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麗麗 韓斌



摘要:工程思維是指人們在進行工程規劃、設計、建造、運行、維護、管理和評估過程中所形成的獨特思維方式。高職“網絡綜合布線”作為一門設計與制作的綜合性課程,已從培養傳統的操作工轉變為培養具有整體觀能設計的復合型人才,這就要求課程必須進行以工程思維為導向、教學內容整合為基礎、仿真實驗軟件為支撐的課程改革探索實踐,以實現培養新型復合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
關鍵詞:工程思維;“網絡綜合布線”;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0)1C-0067-03
一、工程思維內涵解讀
思維方式是一定時代人們的理性認識方式。是按一定的結構、方法和程序諸要素結合起來的相對穩定的思維運行樣式。[1]不同的實踐活動要求形成不同的思維方式,工程活動是造物活動,滲透和貫穿在工程活動中的思維活動稱為工程思維。
工程思維是指人們在進行工程規劃、設計、建造、運行、維護、管理和評估過程中所形成的獨特思維方式。工程思維的基本性質是造物思維。工程思維在工程活動中處于中心地位,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貫穿工程活動始終,滲透于工程活動各環節,對工程活動起支配與指導作用,制約和決定著工程理念的優劣與水平,工程思維既是工程問題求解的過程,也是理想客體對象化、現實化的過程。[2]工程活動是一個有多樣答案的問題求解的過程,最優化是工程思維的著眼點和落腳點。所謂最優化,就是考慮一切條件,選擇最優方案,使目標達到最優效果。籌劃是工程思維的根本方式,主要是如何綜合運用各種條件去做成某件事情,其本質是發明、創造滿足人們需要的人、工、物,解決“做什么”“用什么做”和“怎樣做”的問題。人的技術活動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 它不是通過認知活動實現的, 而是通過思維的籌劃活動來實現的。[3]
二、“網絡綜合布線”課程工程思維需求
“中國制造2025”對人才的需求不再是一線操作工人,而是具有解決問題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職業教育只有培養出這樣的人才,才能助力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的轉變。
“網絡綜合布線”是一門設計與制作的綜合性課程,企業需要的不是只會打線布線的操作工,而是有整體觀能設計的綜合性人才:能從工程需要出發,確定技術目標,提出若干方案,分析比較方案,選擇最佳方案付諸實施。在先導課程中,學生已了解網絡的軟硬件,但對于綜合布線和布線工程沒有具象概念。傳統的 “教師示范講解、學生模仿訓練”的學習方式,雖能提高學生操作的熟練度,但是這種機械重復訓練的方式,導致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學生思維能力的不足,造成學校課程教學與社會需求之間的脫節,無法滿足企業對網絡綜合布線技能人才的需求。工程思維的出現給高職“網絡綜合布線”課程教學改革提供了新路向,在教學中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僅“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
三、“網絡綜合布線”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
“網絡綜合布線”是計算機網絡專業核心課程,學生要掌握綜合布線系統的設計、安裝、驗收等知識,為后續“計算機網絡組建”“物聯網技術”等打下基礎。該課程不同于“Flash動畫制作”和“PhotoShop圖形圖像處理”等軟件工具類課程,設計安裝部分的實訓場合不在普通的計算機機房,而是有專門的實訓模擬設備。
課題以工程思維為導向、教學內容整合為基礎、仿真實驗軟件為支撐,進行課程教學的全方位改進,加強課程與應用間的關聯,以提升學生對信息網絡布線的分析、設計、實施等階段的實際應用能力,以及相關流程的規范化。
(一)課程教學現狀及需求調研
開展“網絡綜合布線”課程教學現狀調研,進行師生訪談和問卷調查,了解實際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同時走訪相關企業,了解該課程(專業技能)目前行業的崗位需求。基于工程思維的特點,以企業和社會對職業學校具備工程思維能力人才的需求為導向,制定課程培養工程思維的具體目標。
(二)基于工程思維的課堂教學構建
