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健波 張永瑞
本文系2018-2019年度連云港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信息保障研究”(19LKT2126)的研究成果之一
摘 要: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總書記分別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時提出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項目的建議。連云港作為我國沿海新型臨港產業基地,“一帶一路”物流平臺向信息化、創新化、科技化、智慧化轉變勢在必行。本文通過對物流信息化平臺建設的研究現狀、存在問題以及出現原因的分析,從服務體系、支撐體系和監管體系三個方面提出了構建“一帶一路”戰略下物流信息化平臺的策略。
關鍵詞:一帶一路;物流信息;信息化平臺建設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總書記分別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時提出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項目的建議,得到了廣泛的國際關注和支持,近幾年來,秉著“共商、共建、共享”的法則,取得了顯著成效。連云港市將抓住用好“一帶一路”機遇,緊緊圍繞這一定位,在《連云港市建設“一帶一路”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中提出了“加快大宗散貨交易中心建設,培育多式聯運全程物流運營商”、“實現口岸物流全程服務信息化”,堅持“高質發展、后發先至”主題主線,助力國家“一帶一路”建設。
與此同時,隨著物流訂單量的飛速增長,傳統物流體系已不堪重負,連云港市在建設大港口、構建完善的物流網的過程中也出現了更多新的問題和要求。因此,“一帶一路”物流平臺聯手“互聯網+”打造智能物流網平臺勢在必行。
二、建設現狀
“一帶一路”的建設為沿線的經濟發展提供了便利,隨著經濟水平的發展,由“一帶一路”建設所帶動的經濟總量已達21萬億美元,現占全球經濟總量的29%。同時,“一帶一路”還涵蓋了40多個國家的30億人口。“一帶一路”不僅加強了西部地區的發展,還帶動了歐洲國家與西部地區的貿易往來,將中西部地區的經濟水平推動起來。所以,中西部地區應抓住“一帶一路”經濟發展機遇,大力發展物流業,并借助物流業帶動地方經濟快速發展。
港口是維持國內外貨運貿易和物流倉儲等的重要載體。而與港口密切相關的信息、物流、港務和暗訪等方面也得到了推動和完善,尤其是物流行業已經趨向科技、智能和創新方向發展。
1.物流信息化助力物流產業升級
隨著信息化趨勢的蔓延,物流企業在網絡時代下面臨巨大挑戰。尤其是,物流信息系統和運輸系統等都需要進行科學化和智能化的轉變。其中物流企業主要面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信息化水平低、缺乏智能維護等。這些問題衍生的現象使物流配送效率難以保證、物流信息不對應等。物流企業的這些問題都嚴重阻礙了現代化物流行業的發展。與傳統物流行業相比,現代物流的最主要特征在于物流與信息的分離。通過建設數字化信息管理系統,能夠幫助物流企業實現物流信息共享,從而加強物流配送和信息管理的效率。
2.物流信息化將極大提升物流效率
與傳統物流企業的運營模式相比,現代化的物流行業更加注重科學化和智能化。傳統人工信息記錄和管理比較影響物流信息的更新速度,對物流配送效率有直接影響。而現代物流業的信息化建設能夠將物流過程中所產生的信息進行采集、匯總、分類、傳遞、識別、跟蹤和查詢等。這就為用戶提供了更加直觀便利的信息服務。與此同時,物流信息化建設還能夠有效降低管理成本。所以,加快建設信息化物流管理平臺是物流業生存和發展的必然路徑。在經濟全球化的態勢下,建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無疑是奠定長久穩定發展路徑的有效手段。“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將亞歐非大陸及附近海洋地區互聯起來,且將沿線的各國聯系起來形成復合型網絡,促進各個國家地區經濟的協同發展。可見,“一帶一路”也為物流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機遇。在“一帶一路”倡議引領下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臺,將能夠有效促進各區域互通有無,推動運輸業、金融業等協同發展。公共信息化平臺的構建強化了物流資源的融合,有效提升了物流管理實效。
