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瑞敏
摘要:實訓教學是溝通學校專業教學和企業實踐工作的重要橋梁。以“云+端”技術為代表的信息化實訓課堂與中等職業教育愈加契合。如何打造高標準的信息化實訓課堂成為眾多職業學校的重點研究課題。本文通過對目前中職實訓教學的應用現狀進行調研和分析,探討“云+端”智慧實訓教學模式在中職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標準下的適用性和可行性,為教學資源應用、教學空間應用、教學活動開展、教學評價實施、師生信息化素養提升等實訓教學活動研究提供數據依據和整改建議。
關鍵詞:云+端;智慧實訓;人才培養;調研報告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0)1C-0049-04
一、調研的背景與意義
(一)“云+端”智慧實訓教學改革的技術背景
近年來,隨著我國中高職學校信息化建設的快速發展,校企合作的逐步深入,實驗、實訓室投入逐年增加,這就要求實訓教學在教育新生態下,進一步推動實訓教學與線上教學平臺、資源平臺、仿真教學平臺、VR/AR、智能終端的有效融合,為學習者提供一個“云”化自主學習網絡,借助各個云平臺所產生的教育大數據的匯聚與處理,實訓課堂的教與學的信息能夠持續被記錄,促使有針對性對實訓教學的方式和目的進行調整,從而形成新型智慧化教學模式,輔助職業學校培養出符合高技術產業發展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
(二)調研目的與意義
本研究主要對教師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所展開的實訓教學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云+端”類信息化技術應用、教學資源以及教學現狀等方面進行廣泛調研,通過對信息化實訓教學方法與傳統教學方法進行比較,分析應用“云+端”教學應用的師生接受程度和教學效果反饋,挖掘信息化實訓課堂教學各環節設置的適用性,從而更好地了解中職實訓課堂教學的學習情況及存在的問題,并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和總結,從而為研究實訓教學“智慧化”改革提供客觀數據和有效調整策略,為進一步提升現代化職業教育辦學質量拓寬思路,也為中職學校智慧校園建設提供有效案例。
二、調研實施與調研分析
(一)調研對象與內容
1.調研對象。課題組設計了《中職“云+端”智慧實訓教學現狀問卷調查(教師版、學生版)》,經專家組審核通過后,借助問卷星網絡調研平臺,通過江蘇省職業學校信息化巡講活動(一市一站)的形式發布,以省內20余所參與講座的中職學校作為樣本,于2018年5月至11月分別收到1075名中職專業教師和2547名中職學生的問卷反饋。
本次樣本調研對象基本涵蓋了中等職業教育15個專業類別,所調研專業類別的問卷中涉及典型實訓教學要求的占87.41%,其中土木水利(8.71%)、加工制造(12.35%)、交通運輸(11.57%)、財經商貿(9.14%)等幾個專業的教師和學生的問卷所占比例較高,問卷的調查范圍覆蓋面和調研對象的針對性均能滿足本次關于智慧實訓教學現狀的調研目的。
2.調研內容。本次調研主要針對目前基于信息技術融合應用的“云+端”實訓教學的適用性與可行性,內容包括課外學習、實訓教學資源、信息化技術應用、教學空間應用、教學評價等。調查問卷提出了有關實訓教學智慧化的接受程度和總體評價等問題,調研的問題參照《江蘇省職業學校智慧校園建設評價指標體系(2015版)》關于師生發展、應用服務、數字資源、基礎設施等實訓教學的評價項目進行設置,能夠科學客觀地反映實訓教學信息化應用現狀,影響回答調研問題的因素便于了解、控制和判斷。
(二)調研結果與問題分析
1.實訓教學信息化應用的有利因素。教師、學生對于實訓教學應用信息化手段持積極的態度。調查顯示,96.8%的學生對實訓課堂應用手機、平板、VR等技術持歡迎態度,86.7%的教師對于“云+端”構建的智慧實訓環境下實訓內容、形式、課堂較為滿意,只有少部分教師由于新技術手段應用不太熟練,對于這種教學方式持懷疑態度。同時,調查顯示,85%的師生認為基于“云+端”技術的教學資源更加貼近企業生產實際,使教學內容和形式更加體現職業化辦學特色。