對教材內容進行重構,以項目為載體,按照問題導向的形式,將相關的知識、技能、崗位要求和綜合素養進行重組。從工程實際出發,在教學中注重思維意識和思維能力的培養,構建基于工程思維的“網絡綜合布線”課程課堂教學,加強學生對布線工程的宏觀理解,讓學生在工程活動中通過籌劃去尋求問題解決的最優化方案,并付諸實踐。
如何確定最優方案?需要方案的驗證。最優化方案的設計、驗證,使用仿真技術是一個很好的手段。仿真技術是通過對虛擬制造系統模型的實驗,研究一個真實系統。本文提到的仿真技術是利用計算機軟件模擬出綜合布線實際的操作(實驗)環境和實際操作進行虛實互補。仿真軟件可以對方案進行模擬實踐論證,在實操前可以先掌握操作要領并進行訓練,再在實際場景中真實實施,虛實互補,大大減少學生的陌生感,在最短的時間內熟悉操作流程及規范,提升實訓效率。2014年,筆者所在學校引入并使用“鳳凰創壹”仿真軟件,該軟件具備了仿真系統和虛擬現實的優點,能模擬出綜合布線實際實驗環境,將課程原本須在實訓模擬裝置上完成的任務,以動畫的形式與使用者互動。
(三) 基于工程思維的課程教學實踐
工程思維不僅要解決網絡綜合布線工程問題,還要引導學生按照網絡綜合布線的程序、步驟等將構想、藍圖或方案等轉變為現實。
以“配線子系統”為例,工程思維指導學生將一張網絡布線施工圖、設計方案轉化為現實布線,學生要根據耗材、路徑走向和制作簡便等條件,設計出最合理最優化方案。我們將整個過程分為“工程總體設計——模擬操作驗證——實際實訓操作”三部分。傳統教學中“教師示范講解,學生模仿訓練”的方式,弱化了方案設計的討論,只強調實訓模擬裝置實踐操作,忽視了學生思維訓練,不利于學生思維的拓展。新的課堂重視了“工程總體設計”中學生方案的設計,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思維的碰撞,而非以往教學中一帶而過的方案討論。同時以“模擬操作驗證”進行最優方案的驗證和選擇,突破了耗材、時間和實際模擬設備的限制。為了達成感受實訓操作的意義及對布線工程有直觀感受的目標,先讓學生觀察樓層配線設備FD及工作區的位置,展示實訓作品成品及實際施工現場照片。在“工程總體設計”階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閱讀項目要求,進行頭腦風暴,討論本組路徑方案,羅列耗材類型。每組按照不同方案,得出系統圖、施工圖、端口對應表、耗材統計表(成本預算),設計出合理美觀的施工路徑。學生頭腦中的思維和建構的模型轉化成各類圖表后,能否實現還需要驗證。如果直接實訓模擬設備進行驗證比較,受耗材、時間以及設備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不利于方案的優化調整,借助仿真軟件,在“模擬操作驗證”中,每組將本組的方案進行模擬實踐,驗證可行性,同時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方案的微調整、再驗證。當每組方案可行性驗證成功后,進行方案分享,再根據耗材、路徑的最簡化等要求進行比較,確定最后實操方案。進入“實訓操作”,由于學生在前期仿真軟件中進行了模擬訓練,熟悉了操作流程及規范,效率得到很大提升。學生根據確定方案,在IT工程技術實訓平臺上,完成配線子系統的設計、安裝、鋪設等操作,并利用檢測工具逐一對鏈路進行連通性測試。最后師生一起對項目實施過程進行評估,并進行必要的反思和總結。在三角尺的制作過程中,需要完成各種45°角的制作,通過仿真軟件無耗材式地先行練習,進行有效改進,熟悉操作流程,為后期實際操作打下基礎,提高效率。
四、“網絡綜合布線”課程教學改革小結
在高職“網絡綜合布線”課程中引入工程思維理念,助益學生實踐創新。工程思維貫穿于工程活動始終,支配和指導著工程活動,工程思維的培養要以工程活動為載體,以項目學習為平臺,學生在實踐訓練中,學做一體,思做結合,既培養其工程意識、工程思維,又培養其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新能力。關注學生未來職業生涯發展,不僅僅要注重對學生技術的培養,更要注重學生科學思維方式的養成。以工程思維指導課程教學,體現知識的系統性與實用性,培養職業崗位能力,在技術培養的同時注重思維能力的提升,讓教學始終從學生的未來需求出發構建教學體系。
參考文獻:
[1]劉湘溶,羅常軍.思維方式的基本含義、本質特性與典型形態[J].湖湘論壇, 2010(5).
[2]李永勝.論工程思維的性質、特征與作用[J] .創新,2018(1).
[3]陳向陽.學科核心素養:重構高中通用技術課程新圖景[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8).
責任編輯:陳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