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瀟 魏星
摘要:新技術的快速發展促進了智慧社會的出現。智慧社會的崛起,為當前正在開展的國土空間規劃與治理提供了新環境,也提出了新要求。實際上,近十年來,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已經對空間規劃的編制、城市運行與動態監測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推動了智慧的規劃研究與輔助決策過程。本文從信息化賦能到綜合賦能,智慧國土空間規劃思路展開探討。
關鍵詞:智慧社會,信息化,綜合賦能,智慧國土空間規劃
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許多地區和城市都面臨著土地資源緊張、供需失衡等窘境,使得土地資源的稀缺性愈發突出。因此,有必要對國土空間規劃進行深入研究與探討,在充分保護土地資源的基礎上,優化國土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提高國土資源利用率,實現更高質量的可持續發展。
一、對智慧國土空間規劃的理解
國土空間是多種要素相互作用下的動態復雜巨系統,對于國土空間的系統認知,主要從國土空間系統要素構成、國土空間格局與時空狀態檢測、國土空間結構配置合理性評估等方面展開。近年來,國內學者進一步深化對國土空間及其規劃的認識,從生態系統價值、土地功能,以及生產、生活、生態視角對國土空間格局進行評價,并提出優化重構路徑,提出國土空間規劃應以人的尺度為衡量標準,進行國土空間的使用和分配,從資源環境承載力理論內涵出發,揭示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模式與國土空間規劃的內在邏輯。但受國土空間系統復雜性及認知能力、技術局限性的影響,對國土空間的認知難以達到全面、準確和科學的要求。而信息技術支撐及數據的挖掘分析,可以深入揭示居民企業活動、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關系,綜合反映人地關系協調及資源環境承載力水平,并為國土空間功能區劃分、空間布局、規劃實施監測、動態評價等提供技術支撐。因此,需要依賴人本、技術和數據的三輪驅動,提升國土空間規劃的綜合創新能力,并推動新時代的智慧國土空間規劃。對于智慧國土空間規劃,可以認為是通過信息技術在國土空間規劃的現狀分析評價、編制方案、監測管理與評估等全過程中的綜合應用,尤其通過各類新技術的集成應用與創新,實現人本化、數字化、智能化的國土空間規劃過程。首先,智慧國土空間規劃體現在信息技術支撐下的智能化決策,包括在信息系統與數據分析支撐下的國土空間評價、規劃、監測與管理等過程,以及多部門業務協同、多主體參與國土空間規劃管理等。其次,智慧國土空間規劃是在智慧社會框架下,面向高度流動和共享的流動空間,以及生態文明的要求,通過信息技術的集成創新及綜合應用,來促進人地關系協調,以及流動空間與物質空間的協同發展。第三,智慧國土空間規劃應強調人本導向的信息化應用、技術的集成創新和制度創新。
二、智慧國土空間規劃思路探索
(一)統一國土空間規劃基本規則
在現行規則條件下,同時存在土地、農林、水文等諸多不同的分類依據,相互之間溝通協調性不強,適用范圍存在較強的局限性,即基本規則不統一。因此,為有效優化國土空間規劃的整體效果,要著手建立統一高效的國土空間規劃基本規則,統一分類依據,強化分類規范。要從國土資源利用的客觀實際出發,構建共享化的國土資源調查機制,推動現行規則與標準的相互銜接,實現相應數據資源的互聯互通。
(二)引導形成數字信息驅動的管理平臺
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的應用標志著數字化時代的來臨,拓展了國土空間規劃和治理的廣度和深度。人口密度、經濟聯系、交通往來、土地覆被、建設用地、基礎設施建設情況等多維度大數據,可以更好地呈現全國范圍內的國土空間分布特征,體現區域差異,動態地反映各類要素的時空變化,更直觀地呈現城鎮化發展的結果,可以輔助規劃編制和管理部門完成更精準的空間和設施布局,更好地開展各類規劃管理決策。自然資源部在沿承原國土資源部完善的土地調查、地質調查和地理國情普查等資源數據調查體系的基礎上,應進一步整合規劃空間、經濟和社會數據資源,在更加全面、系統的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上,針對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編制實施中多層級、多尺度、多專項的內容要求,建立監控、獎懲、問責的實時動態管控機制,對大數據中蘊含的規律性、傾向性指標進行實時監管,提高新形勢下國土空間治理決策與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實現智慧國土、智慧城市。
(三)國土空間規劃業務
信息化建設是支撐規劃編制、協同審批、實施監管等各項國土空間規劃業務,推進國土空間規劃智慧化的重要基礎。在規劃編制階段,基于國土空間規劃的管控指標,通過建立量化分析模型,對資源環境承載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進行綜合評價,科學劃定三區三線,并結合人口活動等大數據分析,全面、客觀地對用地效率、布局等進行評估,為科學制定規劃目標、規模等提供決策依據。在規劃審批階段,基于規劃指標的審查規則與相關模型,審查規劃是否符合國土空間規劃的管控要求。同時,在信息平臺的支撐下,通過規劃數據的整合與共享,實現不同業務部門對建設項目的聯合協同審批。在實施監管階段,利用監測預警評估管理系統,基于國土空間規劃指標和預警評價模型,對國土空間規劃實施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和動態評估,對不符合目標范圍的指標進行分級預警。同時,評估結果將及時反饋于規劃目標,為規劃編制的修訂和完善提供科學依據。
(四)規劃實施智慧化
為了確保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方案實施效果,《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和《市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指南》等相關文件也規定了地方在編制國土空間規劃的同時,還需要對國土空間規劃方案進行年度動態質量評價,通過搭建國土空間規劃監測評估預警平臺來保障國土空間安全。其中,國土空間開發利用質量評價的智慧化應該是該平臺建設的核心,需要建立一個集多源數據融合的、多應用層級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并利用因子分析、層次分析等方法進行科學動態評價。
(五)強化國土空間規劃的生態調控
首先要探索構建國土空間規劃生態調控機制,以強化不同用地行業的行為準則,避免國土資源的生態性破壞。要提高生態環境應急處理能力,實施動態化監管,協調做好國土空間規劃與生態環保之間的關系。其次,要加大對新技術、新方法的科研力度,通過新技術新方法運用,實現對國土生態環境的綜合優化與提升。要積極配備先進的生態環境監測分析設備,及時發現與處理國土生態環境問題。再次,加大在國土空間規劃方面的資金投入,通過列支專項資金,明確資金用途,為國土生態環境提供可靠的資金保障。
(六)積極探索新技術應用
在高精度、多維度的大數據及互聯網等多源數據采集、算法驅動的動態趨勢分析模擬以及平臺支撐的監測、評估、預警體系建立等方面積極實踐。這些都是在規劃評估工作中落實國家大數據發展戰略、提升國土空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建立“可感知、能學習、善治理、自適應的智慧國土空間規劃框架”的重要探索。
三、結語
作為國土空間治理的主要載體,國土空間規劃權的重構,要吸收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各類規劃的優點,強化自身的戰略性、綜合性和可實施性,圍繞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考核體系,做好空間規劃的頂層設計,為國家和全球治理貢獻國土空間領域的智慧和方案。智慧社會下的國土空間規劃是統籌考慮自然資源、經濟社會、歷史人文、信息技術與空間安排的一體化構架,它是一個包括規劃、監測和治理的連續過程,是一個不斷完善、進步的過程。
參考文獻:
[1]賈開,張會平,湯志偉.智慧社會的概念演進、內涵構建與制度框架創新.電子政務,2019,(4):2-8.
[2]武廷海.新時期中國區域空間規劃體系展望[J].城市規劃,2017,31(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