在組織教學活動方面,調查顯示,70.2%的師生認為現有的實訓教學信息化應用在課堂內外能夠基本滿足實現“時時可學,處處能學”的泛在化教學目標,72.3%的師生認為信息化技術學科的結合上一定程度上能夠解決傳統教學的“教”大于“學”問題,能夠極大地提升學習的自主性和選擇性,81.8%的師生認為基于信息化技術的評價方式可以實時反饋實訓教學質量。問卷結果反饋出實訓教學信息化應用一定程度上能夠切實解決傳統實訓教學所存在的問題,但是由于信息化與實訓教學相結合的課題研究時間較短,在實用性和契合度上還存在一些問題。
2.實訓教學的信息化應用實施中存在的問題。第一,實訓課外學習流于形式,課外課上銜接效果差。實訓課程課外學習內容所涉及的多為實訓設備認知、工作原理、動手實操等內容。調研顯示,92.7%的師生反饋網絡教學平臺等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課外網絡課程學習內容仍然存在以下問題:網絡教學內容針對性較弱,部分資源枯燥難懂;課外教學內容與課上實訓內容關聯度不高,無法激發學生對新知的探索興趣,課外教學內容無法達成課外的知識儲備和技能預熱目的,從而無法實現解放課堂的初衷。
第二,實訓課教學流程難規劃,教學實踐管理效率低。隨著信息化終端的部署,學校實訓場所擴展為多個功能性教學區域。調研顯示,69.5%的教師認為在組織課堂教學流程時難以有效地串聯各個教學環節,特別是人數較多的班級,“多頭跑,重復教”的現象時有發生。85.1%的教師認為教學實踐往往受制于設備、場所等,教師無法全程監控學生實訓學習情況。74.3%的學生認為實訓學習中信息化應用所提供的教學任務單一,缺乏自主探究、獨立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的途徑。這些突出問題極大地影響了實訓教學目標的達成。
第三,實訓教學資源仍然匱乏,多系統運用串聯性較差。許多學校在建設現代化實訓基地時都加大了對信息化應用的建設開發,而目前針對中職實訓教學開發的教學資源和應用還在起步階段。調研顯示,77.2%的師生認為教學資源內容與實訓課程的教學需要匹配度較差,89.3%的師生認為能對接企業生產實踐的仿真系統匱乏,89.3%的師生認為課堂應用的輔助教學系統功能不夠完善,而各個應用之間數據無法對接,無法全程記錄學生的認知和實踐情況;80.3%的學生希望課上引入企業崗前培訓系統,幫助他們接觸到真實的崗位訓練,同時也有73.5%的學生認為部分輔助教學系統的用戶界面和操作友好程度不高,學生在學習時易產生畏難情緒。
第四,多維評價方式實施困難,無法兼顧學生全面發展。參考實施性人才培養方案對中職學生能力培養目標,實訓教學除了要完成知識傳授和技能提升的任務外,同時要重視學生的各項素質培養。調研發現,91.5%的教師認為現在實訓課堂大多仍然采取理論結合實踐操作對學生進行考核,考核評價結果無論從維度上還是內容上都無法滿足教學對學生的全面和科學的定位,限制了教師對教學方式進行針對性的調整;74.3%的學生認為課堂評價僅僅顯示課堂練習的結果,未能完整展示學生在課上的團隊互助、主動探究、任務參與積極性、創新能力等,評價技術革新的同時未形成科學的評價機制,進而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對策與建議
(一)提升師生信息化素養,營造信息化競賽環境
為幫助廣大師生進一步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適合現代化實訓教學的教育者和學習者,學校應為廣大教師和學生定期開展信息化技術應用的專題校本培訓,邀請省、市、校級專家和企業工程師開設專題講座。為專業教師建設信息化教學的校本網絡課程,定期在網課平臺上布置包括讀書、論文、課題、問卷調研、錄制教學視頻等任務,進一步激勵教師的積極性。
學校需要組織各個專業類別的信息化教學團隊,定期組織校級教師教學能力大賽,優秀教學團隊推薦參加省市級比賽。通過人才梯隊建設和信息化競賽環境的打造,幫助學校的信息化軟硬件所投入的建設內容得到廣泛應用。參賽作品在經過參賽團隊的打磨和省市大賽評委的評審和點評后,可作為典型案例對智慧實訓教學的模式和思路進行驗證和提升的依據。通過競賽,既提升了廣大師生的信息化應用能力,又達到了“以賽促建”的目的。
(二)以“現代學徒制”為引領,校企合作制定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標準
