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悅 姚慧敏 胡彥武 張海豐
摘 ? 要: 本文結合地方高師院校非師專業轉型發展的需要,整理總結地方高師院校非師專業“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探討相應的隊伍培養模式和措施,為地方高師院校非師專業“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 地方高師院校非師專業 ? “雙師雙能型” ? 教師隊伍建設
一、引言
2014年2月26日,國務院引導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轉型,開啟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整體轉型的改革工程[1](94-95)。2015年,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在7號文件(教發〔2015〕7號)(簡稱指導意見)中首次提出了“雙師雙能型”教師,并提出要加強“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2]。同年,吉林省將9所普通本科院校作為應用型本科試點院校,并于2019年確定了8所吉林省轉型發展示范高校、5個吉林省轉型發展示范二級分院及21個吉林省轉型發展示范專業(群),其中包括通化師范學院等一些地方高師院校[3](25-27)。由此看出地方高師院校轉型發展既是社會發展的需求,又是地方自身經濟發展的需要,構建“雙師雙能型”教師團隊,積極發揮地方師范院校非師專業“雙師雙能型”人才的作用是新時代背景下地方高校的首要任務。因此,建設素質高又符合新時代教育發展要求的“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就顯得尤為關鍵。
傳統的地方高校師范專業辦學歷史悠久、綜合實力較強、社會聲譽好,一直以培養各級各類專業教師為培養目標。隨著社會發展及人才的緊需,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地方師范院校為適應地方發展需要,開始開辦社會急需人才的非師專業。開辦非師范專業,一方面可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帶動人才引進,另一方面可緩解地方創新人才不足的問題,同時可使地方院校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4](66-68)。但隨著非師專業的不斷發展,一些問題有所顯露,如師范專業核心競爭力不強,非師范專業社會認可度不高,非師范專業學生實踐性不足等。建設一支業務精良的非師范專業“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解決現存的問題,對地方高師院校的轉型發展及發展地方經濟和人才培養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和指導意義。
所謂的“雙師雙能型”教師是指教師不僅具有基本的文化素質、專業理論水平、高超的教學科研能力,還具備本專業資格技術證書,且熟練掌握本專業技能,具有生產、經營、創新、推廣等能力[5](125-126)。近些年來,地方高師院校雖在“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在具體建設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二、地方高師院校非師專業“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
1.認定標準不規范。
對于“雙師雙能型”教師認定標準,一直以來都比較模糊且不規范[6](60-64)。隨著各地方高師本科院校“雙師雙能型”教師培養工作的進一步發展,“雙師雙能型”教師認定標準問題逐漸凸顯。一些院校對“雙師雙能型”教師的概念認識理解普遍存在偏差,將擁有“雙證”即教師資格證、專業技能資格證的教師認定為“雙師雙能型”教師,重“雙證”輕“雙能”現象嚴重[7](133-135)。“雙師雙能型”認定標準的缺失,嚴重制約了隊伍的發展。
2.“雙師雙能型”教師數量不足,缺乏社會實踐經驗。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到2022年,“雙師雙能型”教師的比例要超過專任教師的一半。在吉林省應用型本科院校中,“雙師雙能型”教師數量僅達40%左右。由于近年來一些地方院校非師專業不斷擴招,學生數量逐年增加,致使師資力量不足問題越發明顯,普遍存在年齡、職稱結構等不合理問題[8](71-75)[9](9-10),青年教師占比較大,博士學位教師占比較少,且普遍缺乏企業工作經歷,缺乏專業實踐能力,影響了地方高師院校非師專業“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的建設。
3.考核標準和激勵措施不完善。
地方高師院校考核標準和激勵措施是“雙師雙能型”隊伍建設的指示牌,隊伍建設常常隨著制度走,制度鼓勵哪方面,教師就朝著哪方面發展。作為處于轉型發展初期的地方高師院校非師專業,雖積極選派教師赴企業實踐,但未建立起完善的“雙師雙能型”教師考核制度和獎勵機制。如對“雙師雙能型”教師的工作職責無明確要求;缺少比較科學針對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考核標準[10](50);薪資方面與普通教師無明顯區別;晉職和職稱評定方面,對“雙師雙能型”教師政策傾斜力度不大等。上述問題影響了教師提高專業技能的積極性,打擊了在職教師進入企業掛職鍛煉和參加實踐培訓的主動性,制約了新時代地方高師院校非師專業“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的發展。
三、地方高師院校非師專業“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對策
1.多維度、全方面界定認定標準。
首先增強地方高校領導、管理部門及教師對“雙師雙能型”教師發展重要性的認識,制定高效、合理的教師教學發展政策,明確“雙師雙能型”教師的內涵,為教師的發展提供保障。其次明確認定標準,為更多青年教師提供多元化的培養平臺,使認定標準具體化[11](135-137)。學校教師應根據學校的培養目標、地方的發展需求,非師專業目前的情況及專業的發展前景,結合“雙師雙能型”教師的認定標準,擴充個人的專業知識面、改善知識結構,提高實踐能力,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充分體現認定標準的可操作性。
2.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加強專業化培訓。
