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 姜楠南 王瑋 周繼磊 郭建耀 張鵬遠
摘 要:古樹名木具有重要的生態、經濟和科研價值,是一種獨特的文化資源。該文針對古樹養護管理中存在的管護不到位的問題,提出了標準化的古樹名木養護管理技術,以期為古樹名木的養護管理提供參考。
關鍵詞:古樹名木;管理措施;養護技術;標準化
中圖分類號 S78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24-0092-02
古樹是指樹齡100年及以上的樹木,名木泛指珍貴、稀有或具有重要歷史、科學、文化價值以及有重要紀念意義的樹木。古樹名木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和科研價值[1],同時又因為年老樹衰、極易受自然或人為不良因素影響,養護難度大。在日常養護管理中,管理人員標準化意識不強、技術人員專業水平參差不齊、管理不到位不科學等因素[2],都可能給古樹的健康生長帶來隱患。
標準化是提升養護水平的重要手段[3],為此開展了古樹名木養護管理標準體系的建設,匯同專家、養護部門制定了《古樹名木管護技術規程》,提出了標準化的養護管理技術,以期為古樹名木養護提供參考,提升古樹名木的養護管理水平。
1 日常管理
1.1 檔案管理 針對古樹名木生長地點分散,容易出現養護盲區。建議古樹名木的主管部門必須建立完整的古樹檔案,實行一樹一檔制度。檔案內容包括古樹名木登記表、日常養護管理記錄表、日常巡查記錄表、異常情況報告表等相關資料,具備條件的還可以建立古樹名木數字化信息系統,實行信息動態管理。每年應對古樹名木養護任人進行技術培訓,定期開展古樹名木養護管理技術的研討和交流,不斷提高養護管理水平。
1.2 設施管理 樹干應懸掛標牌,標牌內容包括名稱、拉丁學名、科屬、保護級別、編號等。樹干3m外處,可設立圍欄、宣傳牌,確保設施安全牢固,與古樹名木周邊景觀協調。高大的古樹名木,宜安裝防雷設施。
1.3 巡護監督 定期每季度1次巡視古樹名木的保護區域及可能影響其生長的外延區域,處于開發建設區的應每月巡視1次,必要時委派專人駐守管護。巡護內容包括古樹名木的生長狀況和古樹名木附近環境動態兩方面。重點觀察樹木主干、大枝是否有樹洞或腐爛,主干是否傾斜,枝葉是否有萎蔫現象或受損痕跡,是否有病蟲害,干、枝、葉、花、果是否有異常的物候變化。還要注意觀察附近環境動態,包括房屋建筑、工廠煙囪排放的氣體、電力設備、保護設施、道路、河道、地面標高、高坡水土流失、河岸塌方、地下水位、水質、土壤、堆物、燒香拜佛、其他林木等。記錄每次巡查的內容,做到日期無誤,事實清楚,記錄連貫,應對措施合理。如發現問題,及時報告古樹名木主管部門,并提出處理意見。
2 日常養護
2.1 土壤管護 土壤理化性狀的各項監測指標包括土壤容重、孔隙度、顆粒組成、有機質、氮、磷、鉀、微量元素、重金屬等。不應在保護區域內動土或鋪砌不透氣材料,不應在保護區域內倒渣土、垃圾等。土壤受到污染時,必須及時清除污染源,并更換被污染土壤。土壤板結時應及時松土,人工深翻30cm,保持土壤通氣狀況良好。對處于坡地的古樹名木宜在保護范圍內砌筑圍堰、堆土,防滑坡。
2.2 合理施肥 施肥前宜進行土壤和葉片的營養診斷,葉片營養診斷按照LY/T 1270、LY/T 1271、LY/T 1272、LY/T 1273、LY/T 1274規定執行。根據營養診斷結果按需施肥,采用土壤施肥或葉面施肥的方式,合理選擇施肥量。土壤施肥于每年10月底至11月,在樹冠投影范圍內,采用放射溝(穴)的方式進行,以充分腐熟的有機肥為主,速效肥為輔。葉面施肥在生長季進行。