學校在參照最新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標準來設計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同時,以經濟產業發展現狀和趨勢為判斷依據,在課程資源開發中引入企業工程課題,讓教學資源在工學交替的學習中,避免出現與企業生產實踐相脫節的現象。在此基礎上,學校組織教師深入合作企業調研,了解企業生產和用人需求,與企業有經驗的工程師共同探討教學方法,使開設的課程和建設的數字化教學資源能夠適合學生,滿足企業需求,并針對中職學生的特點,使開發的數字化資源在日常教育教學中能夠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智力潛能和創新能力,構建學生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結構,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同時,學校組織督導團隊定期組織聽課活動,全程檢測和控制數字化教學資源與備課、上課的匹配情況。
(三)借助“云+端”的教與學應用,營造泛在化教學場景,形成多元化的教學途徑
學校應以“云+端”技術和實訓教學的有效融合作為智慧實訓建設的主要方向,為各實訓專業統一開發基于“云”的網絡實訓教學平臺、仿真教學系統、教學物聯網設備和技能考核系統,為廣大師生創設信息互通、資源共享的線上教學環境。實訓教師要在課堂內外實施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不斷探索“如何用”“怎么用”“何時用”的問題,并總結歸納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各類“云+端”構建泛在化的教學場景結合智慧化的教學途徑使得課上教學活動靈活多樣的同時,也使教學進度和效果在教師“主導”下得到監控?;凇霸啤奔夹g的學生學習記錄評價系統,進一步幫助師生對教學活動和內容進行針對性的調整,學生則從智慧實訓的教學中突出學習“主體”地位,針對教學內容、學習方式、難易程度多個角度凸顯個性化教學的優勢,得益于“云+端”技術的遠程優勢。企業也可協同學校教師加入到日常的實訓教學中,以企業的生產標準來對學生進行考核,從而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術水平,構造出多元化的教學途徑。
(四)借助“仿真+實訓”的校企共建資源,打造崗位化實訓教學和實現全面化的學生核心素養提升
學校應秉持現代學徒制校企協同育人的理念,以“1+X”證書制度為抓手,整合企業和學校的現有實訓資源,通過自建、購買、共建等方式開發包括各類實訓課程相配套的仿真實訓軟件,在生產實習、認知實習、課堂演示、課程設計、過程控制等教學過程中,實現理論學習—仿真教學—實踐操作—考核評價的流程式實訓教學,形成仿真教學與技能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對綜合型的實訓教學區域實現課堂教學流程,借助信息化應用實現重新規劃,構建出符合特定實訓環境和專業特色的實訓教學模式。
學校需建設實訓教學平臺和教學終端,通過多點登錄認證的方式動態追蹤學生學習過程,對施教者和學習者的系統學習過程進行記錄和分析評價,幫助教師實施以科學數據為依據的分層教學,借助以中職學生核心素養為參照設計的教診改系統對學生的培養結果進行記錄和分析評價并形成素養護照。素養護照系統應立足企業社會用人需求,立足學生成長發展需要,能夠詳實、客觀、科學地對學生整個實訓學習過程中所展現的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職業技能等方面的行為表現和成長質量進行記錄和評價,讓學生了解到自身在校實訓學習期間的表現,也為企業人才引進提供重要參考依據,最終可促成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結語
本次調研結果暴露出當前實施基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云+端”智慧實訓教學所存在的問題,而根據調研結果要求解決問題的思路須從學校層面進行規劃和調整,在實施高水平現代化實訓教學的過程中要以職業教育辦學理念為理論依據,以對口企業的用人標準為育人目標,從而幫助職業院校更好地承擔起各類人才成長奠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使命。
責任編輯:章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