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光明 周素林
摘要: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職業學校教師隊伍特別是“雙師型”教師隊伍,是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關鍵力量,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對于學校發展顯得尤其重要。針對目前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產生原因,本文提出了建立全員培訓與團隊建設相結合培養機制,建立校企人員雙向交流機制和深化“雙師型”教師考評改革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雙師型”教師;師資隊伍建設;職業學校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0)1C-0053-05
一、調研背景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和《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等文件對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特別是“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出新要求、做出新安排。為了落實文件要求,推動工作,從2019年9月25日至10月24日,筆者通過深入A校系部、教研室、合作企業,與師生開展座談,開展了為期1個月左右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情況專項調研。通過調研,梳理出A校在“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對存在問題進行解析,有針對性提出了整改措施。
二、基本現狀
A校地處蘇中,系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江蘇省高水平現代化職業學校、江蘇省現代化示范性職業學校。經過一系列重點項目創建,學校師資隊伍,特別是“雙師型”教師數量不斷增加,質量也不斷提升,雙師結構明顯改善。
截至2019年10月,A校共有專職教師202人,其中文化基礎課教師92人,專業課教師110人,專業課教師占專任教師比為54.5%。其中,高級技師6人,占“雙師型”教師總數的5%;技師54人,占“雙師型”教師總數的49%,高級工26人,占“雙師型”教師總數的24%;副高及以上職稱34人,占“雙師型”教師總數的31 %,中級職稱50人,占“雙師型”教師總數的45%;碩士研究生44人,占“雙師型”教師總數的40%,本科學歷66人,占“雙師型”教師總數的60%。
本次調研,主要結合政府政策、企業需求、教師技能證書、教師來源、年齡結構、學歷結構、職稱結構等方面,從校系兩個層面進行分析。分析結果如下。
1.教師技能。從“雙師型”教師技能證書分布來看,高級技師6人,占“雙師型”教師總數的5%;技師54人,占“雙師型”教師總數的49%;高級工26人,占“雙師型”教師總數的24%;中級工13人,占“雙師型”教師總數的12%;初級及以下11人,占“雙師型”教師總數的10%;高級工及以上占專業課教師總數的78%,中級工及以上占專業課教師總數的90%。
實際調查表明,“雙師型”教師中的多數是在教學實踐中獲得職業資格證書或取得專業技術職務的,少數是在學校上學期間獲得“雙證書”的。由此看來,在教學實踐中培養“雙師型”教師仍然是提高教師技能的主渠道。
2.教師來源。從教師主要來源分布來看,學校畢業直接任教的82人,占比為75%;由企業調入的10人,占比為9%;由其他學校調入的18人,占比為16%。
3.年齡結構。從教師年齡結構分布來看,110名“雙師型”教師中,30歲以下10人,占“雙師型”教師總數的9 %;30—39歲41人,占“雙師型”教師總數的37%;40—49歲 44人,占“雙師型”教師總數的40 %;50歲及以上 15人,占“雙師型”教師總數的14 %。
數據表明,A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年齡結構以中青年教師為主,總體上是合理的;但30歲以下的偏少,主要是受人事管理體制的制約和職業學校教師待遇偏低的影響,專業課教師招聘引進存在一定的困難。
4.學歷結構。調查數據顯示,110名“雙師型”教師中,博士0人;碩士研究生44人,占“雙師型”教師總數的40%;本科學歷66人,占“雙師型”教師總數的60%,專科及以下學歷0人。由此可以看出,隨著學校師資隊伍建設工作的加強,碩士及以上學歷的“雙師型”教師人數正在增加,“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學歷結構正在趨于合理。
5.職稱結構。從教師職稱結構分布來看,110名“雙師型”教師中,副高及以上職稱34人,占“雙師型”教師總數的31 %;中級職稱50人,占“雙師型”教師總數的45%;初級及無職稱26人,占“雙師型”教師總數的24%。調查數據表明,副高職稱人數比例有待提高,這種狀況若長期存在不利于調動“雙師型”教師的積極性,主要也是職稱編制的限制造成的。
三、存在問題及原因
