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明 雷震
摘 要:該文介紹了銅陵市義安區發展村集體經濟的路徑及做法,針對現存的農經隊伍弱化、發展基建薄弱等問題,提出了強化農經體系建設、創新經營機制等對策建議,以期為義安區村集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村集體經濟;做法;問題;對策;義安區
中圖分類號 F321.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24-0030-02
近年來,義安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重要指示精神,以及中央、省、市關于發展集體經濟的工作部署要求,多措并舉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并取得顯著成效。
1 基本現狀
目前義安區村集體經濟收入主要來源于上級補助,經營性收入占比較低,村集體自身“造血”能力不足,且經營收入主要是資產資源發包收入,經營方式以簡單的資產租賃、資源發包為主。截至2019年12月底,全區99個村集體經濟總收入7723.44萬元。其中,經營收入555.39萬元,占比7.19%;發包及上交收入1001.35萬元,占比12.97%;投資收益123.09萬元,占比1.59%;補助收入4133.08萬元,占比53.51%;其他收入1910.5萬元,占比24.74%。2019年全區村集體經營性總收入1679.9萬元(經營性收入=經營收入+發包及上交收入+投資收益),同比增長501.06萬元,增幅42.54%。其中,“空殼村”全部清零;2萬~5萬元的薄弱村5個,占比5.1%;5萬~10萬元的村33個,占比33.3%;10萬~50萬元的村54個,占比54.5%;50萬元以上的經濟強村7個,占比7.1%。
2 主要路徑
2.1 資產盤活 將集體所有的耕地、林地、園地、“四荒”地等資源,閑置的村部、學校等房產以及經營性固定資產通過對外發包、租賃等方式盤活經營。據統計,2019年全區村集體資產盤活收入1001.35萬元,占當年經營性收入59.61%。
2.2 “借雞”生蛋 村集體將閑置資金、財政專項扶持資金以及閑置資產、資源經評估作價后以“優先股”形式投入當地企業經營。在合作期限內,村集體每年可從企業獲得固定比例或固定金額的分紅,固定分紅比例一般在10%左右。
2.3 “抱團”發展 在鄉鎮統一規劃和指導下,集中資金、資源、品牌優勢,“抱團”發展。老洲鄉充分發揮光輝村蔬菜基地優勢和“光輝”注冊商標的品牌優勢,2018年整合成德村、中心村、光輝村、和平村和民主村等5個村專項資金464萬元,在光輝村蔬菜基地新建蔬菜大棚9個(總面積21600m2)、溫室大棚1個(面積1728m2),每年增加村集體經營性收入近26萬元。
2.4 服務創收 村集體出資設立物業公司(獨資企業),開展有償服務以增加集體經營性收入。西聯鎮三義村、老洲鄉成德村、天門鎮龍山村結合美麗鄉村建設需要,由村集體成立物業公司,再由鄉政府向村辦物業公司購買物業服務,村集體通過提供物業服務獲得穩定的經營性收入。
2.5 控股經營 村集體以產業發展項目為依托設立有限責任公司,公司股東以村集體和村干部為主,并由村集體控股。公司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股東按出資比例分享公司盈利和承擔公司虧損。天門鎮龍云村依托瓜蔞子產業培育“一村一品”和發展集體經濟,由村集體和村干部共同出資設立銅陵辰興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村集體持股比例90%、自然人持股10%。公司通過股東出資共籌集資金55.55萬元,全部投入瓜蔞子種植基地建設。目前瓜蔞長勢良好,現已進入掛果期,村集體當年即可獲利。
3 主要做法
3.1 加強組織領導,強力推動發展集體經濟工作開展 成立以區委、區政府主要負責人為組長的發展集體經濟工作領導小組,建立黨政領導班子成員、區直部門聯系指導制度,強力保障推進各項工作落實,促進全區村集體經濟全面發展。
3.2 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激發農村集體經濟內在活力 2018年義安區承擔了第3批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任務。全區8個鄉鎮103個村在全面完成清查核資和成員身份認定的基礎上,依法登記成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全區量化經營性資產總額6580.75萬元,認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253395人,人均量化股本259.7元,實現農民向股東的身份轉變。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在銀行開設賬戶、獨立會計核算,并參照現代企業治理要求,建立健全成員(股東)大會、理事(董事)會、監事會等內部治理機制,“三會”各司其職,依法行使農村集體資產運營管理決策權和監督權。
3.3 科學編制集體經濟發展規劃,精心謀劃集體經濟有序發展 科學編制區、鄉鎮(辦事處)、村3級《發展集體經濟專項規劃(2019—2022)》,印發《關于堅持和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實施意見》《義安區發展村集體經濟實施方案》等綱領性文件,進一步厘清義安區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思路、目標、路徑,制定財政、用地、金融和人才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對今后幾年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作出總體設計和系統謀劃。同時,組織各村結合實際申報集體經濟發展項目,組建義安區發展集體經濟項目庫,并實施動態管理和分年度扶持滾動。
3.4 建立激勵與約束相結合機制,激發村級發展集體經濟動力 兼顧公平與效率原則,制定《義安區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激勵辦法(試行)實施細則》,在全省率先建立村干部“基本報酬+履職績效報酬+創收績效”的薪酬發放新模式,將村級經濟發展的激勵和約束相結合。
3.5 以“三個一批”項目為抓手,促進農村集體經濟全面發展 自2019年開始,市區兩級財政每年整合專項資金約1000萬元,采取定向補助和以獎代補的方式支持村集體發展經濟。專項資金主要通過村企合作入股、村集體自行購置經營性固定資產等方式運營。2019年、2020年義安區共爭取“三個一批”項目48個,爭取項目資金2070萬元。其中,項目已投入資金總額890萬元(含黨費資金安排40萬元)。2019年,通過項目實施帶動了集體經濟全面發展,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快速增長,全區村集體經濟總體水平和運營質量顯著提升,提前1年完成全面消除“空殼村”任務。同時,薄弱村同比減少25個,總數下降至5個;50萬元以上經濟強村總數達到7個,同比增長4個,增幅133.33%。
4 存在的問題
4.1 農經隊伍弱化 區、鄉鎮(辦事處)2級農經隊伍弱化,農經人員業務知識陳舊老化,不適應新形勢下農經業務發展需要。
4.2 發展基礎薄弱 義安區在20世紀就將農村集體資產分產到戶經營,村集體經營性資產所剩無幾,多數為無法收回的長期投資、應收債權以及閑置待報廢的固定資產等。當前,村集體用于發展經濟的土地、資本、技術等要素匱乏,發展集體經濟基礎薄弱,阻礙了集體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5 對策建議
5.1 強化農經體系建設 加強農經體系建設,充實鄉鎮農經隊伍。將鄉鎮農經管理職能從鄉鎮財政分局中剝離,單獨設置鄉鎮農經站,單位性質為公益一類財政全額撥款事業單位。每個鄉鎮農經站根據服務人口數量配備農經員,一般每個鄉鎮至少配備3~5名,設站長1名,其他內部崗位設置按照不相容崗位職責分離要求科學設崗。
5.2 創新經營機制 建立農村集體資產運營公司或類似機構,公司股東為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自然人等,股東以財政補助資金出資,也可以建設用地使用權等評估作價出資,股東以出資額為限承擔有限責任和以出資額比例參與公司生產經營決策、收益分配、剩余財產分配。公司集中股東資金、國家補助資金以及債權人資金從事經營性房地產投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運營管理、農村社會化養老服務等產業。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