2.3 補水與排水 土壤干旱缺水時應及時補水,補水可采用土壤澆水或葉面噴水。補水量為田間最大持水量的70%~80%。對處于低洼處或地下水位高的古樹名木,雨后2h內應及時排除根部積水。當積水不能及時排除時,宜在樹冠投影范圍內地下30cm處鋪設暗管。
2.4 生長監測 定時觀察古樹的生長狀況,包括樹體的生長勢、樹高、胸徑(地徑)、枝下高、冠幅、根頸狀況、新梢生長量、葉色、結實量等,以及非正常落葉、枝條枯損、樹皮缺損、枝干傾斜、空洞等異常現象。必要時,可對樹體的生理代謝指標進行監測,包括樹體溫度、葉綠素含量、葉片元素含量、根系活力[4]。
2.5 有害生物防治 按照“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加強有害生物監測工作,做好監測記錄,發現疫情及時報告主管部門,提倡采用生物、物理為主的可持續防治方法。
3 樹體修復
3.1 樹體養護與保護 管理過程中嚴禁攀折、刮蹭、刻劃樹皮等傷害古樹名木的行為。及時清除存在安全隱患的枯死枝,大型枯死枝可防腐處理后原位保護。冬季遇大雪天氣,應及時去除覆蓋的積雪。因機械損傷、雷擊等造成的傷口,應及時消毒,涂抹傷口愈合劑。及時清除保護范圍內影響生長的植物。部分樹枝因空洞腐朽易發生倒伏、折斷,必要時可對樹體進行支撐、加固。根據所需支撐樹體的具體情況選擇鋼管硬支撐或拉纖支撐,加固可選用拉纖加固、螺紋桿加固和鐵箍加固3種方式。
3.2 樹洞修復 部分古樹有主干中空現象,再加上人為以及病菌的損傷,導致古樹逐漸產生大小不等的樹洞[5]。可利用Fakopp木材應力波測定儀—3D樹木成像評價系統,對樹體內部孔洞、腐蝕和裂縫狀況進行探測和評估。根據評價結果選擇合適的修補方案。
敞開式的樹洞,穩定性和排水性較好時,可不修補以保持其原有風貌,以維護洞壁為主,清除洞內雜物,于低洼處設排水孔,排除積水,并涂抹殺菌劑和防腐劑,風干后在洞壁表面刷2~3遍熟桐油。
破損嚴重、朝天洞、斜劈洞或通風差、濕度大的樹洞可采用封閉法封堵樹洞。徹底刮除洞內腐爛組織至新木質部,噴灑5%季銨銅與80%代森錳鋅混合防腐消毒劑,待自然涼干后,涂抹熟桐油2~3遍。然后用鋼筋架設龍骨,注入發泡劑(聚氨酯)全面填充樹洞。按照樹洞外部形狀,在樹干表層下用鋼絲網和無紡布封堵洞口,再涂1層防水膠,將仿真樹皮與無紡布粘牢,仿真樹皮與樹皮間留出待封縫的間隙。最后將洞口周邊木質部按深、寬各10~20mm,修成凹槽狀,其內涂生物膠,使仿真樹皮與木質部緊密粘接。在樹洞最下端留直徑為20~30mm排水孔,排除積水。修補后的樹洞每年檢查排水孔是否通暢及仿真樹皮及接縫處是否完好。
4 結語
本文對古樹名木的標準化的管理措施、養護技術和修復技術等進行總結,并提出具體實用的技術手段,可為園林綠化管理的一線人員提供理論指導,期望通過標準化的手段,提升綠化公共服務的規范化、精準化,解決目前養護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和漏洞,切實提升古樹的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唐源泉.古樹名木保護在生態文化建設中的作用[J].現代農業科技,2020(06):135-136.
[2]羅承麟.古樹名木保護存在問題及對策分析[J].現代園藝,2020(02):219-220.
[3]黃禎強,潘建萍,陳志華.上海古樹名木養護管理標準化研究[J].質量與標準化,2017(06):44-46.
[4]LY/T 2970-2018.古樹名木生長與環境監測技術規程.
[5]GB/T 51168-2016.城市古樹名木養護和復壯工程技術規范.
(責編: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