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琴
【摘 要】史料是認識歷史的唯一橋梁,在現代信息爆炸、信息來源和傳播渠道逐漸增多的背景下,無論在數量抑或種類上,史料資源都呈現出史無前例的豐富多彩的壯觀景象,但卻也存在“魚龍混雜”“真假難辨”的問題?;诖?,本文主要從知史料之多型,掌史料之搜集;揣史料之意圖,辨史料之真假;擇史料之信息,構歷史之證據這三方面闡述史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初中歷史;史料;應用思路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20)24-0146-02
“史料實證”基于史料多元性的景況和史料對于認識歷史的重要作用而作為主體學習歷史學科的必備能力及學科教育的能力培養目標之一存在?!笆妨蠈嵶C”能力主要指了解史料的多種類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徑和方法;能夠通過對史料的辨析和對史料作者意圖的認知,判斷史料的真偽和價值,并在此過程中體會實證精神;能夠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為重構歷史的可靠證據,并據此提出自己的歷史認識。這也是教師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史料應當沿循的思路與方向[1]。
一、知史料的類型,掌握史料的搜集渠道
“史料實證”能力形成的基礎首先是學生對“史料”的獲得,即知道什么是史料以及如何能夠獲得史料。因此,史料教學首先應教學生知道史料的多種類型并使其掌握搜集史料的多種渠道。這在現代學術研究極大發展和深入以及信息來源渠道極大增多的現實背景下顯得更加重要和必要[2]。
如伴隨現代歷史研究史無前例的集大成景象,伴隨書籍、網絡、圖像、影視等多元信息傳播渠道的生成和大量信息傳播從業者的上崗,史料按照表現形式則可分為文獻史料、實物史料(遺物、遺址、建筑、碑刻、雕塑、繪畫等)、口傳與口述史料三種;按照資料價值的不同,則分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除此之外,還有“正史”和“野史”之分、“有意史料”和“無意史料”之分等。唯有知此,學生才可具有洞察、發現、捕捉、記錄史料的敏銳意識,才可初步感知史料的可信度與價值性,并為之后的史料搜集提供方向和線索。即在面對一個待深入探究的歷史問題或話題時,如“羅斯福新政”等,學生首先要具有“查文獻”“查實物”“查正史”“查野史”等的思路。但盡管如此,其依舊會面對諸如“該如何查起?”的問題,因為無論是文獻、實物,還是正史、野史,尤如無垠的資料瀚海,若在無任何方法指導的情況下從中尋找自己所需要的資料必是難上加難的。因此,在網絡、圖書、影像等之外,對更具體的史料搜集方法的教學是繼“知史料的多型”之外“史料實證”能力培育的另一必要條件。因此,筆者將搜集方法歸結為因類法、由近及遠法、溯源法、披沙揀金法、隨時注意法、兼采法等六種方法,并舉出具體的例子對每一種方法做了具體的詮釋。如通過文獻查閱“羅斯福新政及國家干預政策對西方經濟發展的影響”,則可以以“因類法”先確定“美國現代史”的類,而后再從“政治”“經濟”“軍事”等下分類項中確定“經濟”類,再在“工業史”“農業史”“財政金融史”的下分類項下確定“財政金融史”的范疇……如此,則必可尋得所需的與“羅斯福新政及國家干預政策對西方經濟發展的影響”相關的史料。伴隨此類史料引導搜集的過程,學生的史料搜集能力可以逐漸得到提升,并為之后的“史料辨析”和“史料實證”奠定基礎。
二、揣史料的意圖,辨史料的真假
史料具有多種類型,每一種類型下對于每一話題又有多元的說法,這便造成了史料領域內“真真假假”“魚龍混雜”的亂象,也促成了“史料辨析和實證”在史料教學中的地位。在此,需要清楚地知道辨別史料真假所需的知識累積與理性思維,即每一種史料的直接給予者是史料撰寫者或者發布者,而其對史料的撰寫和發布則必秉持著一定的立場、懷揣著一定的目的,因此,結合自己的歷史認知與通過其它渠道的史料查閱與證實,則可基本知道眼前史料的真假,同時在此過程中可以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懷疑眼光、實證精神。這無論對于歷史學習還是更深入的歷史研究而言,皆大有益處[3]。
