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說“建筑是不完美的藝術品”,說這句話的時候是在解釋為什么每個建筑都會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陷,告訴別人世上沒有完美的建筑,同時也是在給自己管理的項目留個可以不完美的退路。作為建設單位的工程師,我認同這句話所表達的觀點,但并不完全接受它。雖然說建筑是不完美的藝術品,但這只是對結果而言,一個項目從啟動立項到設計出圖,再到實施建造,只要項目還未交付使用,每個環節都還有機會對這件藝術品進行優化和完善,從而建造出趨于完美的精品工程。
關鍵詞:精品工程,審圖,工程管理,后評價
本文將以作者親身經歷的某語言文化中心大型辦公樓項目為例,淺談前期審圖、施工現場管理、工程后評價等幾個重要環節在建造精品工程中發揮的作用。
一、工程概況
某語言文化中心項目位于北京市,總建筑面積5.9萬平方米,建筑高度44.95米,地上11層,地下3層,框架剪力墻結構。該項目地下結構聯通,地上為ABC三棟單體,AB棟裙房相連,最高樓層由鋼結構連廊相接,形成空中觀景平臺,是本項目的一大亮點,整個建筑群排布巧妙,錯落有致,大氣而不失精美。
二、項目準備階段
在項目準備階段,最容易被建設單位忽略的就是內部審圖環節。內部審圖是指建設單位內部或聘請專業咨詢公司在出具正式施工藍圖前對圖紙進行審查。這次審查的側重點應該偏向于建筑結構的合理性、設備系統搭配的高效性、使用功能的方便性、外觀效果的美觀性、投資的經濟性以及建筑品質的契合度等。雖然這樣的審圖會有時間成本,但是本人認為在項目準備階段組織一次詳細的審圖工作非常有必要。
(一)打開新思路
每家設計院都有自己習慣的設計思路,優點是設計方案成熟、出圖快,缺點就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從第三者的角度審查設計圖紙,就會有更多新的閃光點融入其中,會有更好的優化設計方案。
(二)提前排除問題
在設計階段排查掉各種問題,會大大節省施工階段花費的時間,提高施工效率。本人一直堅信:優秀的工程管理者并不是問題出現后能夠解決問題的人,而是具備前瞻性,在還未發生問題時就已經消滅問題的人。這里所說的審圖就是在做提前消滅問題的工作,不讓圖紙帶著缺陷進入施工現場,就能避免建設項目在施工階段出現不可逆的瑕疵。
(三)工程實例
本文所舉例的項目,在前期項目準備階段組織了多輪圖紙優化審查工作,分別請有經驗的施工單位人員和設計師進行審圖,收到了很多有價值的建議。這些優化建議,對節省投資、優化使用效果等很有幫助。簡單列舉如下:
(1)地下三層層高由5.1m降為3.9m,減少土方開挖及外運工程量,減少混凝土及鋼筋用量,節約投資約144萬。
(2)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鋼渣混凝土密度由35KN/m3調整為30KN/m3,節約投資約210萬。
(3)地下車庫應急、普通照明線槽均偏大,建議優化。
三、項目施工階段
工程管理者不能只是沒有思考的按圖紙內容要求施工單位進行施工。施工階段是最好的發現項目不足之處并能及時彌補和完善的環節。
建設項目的施工周期一般是兩到三年,在這么長的時間里,建設單位工程師足夠把施工圖紙吃透并爛熟于心。單位內部各專業工程師的交流、與施工和設計單位人員的技術溝通,都能暴露出設計圖紙中的問題。同時,由于業主單位的特殊性,我們還能夠接觸到眾多的分包單位、產品供應商、系統集成公司,豐富的信息來源會為我們最終確定施工方案提供極大的選擇空間。所以,如果我們能充分利用施工階段的這些優勢,就能夠繼續優化圖紙,減少方案中不周全之處。
本文所舉例的項目中,該階段重要優化與調整如下:
(一)溴化鋰直燃機系統機組配置方案優化
本項目所在地塊外還未敷設市政供暖管線,設計方案中為解決冬季供暖和夏季供冷問題選擇了兩臺溴化鋰直燃機作為能源中心。但依據《民用建筑供暖通風與空調調節設計規范》GB50736-2012第八章要求:配置兩臺換熱設備時,其中任何一臺設備停機維修維護或故障處理時,另一臺換熱設備的換熱量應不少于所需全負荷的65%。設計方案遵循了此項規范要求,給出的選型參數沒有標準機組可以匹配,只有非標產品才能滿足,而非標產品會有設備運行不穩定、備用供熱負荷過多、體積大、安裝和運輸困難等缺點,給我們的設備采購工作造成阻礙。
作為建設單位工程師我沒有妥協和被迫接受現狀,經過與多個設備生產廠家、設計院溝通交流,最終得出完美的解決辦法:將兩臺大負荷直燃機系統改為三臺小負荷直燃機系統。因為三臺機組不受該條規范要求,而且三臺小型機組互為備用,沒有備用供熱負荷的浪費,在安裝時簡單快捷,運行時靈活方便,初投資增加的金額也在可控范圍。
(二)空中觀景平臺下方吊頂及外幕墻清洗方案優化
項目AB棟裙房一體,最高11層處是鋼結構空中觀景平臺連通,所以在此處形成了一個8層樓高的孔洞空間。為保證項目外立面的美觀,提升建筑品質,設計方案中要求在鋼結構底部設置2.5毫米厚鋁板吊頂。如此一來,鋁板吊頂及孔洞位置的外幕墻清洗工作就成了日后物業公司的一道難題。為了不給項目留下病根,我們多次組織各參建單位召開專題會,優化方案從搭設腳手架清洗到設置為上人吊頂都有考慮過,最終確定為:在鋼結構和吊頂上均勻分布預留Φ200mm檢修口,后期物業采用吊籃的形式進行吊頂和外墻清洗。
這個變動在建設過程中其實是可以忽略的一件事,但是本著負責任的態度和追求建設精品工程的信念,我們還是很認真的進行了研究和解決,最終,在物業交接時得到了物業公司的認可。
(三)吊頂內綜合管線排布優化
本項目機電安裝人員進場配合施工后發現:如果按圖施工將不能滿足吊頂高度要求,尤其是走廊部位,空間小,管線多,按圖施工的話機電管線安裝完成最低點只有2.2米,安裝吊頂后空間壓迫感會非常強烈。我們立即組織各參建單位多次開會研究,通過風管移位、線槽合并、燈型變化等措施,成功的將機電管線完成凈高提升到2.6米,滿足了精裝吊頂凈高2.45米的需求。
樓內凈空的提高會讓辦公人員沒有壓迫感,心情愉悅,使整個建筑的品質得到提升。雖然這些調整過程不會被使用者知曉,但只要是能讓建筑更精美的工作我們就會用心去做。
四、項目后評價
一個建設項目要想形成完美的閉環,項目后評價工作必不可少。工程竣工后的維保期內都是施工單位和物業公司對接,建設單位工程師會投身于下一個項目之中,對這個項目不再參與。這樣就缺失了收集項目使用者和維護者反饋意見的機會。本人認為,這些反饋意見對建設單位的工程師而言是一筆巨大的財富。物業管理人員和使用者每天都在接觸這個完工的項目,他們的評價最客觀、最直接,多與他們探討項目的運行情況,我們才能知道它真正的優缺點。
五、結語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建筑,但建造者不能沒有追求完美的精神和態度,只要我們時刻牢記這一點,重視工程建造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就會造就最接近完美的精品工程。
參考文獻:
[1]呂春雨,徐繼強,崔丙浩.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分析與探討[J].科技風, 2011(06):124.
作者簡介:姓名:馮偉,性別:男,出生年月:1986年8月,籍貫:北京市,學歷:本科,職稱:中級工程師,研究方向:工程管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