,不能放置過長時間,否則丟失血液水分,導致出現濃縮而使得結果過高。實際的檢驗過程中,應用的血液采集管通暢配有蓋子,這樣就能避免水分的蒸發,所以要及時檢驗,減少運輸時間和儲存時間。
2.2 受檢者生理因素
有很多論著[7-8]中均指出,患者的年齡不同、性別不同,均會對生化檢驗的結果產生影響。另外,患者的精神狀態、采集血液前活動量、服藥情況,甚至季節方面的因素,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在飲食方面,如果患者以肉食為主,那么對應的血清尿酸和尿素水平更高,血漿總膽固醇含量升高,最好在患者空腹12h后再為其檢測血糖與血脂的情況。臨床應用的藥物會直接影響患者的肝功能指標結果,比如長時間服用避孕藥的患者,其肝臟中酶的合成量大大增加,間接引發氨基轉移酶、轉肽酶和血清三酰甘油數值的升高。所以要在患者停藥2d后再進行檢驗,避免出現假陽性的后果。再比如長期吸煙患者的血紅蛋白濃度升高,紅細胞體積變大,血常規結果將不同程度改變[9]。由此可見,進行血液采集以前患者要避免劇烈運動,如果處于冬季提倡患者暖熱后再進行采血操作,采集前詢問患者的用藥史和生活習慣等基本情況。
2.3 抗凝劑選擇的因素
目前臨床采用的抗凝劑包括乙二胺四乙酸、肝素、草酸鹽等等,有學者[10]提出,絕不能錯誤應用抗凝劑,否則對檢驗結果的影響將很大。比如誤用鉀鹽抗凝劑,患者的K+濃度明顯增加等等。有學者[11]發現,一些實驗室中采用血清作為整套生化檢驗的檢驗源,將血清、全血和血漿做比較發現,血清并不含有纖維蛋白原以及凝血因子,不含有參與凝血過程的其他蛋白,但又含有血凝過程血小板完成后分解的一些物質,血漿含有很多纖維蛋白原和凝血因子,全血對比機體內狀態,含有細胞及細胞外成分在濃度與特性方面的變化不大,因此在不少研究結論中均提示,對部分生化檢驗應用血漿作為檢驗源,其效果比傳統的全血和血清更好。如果血液含量較高,抗凝劑含量與活性會更低,標本中容易因凝結而出現微小的血團,導致檢測的結果出現不同程度的偏差,如果血液含量過低,抗凝劑含量活性相對較高,最終的生化結果也會出現問題。
2.4 儀器因素
生化檢驗臨床上應用的常見設備是生化分析儀,應用下不但能提高檢驗工作的效率,還能降低因人工操作過程而導致的較大誤差。但應用的生化分析儀器需要校準物予以保證,且結合配套的設施使用,否則影響檢驗結果。臨床學者普遍認同定期對生化分析儀器進行校準,提高儀器檢測準確性的觀點[12]。
3 小結
對生化檢驗產生影響的因素很多,工作人員稍有不慎就會導致檢測結果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給臨床的診斷治療工作帶來麻煩,因此工作人員必須重視這些影響因素,在實際操作中注意標本溶血、放置時間等細節,一旦發現問題要及時與相關科室人員研究,確保生化檢測結果的準確,使其更好地服務于臨床的診療工作。
參考文獻
鮑千紅.臨床生化檢驗影響因素及對策[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6,2(5):526-527
白潔,張全華.生化檢驗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6,22(2):25
石東梅.臨床生化檢驗質量影響因素分析及對策[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3(10):130-131
羅海濤.臨床生化檢驗影響因素與對策探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6,9(11):2500-2501
孔慧敏.血液深化檢驗過程中的影響因素及解決對策[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9(16):110-112
李璟.淺析臨床生化檢驗影響因素與對策[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5(11):108-110
王世賢.臨床生化檢驗結果的影響因素及對策[J].中外醫學研究,2016,11(12):1162-1163
劉新記.臨床生化檢驗結果的影響因素及對策探討[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8(11):119-120
孫瑾.臨床生化檢驗影響因素及對策[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7,4(11):71-72
胡彩汀,何智宏,馮曉燕.影響生化檢驗質量因素的分析與探討[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8,2(10):1488-1490
王心愿,姜云清,張冬.影響生化檢驗質量因素的分析與探討[J].中國實用醫藥,2016,3(1):288-289
施新忠,楊志合,王曦暉.淺析臨床生化檢驗影響因素與對策[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5(7):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