從整個調研結果來看,A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主要存在著數量不足、質量不優、來源單一、校企雙向流動不暢、管理體制機制不靈活、信息化教學能力不強等問題。
1.“雙師型”教師數量不足,質量不優。調查發現,A校“雙師型”教師數量、質量都不能滿足教學需要,我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雙師型”教師資格評定標準不統一,難以保證“雙師型”教師質量;二是“雙師型”教師建設仍處于數量擴張階段,對提升現有“雙師型”教師的素質和能力的重視不夠,由于專業骨干教學任務重,外出進修學習和定期下企業實踐鍛煉條件受限,再加上先進的生產工藝和生產技術等更新速度較快,“雙師型”教師要達到教學與企業生產實踐完全契合的要求難度較大;三是青年教師由學校畢業后直接任教,還不能完全把知識和技能轉化為教學能力,不能很好地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動手能力并不能完全滿足實踐教學的要求,難以給學生良好的技術示范和指導。
2.“雙師型”教師隊伍來源呈現單一化。調查發現,A校“雙師型型教師來源呈現單一化的特點,學校畢業直接任教的教師占比90%以上,這部分教師群體的顯著特征是專業理論功底比較扎實,專業實踐能力相對比較欠缺。具有企業工作經驗的“雙師型”教師數量偏少,不利于“雙師型”教師多樣化發展。
3.“雙師型”教師管理及培養機制仍需完善。從調查中發現,相關制度建設已初見成效,但“雙師型”教師資格認定、聘任、培訓、考核評價等機制仍需進一步完善。
四、應對策略
1.建立全員培訓與團隊建設相結合的培養機制。學校要制定師資隊伍建設中長期發展規劃,系部要根據教師專業發展需要,制定本系部“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近期規劃和年度提升計劃,從校系兩個層面擴大“雙師型”教師整體數量,提高質量。
構建“教研訓一體化”培育模式。針對學校近年來教研訓分離的現狀,對接“1+X”證書制度試點和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需求,積極探索適應職業技能培訓要求的教學、研究、培訓融為一體的培訓模式,培育一批具備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教師。“教”主要指教育教學,包含師德師風建設、班主任管理、理論和實踐教學;“研”主要指教育教學研究,包含課題研究、論文撰寫、科研成果申報;“訓”主要指進修培訓,包含各級別培訓、專業教師下企業實踐、文化課教師的社會實踐調研、職業技能提升培訓、學歷進修提升等。在實踐中研究,在培訓中提升,在教育教學中探索。通過實施“教研訓一體化”培養培訓,進一步幫助教師厘清教研訓之間的關系,明確目標、認識路徑、提升效果,提升綜合素質,達到“職初教師要過關、合格教師要過硬、骨干教師要優秀、名優教師要成家”的卓越職業教育要求。
打造高水平教師創新團隊。聚焦機電、信息技術、財貿、汽車等重點產業和專業,打造教師自我提升、相互學習、共謀發展的專業發展共同體。緊緊依托現有的名師工作室、優秀教育教學團隊、課程開發團隊、教研室、備課組、課題組、項目組等教學團隊框架,以課題研究為抓手、課程建設為核心、課堂教學為陣地,以向課堂要質量為重點,開展“做中學,學中做”教學模式改革,在落實教學常規中提升專業能力。通過優秀教師創新團隊評選和舉辦教師發展節,充分發揮優秀團隊的“蝴蝶效應”,全面提升“雙師型”教師整體素質。
2.建立校企人員雙向交流機制。依托職教集團、合作企業等,建立校企人員雙向交流常態運行機制。一方面建立“企業講師”制度,聘請企業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到學校兼職任教;另一方面校企雙方在教師和員工培訓、課程開發、實踐教學、技術成果轉化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推動教師立足行業企業,開展科學研究,服務企業技術升級和產品研發。完善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制度,安排專業教師到生產一線進行專業實踐,學習最新的生產技術、設備、工藝流程等,不斷提升專業實踐教學技能。對實踐實訓課教師來說,鼓勵他們積極參加理論培訓和學歷進修,不斷提升自身理論水平,同時發揮教師自身的科研能力,參與到企業新技術革新環節。對已是“雙師型”教師,建立專門的“雙師型”教師庫,鼓勵“雙師型”教師提升技能等級和學歷層次,轉專業的教師要取得“1+X”多技能證書,力爭成為專業學科帶頭人。
3.深化“雙師型”教師考評改革。完善校級“雙師型”教師資格認定標準,將體現技能水平和專業教學能力的雙師素質納入校級“雙師型”教師資格認定標準中,積極鼓勵專業教師成為職業素養全面、理論教學水平高、專業技能教學能力強、有一定教科研能力的“雙師型”教師。建立學校、行業企業、第三方等多元參與的“雙師型”教師評價考核體系,將師德師風、工匠精神、技術技能和教育教學實績作為職稱評聘的主要依據。鼓勵教師積極參加技能大賽、教學能力大賽,將行動導向的模塊化課程設置、項目式教學實施能力作為重要考核指標。注重專業教師技術技能和教學能力考核,其考核成績作為教師聘期考核、崗位等級晉升考核、績效分配考核的重要參考,以增強教師的緊迫感和獲得感。
責任編輯:許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