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
摘 ? 要: 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教學中,小組研討教學模式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具有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提高教師教學和科研水平的作用。重視原著精讀和資料甄別,包含課前準備、課堂研討和師生總結三部分,需遵循理論闡述與現實關懷相統一、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統一、研討手段與傳道目的相統一的原則。
關鍵詞: 小組研討 ? 教學模式 ? 概論課 ? 教師主導性 ? 學生主體性
2019年,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時強調“要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注重啟發性教育,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在不斷啟發中讓學生水到渠成得出結論”[1]。這一論斷對改進高校思政課教學有重要的啟發意義。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更加注重打破傳統單向知識灌輸的教學方法,思考如何在教師主導下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
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課程教學中,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滿堂灌”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系統地、完整地接受理論知識,但不利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學生獲得感有待提高。筆者嘗試引入小組研討和學生評委,重視資料甄別和原著精讀,構建小組研討式教學模式。小組研討式教學模式是學生圍繞研討問題,以小組為單位,經歷查找資料、整理資料、制作課件、課堂研討、教師總結等環節,最終解決問題的教學過程。
一、小組研討式教學模式的意義
第一,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小組研討式教學模式是在施教者的指導下,由學生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成為積極思考、自主解決問題的主體,他們圍繞研討主題查找文獻、取舍材料、整理數據,加深對知識體系和邏輯結構的理解。教師不再枯燥地宣講理論,而是在指導過程中及時發現學生的問題(如思想認識不足、立場觀念模糊)等,提煉疑惑,歸納分類,有針對性地、系統地給予指導和解答。線上線下都有施教者的思想政治教學活動,教師的外在灌輸和學生內生的思想認可相得益彰,增強了高校思政教學的實效性。完成了“由教師‘教而學生‘學,轉向基于學生‘學而教師設計‘教,即為了學生、依據學生需要而設計教,變‘要他聽為‘他要聽”[2](115),施教者“引導學生對問題用主人翁的態度思考,講授時層層剝筍,不牽強不刻意,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從而使‘課堂活起來,學生真受益”[3](45)。
第二,有利于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研討小組經歷自主選題、甄別資料、制作課件、上臺講演、現場問答等環節,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小組成員既各有分工,又彼此合作,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人際交往能力;在文化多元多樣的信息爆炸時代,大學生獲取信息的網絡化、去權威化、去中心化特征明顯,教師對學生引用數據來源方面和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方面都有嚴格規定,有助于學生嚴謹學風的養成。針對學生知識淺表化和碎片化的問題,教師督促學生對社會問題、理論熱點深層關注,使其思考不再停留在陳述現象和經驗總結的表層,而逐步用抽象思維找尋隱藏在現象背后的本質,用理性思維發掘蘊藏在事件中的內在邏輯,辨別思潮,厘清謬誤,把握趨勢,涵養學生的政治定力和政治素質。
第三,有助于教師教學和科研水平提升。高效運行小組研討式教學模式,不僅要求思政論課教師對課程知識體系有較精準的宏觀把握,對教學重點難點精耕細作,將重大理論問題的鉆研提升至學術層面,而且要對社會焦點、輿論熱點、理論難點高度敏感,“對一些社會問題作出符合實際的馬克思主義的分析和解讀”[4](19);不但要把握研討深度、廣度,還要系統地梳理并及時回應學生的知識盲點;既要掌控研討節奏、善于調節研討課堂氛圍,激發學生靈感,讓學生各抒己見,又要具備強烈的陣地意識,警惕學生思想認識方面存在的問題,對錯誤言論給予堅決駁斥。這對高校思政課教師的政治素質、理論功底、學術涵養、教學技巧等無疑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倒逼教師在教學和科研上進一步發展。
二、小組研討式教學模式的運行機制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使用小組研討式教學模式創新思政課教學,不斷吸收教學反饋意見對該模式進行調整,逐漸成形,效果良好、運行穩定,運行過程分為課前準備、課堂研討和師生總結三個部分。
1.課前準備
課前準備是開展小組研討式教學的重要前提,包括學生分組、選題、選評委和教師指導四個部分。
首先,把5人—8人編為一組,共10組,選出各組組長,每組研討一次。亦可自由組合,或由學委根據專業背景、生源地、宿舍安排、性格氣質等分組。其次,選擇主題,主題恰當與否直接影響小組研討式教學法的效果好壞。課程共14章,每章設計2個—3個相關問題,既體現教學重點難點,又契合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較關注的熱點焦點,難易適中。如:“中國夢與美國夢之比較”“民族振興與個人幸福”“精準扶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題,要求學生從“為什么、是什么、怎么辦”三方面準備資料。而“從十八洞村變遷看精準扶貧”“如何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從《中國詩詞大會》走紅現象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從北斗助力交通看軍民融合戰略”等題,側重探討“怎么辦”。然后,每組選出評委一名,亦可由每組學生輪流擔任,組成評分委員會,共計10人,按照教師制定的規則進行評分。滿分10分,及格分6分,優秀分8.5分以上。
教師的指導包括文獻查找前的規則指導和整理文獻后的修改指導,宏觀上把握研討的方向性、權威性,微觀上強調研討的理論性、思想性。施教者對資料來源、講演時間、幻燈片制作等情況作出統一規定。教師強調每一個事例、數據來源需權威,標注來源,指導學生閱讀經典書籍,教導學生熟練使用學術檢索工具(如中國知網),引導學生重點關注主流媒體和權威發聲,如人民網、新華網、國家統計局、學習強國等。開始查找資料后,教師利用網絡平臺保持與學生的頻繁聯系。資料整理后,研討小組將提綱和幻燈片交教師檢查,并根據指導意見修改完善。
2.課堂研討
課堂研討(8分鐘)是中心環節,分小組匯報和大班提問兩部分。
