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華靖
摘要:針對高職幼兒發展與健康管理專業的理論課堂存在的問題,嘗試構建高職幼管專業理論課程高效、主動、充滿激情的活力課堂。構建理論課活力課堂,必須激發學生興趣,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職;幼兒發展與健康管理專業;活力課堂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0)1C-0030-03
一、前言
高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能力是高職教師研究的核心問題。“學前教育學”等專業課程學習難度較大,內容枯燥無味,因此這類理論課程的課堂往往會出現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參與度不足、師生互動較少等情況,從而直接導致課堂無活力,教學效率低下的結果。活力課堂是在師生良好和諧的氛圍中,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實現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深度學習,從而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的一種教學模式。本文以《教師和幼兒的關系》一課為例,闡述在信息化背景下基于建構主義理論開展學前教育理論課程活力課堂的探索。
二、案例描述
(一)預習導航,情境導入
學生主體積極參與是活力課堂的主要特征之一,必須創設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環境。課前,以“我最喜歡的老師”為話題,學生在網絡學習平臺討論區暢所欲言,充分調動自己的原有經驗和知識,參與度較高,興趣濃厚。同時,學生預習本節相關內容,完成教學平臺的基礎理論知識檢測。教師分析檢測結果,將“主導—主體”關系和“互主體”關系確定為本節課的難點,并根據課前預習情況將學生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進行分組。課堂伊始,在《長大后我就成了你》的美妙歌聲中,教師提出三個問題:該歌曲寫的是什么內容?為什么歌曲中的學生夢想成為老師?我們如何才能成為這樣的老師?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形成融洽的、有效的討論。預習導航和情境導入,使學生有話說、能交流,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確定了學生在活力課堂中的主體地位。
(二)探索新知,鞏固練習
為了營造和諧輕松的課堂氛圍,綜合運用觀察法、談話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探索新知、練習鞏固。
1.趣解師幼關系。本環節圍繞兩幅饒有趣味的漫畫展開。師生共同觀察漫畫,教師提問:該漫畫表達的是哪種師幼關系?為什么?這種師幼關系對幼兒有什么影響?學生仔細研究并積極討論。總結學生的回答,教師發現學生對“主—客體”關系掌握比較好,但是容易忽略這種關系對幼兒的影響,且思維缺乏邏輯性。教師引導學生從幼兒的表情、語言、動作、神態分析“主—客體”關系對幼兒的影響,同時進行歸納整理。本環節,學生通過與組員、教師的有效互動,探索不同師幼關系類型的具體表現,師生之間的談話積極而有效。
2.漫話師幼關系。教師先出示課前準備好的材料:幼兒和教師的卡通形象卡片、素描紙、彩色鉛筆和繩子等。各組利用材料創作漫畫,表達兩種師幼關系,完成后各組代表展示本組作品并說明理由。教師點評各組講述,耐心引導學生理解教師的語言、動作都會對幼兒產生影響。之后,學生完成課堂知識檢測,進一步鞏固所學。最后,組織學生就“想成為哪一種師幼關系類型中的老師”進行投票。其中,兩位同學選擇了“主導—主體”關系,其余同學均選擇了“互主體”關系。教師進一步明確:“主導—主體”關系是目前運用最多的一種關系,而“互主體”關系是我們每一位教師終身努力的目標。本環節,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索、展示交流、知識檢測等進一步強化自主學習,全班同學都積極參與,小組成員在深入的互相探討、互幫互助中,促進了各自的發展。
3.妙建師幼關系。學生缺乏與幼兒交往的經驗,教師要列舉優秀典型的案例,并加工、改編,形成4個錦囊。各組選擇各自的錦囊,總結建立理想師幼關系的策略,在討論區留言討論。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各組的策略,提煉建立良好師幼關系的關鍵詞,比如信任、尊重、理解等。本環節,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每一個學生根據課前的案例故事,生成新的知識,體現了活力課程的生成性。
(三)總結評價,拓展提升
總結階段,幫助學生實現“知情意行”的統一。教師播放視頻《狼與羊》,學生思考“如果遇到類似情況如何處理”,學生扮演小老師,教師扮演幼兒,模擬雙方溝通,其他學生對該生的處理方式進行評價。這樣的角色扮演,有利于學生拓展知識面,進行深度學習。
課后,要求同學們繼續觀看大班《溫情的獅子》教育活動視頻 ,布置作業:分析郁老師與幼兒建立的是哪種關系?為什么?她是如何建立的?作業設置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初為幼師的責任感,要求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體現了活力課堂中學生自主知識的建構,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形成。