如針對“羅斯福新政及國家干預政策對西方經濟發展的影響”這一話題,筆者引導學生按照上述史料搜集方式尋得了一段《大國崛起》的視頻史料,視頻內容為羅斯福新政在金融、工業、農業和社會保障以及以工代賑方面的措施,特別是對大危機時期人們興修水利工程等真實場景的記載,使人身臨其境而深信不疑。但對此,筆者則提出“史料真假”的問題,引導學生對《大國崛起》紀錄片的屬性進行了深究:該片的創作背景為200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進行的第九次以“世界上9個主要國家自15世紀以來的興衰史”為主題的集體學習,且隨后在其他各級黨政部門進行了落實?;诖吮尘?,中央電視臺制作了《大國崛起》,以解讀15世紀以來世界性大國崛起的歷史。2004年,北京大學歷史學系的教授完成了對九國崛起歷史的整理,2005年該片通過了中央電視臺的審查,并從2005年7月31日起,該片的七個攝制組對歐亞美九個國家進行了深入采訪和實地拍攝,拍攝了大量的歷史檔案、文物、遺跡,獲得了大量第一手資料,以最大可能地還原真實的歷史。因此,這一紀錄片關于羅斯福新政的視頻史料具有較高的可信度。除此之外,還尋得出自馬星野《美國新政成績之總檢討》的這樣一段史料:“批評家往往說他是獨裁者,是個革命家,是會徹底推翻美國現行政治制度……他的新政的主要目的,是恢復及挽救美國傳統的私有制度及競爭制度……”對此,筆者引導學生先對這段評價性的史料結合自己的歷史認知進行了較為客觀的評價,之后又對此史料撰寫者——馬星野進行了考察。即馬星野是一位新聞學者、中國新聞界的名人,中國杰出的新聞教育家,被譽為“新聞巨子”“新聞王”。他于1930年留學美國,入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隨后深入新聞界勤奮耕耘,其新聞成就舉世矚目,并于1984年被授予“杰出新聞事業終身服務最高榮譽獎章”,于1985年被聘為“總統府國策顧問”。因此,其在《美國新政成績之總檢討》中發表的這段討論亦具有高的可信度。這樣可以使學生的視野得到開闊,并使其史料辨析能力和實證精神得到潛移默化的提升。
三、擇史料的有效信息,建構正確的歷史認知
對史料進行搜集和辨析的目的和宗旨皆在能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由此建構出正確的歷史認知。因此,繼史料搜集與辨析之后,在“史料實證”能力的培育目標下,在史料應用教學中,應以依托史料對探究主題的回歸、對其進行有理有據、條理清晰的認識和闡述[4]。
如為保障文本論述的整體性和系統性,筆者還圍繞“羅斯福新政及國家干預政策對西方經濟發展的影響”這一主題開展“重構歷史”的教學。筆者給學生提供了一些具有可信度的史料,如“自1932年始,美國的經濟繁榮開始出現‘虛假的征兆,生產過剩導致的失業、經濟損失現象屢見不鮮,《紐約時報》每周商業指數在羅斯福就職時為52.3,6月中旬達到87.1,這是兩年多來的最高水平。此則意味著羅斯福新政對經濟的干預達到了良好的效果,使美國度過了經濟危機……”讓學生對其進行整合和梳理,并進行關于此主題的探討,得出一定的結論,如“使美國度過了經濟危機,避免了走上法西斯道路;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但沒有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因而仍無法解決社會的根本矛盾”“羅斯福新政無疑是西方經濟史上的一大具有紀念意義的節點,因為其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模式,并使得資本主義經濟制度能得以避免其弊病而在西方世界中繼續存活下去”等。無論學生得到的結論是什么,皆源于學生對史料的自主剖析與提煉概括,皆為其自主生成的認知,因而相較于教師直接給出的結論更為深刻,且具有激發學生熱愛歷史的作用。且此過程亦能提升學生的史料處理能力,提升其通過史料建構歷史認知的能力。在具體結論的表述過程中,教師當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表達能力為目的,竭力強調提出“有理有據”“條理清晰”的要點,即應在諸如“使美國度過了經濟危機、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等類的結論之前,加上得出此結論的史實依據,這也是解答中考歷史材料類題科學、嚴謹的表述模式。
總之,史料是認識歷史的橋梁,史料教學是歷史學科教學的一大主要內容。在史料探究教學中,應當分史料搜集、史料辨析與重構歷史認知三個環節進行教學,以使學生獲得較為完備的史料處理能力,提升學科學習和研究能力,這相較于傳統的直接的教師灌輸式教學而言,無疑將推動學生可持續性、自主性的學科學習,并提升其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羅敏華.史料教學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運用[J].課程教
育研究,2017(50).
[2]安國棟.高中歷史史料教學研究與實踐[J].傳播力研究,2017(12).
[3]張志學.史料資源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歷
史教學參考,2017(24).
[4]秦必凱.史料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探究和運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