學生結合自身專業特點,用PPT展示、辯論賽、演講、情景劇、新聞播報、你問我答等形式,以盡量準確精練的語言,案例分析、數據對比、歸納推理等方法闡明觀點,學生評委打分。如,學生曾就“社會主義改造有無必要”“對外開放‘機遇大于挑戰還是‘挑戰大于機遇”等選題組織微型辯論;土地資源管理的學生從專業視角解讀“山水林田湖草”的科學內涵;物流專業學生選題循環經濟,將綠色物流、循環物流融入研討中;音樂專業的學生較深入探討了在音樂創作中,如何實現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問題;小組還以“民生保障之就業(醫療、教育等)”“校園文明建設”為題,深入社會,采訪輔導員、農民工、宿管阿姨、社區醫院醫務工作者等,制作視頻,配以字幕,分析社會問題,尋求解決路徑。
之后是大班提問環節。研討小組課前準備越充分,自由問答越是活躍。每一位學生既要深度參與小組研討,又積極參加其他小組討論。大班學生和研討小組之間展開思想爭辯和學理對話,生生之間觀點碰撞,相互啟發。大班同學可隨機指定研討小組中任意一位成員回答問題,或由小組經短暫商量后派代表回答問題。此舉督促小組的每一成員都能認真投入研討工作。教師在研討問答環節始終保持政治敏感,把握學生討論的政治性,并有效引導和調控進程,避免重復問答,摘錄發言要點,提煉核心觀點,若出現有問無答的冷場現象,要及時啟發靈感。
3.總結升華
教師將學生評委分數現場公布,納入學生最終課程考核成績,對組長、幻燈片制作、講演者、評委給予適度加分。教師對小組研討課進行總結,既要肯定學生的努力和成績,又應指出研討中存在的缺失和不足。隨后,帶領學生深度閱讀與研討主題相關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經典文獻,夯實學生理論基礎,拓展和加深研討主題的思想性和理論性,再以“國際視野、歷史視野,通過生動、深入、具體的縱橫比較,把一些道理講明白、講清楚”[1],做到“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以深厚的理論功底贏得學生”[1]。
三、小組研討式教學模式應遵循的原則
1.理論闡述與現實關懷相統一
信仰的堅定來源于理論的自覺,真信真行的基礎是真學真懂,思想性、政治性的前提是科學性、理論性。概論課程涉及的知識量寬廣而精深,邏輯性、抽象性、政策性很強。高校學生對課程中的理論邏輯和宏大敘事存在某種程度的淡漠[5](64),對政治術語和文件話語表現為一定的疏離,消弭這層隔膜,教師不能僅靠被動式的理論灌輸,要在大學生生活境遇中,發現學生普遍感興趣的內心疑惑、思想堵點、情感體驗,緊密結合教學重點難點,恰當設置研討主題,把生活關注點與理論學習點重合,引發學生對當下社會現象的探尋追問,在一次次追問、質疑、求解中,建構邏輯鏈和知識框架,完成鮮活的現實關懷與嚴謹的理論闡述之間的初步貫通。隨后,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等環節,在集中講授、原著精讀中,向學生講清說透學科理論產生的歷史背景、國家政策方針的決策思路,使學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引導學生將個人發展與國家民族聯系起來,站在全社會、中華民族的立場思考問題,以是否增進人民群眾的福祉和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等檢視各種理論思潮及實踐,讓學生在國際比較中感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時代力量,在歷史邏輯中體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偉大真諦,用科學力量和真理魅力感召學生,助益其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嚴密的邏輯結構、深邃的思想內涵和系統的知識體系”[6](173)。
2.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統一
知識性和價值性是高校思政課的固有屬性,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要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離開了價值引導的知識傳授,就會失去方向”“離開了知識傳授的價值引導,就會變成空洞的說教”[7](108)。在小組研討式教學模式中,要注重兩者的有機融合,不可偏廢,學生對社會熱點焦點問題成因、演變、對策的系統梳理,通過抽絲剝繭的學理分析獲取理論知識,最終是為了養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高度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更加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深切感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自覺投身于理論指導下的中國實踐,這是一個由汲取知識到價值認同的過程。
3.研討手段與傳道目的相統一
研討手段之“術”與教學目標之“道”相輔相成,教學手段的創新是為了實現傳道的目標,教學目標的實現離不開教學手段的高效運用。小組研討教學法是教學手段,始終圍繞和體現傳道的教學目的。何謂高校思政課的“道”?引導學生增強四個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1],是“認識世界的正確之道”“理想信念的堅定之道及改變世界的科學之道”[8],是在知識體系的基礎上形成的正確的價值體系、信仰體系、行為體系。小組研討中的案例選擇、展示形式、文本書寫、語言風格、情感表達等都要以培育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涵養深沉的家國情懷、強烈的責任意識、高遠的理想追求為旨歸,堅定大學生對共產主義的信仰與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實現善“術”與傳“道”的聯結與融通。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1).
[2]柴艷萍.高校思政課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再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9).
[3]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
[4]肖貴清.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教學需要重點解決的幾個問題[J].思想理論教育,2015(9).
[5]劉承功.高校深入推進“課程思政”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8(6)
[6]徐俊,李智利.思政課改革創新堅持“八個統一”的基本意涵[J].廣西社會科學,2019(10).
[7]康沛竹,艾四林.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八個相統一”[J].人民論壇,2019(13).
[8]項久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道”與“術”[N].光明日報,2019-5-8(16).
湖南省教育廳2018年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課程思政背景下《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教學模式改革研究”(編號:湘教通[2018]436號);2016年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教學改革項目“小組研討式教學模型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中的運用”(ZNLJG2016-A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