三、案例分析及啟示
(一)提升興趣是活力課堂的首要前提
對于幼兒發展與健康管理專業的高職生而言,實際經驗缺乏、職業定位不明確等都造成了學習興趣不高。而學生的參與度決定了課堂的教學效率。所以,活力課堂必須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為首要前提。首先,應創設和諧輕松的課堂氛圍。良好的師生、生生關系能夠大大提升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程度,而且能夠提升學生參與學習的愿望。其次,應通過建立新知與舊經驗之間的聯系,轉變學習方式,更新學習手段,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學生不同的學習能力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到因材施教,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提高學習效率。上述教學案例中,學生雖然沒有幼兒園的相關經驗,但在學習過程中已經接觸了各種各樣的老師,也建立過不同類型的師生關系。在課前討論部分和妙建師幼關系環節,教師充分利用了學生的原有生活經驗,使學生“有話說,能參與”,從而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參與到課前的話題討論、課堂的自主探究、小組匯報展示和問題情景的解決過程中。
(二)信息技術是活力課堂的動力輔助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教學就是根據一定的知識觀和學習理論,針對不同的知識類型為學習者的學習、形成和獲得相應的知識創設恰當的外部條件。時代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手段不斷更迭,使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在發生改變。而課堂作為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教學輔助手段也應該與時俱進,更新換代。教學案例中課前預習檢測的結果反饋,高效準確地幫助師生確定了本課的學習重點和難點;討論區的經驗分享突破了課本的限制,成為了課堂學習的重要材料;課堂中的投屏展示,加強了組內合作,促進了組間分享的實現,提升了學生的互動頻率和互動效果;課后的網絡資源學習,更能使學生根據自身的學習情況自主學習,并通過討論區的互動,獲得經驗的發展。但同時也要注意信息技術手段的“輔助”地位,不可喧賓奪主。
(三)學生主體參與是構建活力課堂的有力保證
在傳統課堂中,教師是知識的權威者,而學生處于弱勢和被動地位。現代教學觀認為,教學是一個教與學的雙向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導演。要使課堂充滿活力就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將學生變成學習的主體,將課堂“還”給學生。只有當教師的“教”根源于學生的“學”,這才是在學習者分析和學習情況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材施教。案例中,重難點的確定來源于學生的預習檢測結果,小組成果展示后的討論提升來源于設計作品中的不成熟,歸納關鍵基于學生的討論。不難看出,教師的角色僅僅為材料的提供者,分析的引導者,學習的支持者。教師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背后有力支持,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生親自參與的,進行豐富生動的思維,這是一個實踐和創造的過程。師生關系發生了轉變,所以承認并交還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活力課堂的有力保證。
(四)全面發展是活力課堂的根本目標
布魯納認為,學校里的學習創造了一種可以遷移到以后不論在校內或離校后所遇到的活動的技能。對于幼兒發展與健康管理專業的學生,“學前教育學”的課堂重視理論的辨析和正確教師觀、兒童觀、教育觀、教學觀的形成,是在理論思辨的過程中找尋努力的方向。作為準幼兒園工作人員,除了必須具備的養育知識、衛生知識和幼兒外傷等應急事件的處理能力,還應該具備一定基本素質。案例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和團結協作能力、美術繪畫能力、總結歸納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問題解決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均有所發展,所以我們應該著眼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陳金國.中職數學活力課堂的基本特征與實施策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11).
[2]王博.采用參與式教學打造活力課堂[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5(1).
[3]李錦杰.淺議職高數學活力課堂建設[J].教師,2015(1).
[4]姚敏.中職數學教學現狀分析與提高課堂活力對策初探[J].江蘇教育研究,2017(10).
責任編輯:章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