通過多方式招聘,如內、外聘,校企合作等方式,促進教師實踐能力的提升和幫助教師與企業有機融合,保質保量地提高“雙師雙能型”教師能力,組建一支具備較強專業能力及扎實實踐能力的多結構型教師隊伍[12](197-198)。積極發揮實踐技能強的“雙師雙能型”教師的傳承精神,指導青年教師開展教學活動。建立校內實訓基地,加強校企合作,不斷組織青年教師外出參與針對性培養或與其他經驗豐富的高校、企業等地聯合,相互培養交流,進修學習,不斷提高“雙師雙能型”教師的實踐技能水平及綜合素質,優化教師知識能力結構,為學校發展服務。
3.建立多方面全方位的評價制度。
對于建立多方面全方位的評價制度,要堅持科學性、全方位、多角度、優勢互補等原則,以確保科學、公正地評價所有教師[13](18-19)。在建立評價制度時,一是明確目標,明確“雙師雙能型”教師的標準和要求,明確教師的發展方向;二是明確培養方法,學校應明確教師外出學習實訓、掛職鍛煉等細則,明確外出時期的教學工作開展及相應的績效標準等,對表現優異的教師給予一定的特殊獎勵;三是明確獎勵政策,在職稱評定、評優評先、項目申報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優先政策[14](24-25);四是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各種技能類比賽和行業的資格考試,不斷提高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及時對獲獎和獲證的教師給予獎勵。獎勵的同時對選派人員把好關,做好階段性檢查、過程監督和成果考核等工作,多角度、全方位地評價教師,并不斷加強對“雙師雙能型”教師的全面評價考核管理,提高教師培養自我實踐能力的自覺性和積極性[15](5-6)。
四、結語
在地方高師院校非師專業轉型發展背景下,組建一支師德高尚、業務過硬、結構清晰、能力突出的“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迫在眉睫。習近平在《吉林省高水平應用型本科建設行動宣言》中指出:“新時代東北振興,是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吉林振興,高教先行;高教先行,重在轉型。構建“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緊密結合地方發展特色,做好轉型工作,努力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的創新型人才,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李鳳鳳.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下“雙師雙能”教師隊伍建設探析——以福建江夏學院為例[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8,38(0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EB/OL].(2015-10-23)[2016-05-16].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 218942.htm.
[3]李云云.關于吉林省應用型本科院校“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問題的思考[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20,36(03).
[4]滕坤,張海豐.地方高師院校非師范專業轉型發展探討[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6,37(04).
[5]謝軍.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背景下的“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探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09).
[6]鄭水珠,吳芳芳,吳思.應用型人才培養視角下“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探索與實踐——以福建江夏學院為例[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9(01).
[7]黃高鋒.地方高校轉型發展背景下漢語言文學專業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路徑探索[J].語文學刊,2016(11).
[8]王潤彤,樸雪濤.地方本科高校轉型與“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6,34(06).
[9]曾艷.應用型本科高校“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29(14).
[10]盛曉穎.基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應用型本科高校“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研究[J].才智,2019(01).
[11]秦捷.地方本科高校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問題研究[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6,7(02).
[12]張靜.應用型本科高校“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探究——以山西工商學院為例[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9,22(13).
[13]鄭錦伍.應用型本科院校“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路徑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8(15).
[14]劉春俠.地方轉型發展本科院校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7(30).
[15]張賢才,嚴思甜,艾潺潺.轉型發展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院校“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探析[J].學周刊,2017(05).
項目基金:
1.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一般規劃課題,新時代地方高師院校非師專業“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平臺構建研究,GH19272。
2.吉林省高教學會高教科研課題:JGJX2018D504。
通訊作者:張海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