3.物流信息化的發展方向是智慧物流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了五通,五通中的設施聯通為物流業信息化建設提供了保障。與此同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物流業發展也應依靠互聯網這個根基。當下,大數據技術、云計算、虛擬技術等都成為互聯網時代的寵兒。這些新興技術給各行各業的改革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對于物流業而言,物流信息化建設成為必然,而智慧物流則將成為物流信息化建設的必然路徑。智慧物流加入了物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和大數據技術,實現了物流信息管理的智能化和自動化。所以,智慧物流能夠有效增強物流業的管理質量,完善物流信息的搜集、查詢、售后和決策等。各企業能夠通過智慧物流實現實時對接,通過物流信息化實現貨物的跟蹤、追溯、智能識別等。所以,智慧物流是對物流業全過程的優化管理。
三、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需要不斷維護,但實踐中企業之間常缺乏對彼此的信任。這時,就會出現數據信息壟斷的問題。兩個合作企業之間的間隙無形中卻會成為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競爭對手。信息資源的共享成為瓶頸。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物流信息化方面信息資源共享程度還有待提高
現代化辦公環境中很多部門都需要信息化服務平臺。在物流企業中物流管理工作也逐步實現了信息化。信息化管理支撐下的物流管理工作效率更有保障。但信息化管理平臺仍存在一些實際問題,如平臺互相對立不能互通互聯等。
(2)信息化終端服務和推廣工作還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許多貨主與物流企業線下交易,過程繁瑣,交流渠道狹窄。在運價查詢和運單追蹤方面,與境外高速互訪和實時通信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所以,需要在“一帶一路”倡議帶動下加強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信息服務合作。
(3)專業化物流信息服務水平還有提升空間
雖然現代化物流業已逐漸趨于科學化、智慧化和數字化,但實際的推廣宣傳已跟不上互聯網時代發展速度。比如多式聯運、轉口貿易額冷鏈等難以在統一平臺上實現交互。跨部門和跨平臺的信息服務影響了用戶的體驗。所以,物流信息服務水平需要不斷提升。
四、對策建議
1.打造多式聯運物流信息化平臺,帶動服務體系建設
物流信息化平臺能夠智能匹配貨主和貨物,并按照運輸距離匹配車船與速度,從而有效解決了人工分配信息的難題。其次,物流信息化平臺對貨物的智能化處理也推動了運輸業的發展。貨主和物流企業都能夠實現遠距離合作,通過線上平臺發布信息并做好售后。可見,物流信息化平臺的智慧物流建設也有效解決了交通、對接、信息共享等難題。平臺的具體功能包括:
(1)協會會員通過平臺獲取國內外物流信息、供應商信息和物流企業的相關數據,還能夠通過平臺進行貨源智能匹配,實現了全程智能化和科學化管理。
(2)對于貨主而言,平臺的服務更加人性化。貨主在平臺發布物流信息后,物流企業將主動接單并聯絡合適的客戶,客戶通過平臺咨詢物流公司,然后結合自身運轉情況挑選物流貨源與貨主進行合作。
(3)提供運價查詢、運蹤查詢、優質供應商和物流企業查詢、站內引流等服務。
(4)接入相關的企業,預留業務拓展接口,為物流企業做宣傳(包括活動推廣、排名優化、廣告發布等)服務。
2.實施智慧物流信息化平臺,提升支撐體系建設
采用物聯網、移動應用等新興技術手段助力信息化,建設云服務平臺并在物流行業中應用,通過與監管機構的數據對接,實現了物流、通關、貿易、保險等大數據的智能采集、處理和分析,為未來智慧物流的發展打下基礎。通過物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手段,不斷優化港口的管理模式實現港口的技術創新,使其向科學化和智慧化發展。所以,實施智慧物流信息化平臺能夠為我國提升港口國際競爭力提供幫助。
(1)物聯網技術
物聯網技術是以互聯網為載體實現了物與物的聯系。物流信息化平臺中的傳感器裝置、紅外感應和全球定位系統等都對貨物的物流信息從發貨到收貨的全過程進行跟蹤,實現了對物流信息的智能化、科學化和高效化管理。
(2)云計算技術
傳統物流業對物流數據的捕捉、整理和存儲方面較為繁瑣,費時費力的同時還有可能造成貨物信息核對不準確或者丟失的情況,嚴重影響物流進度和效率。智慧物流信息化平臺應用了云計算技術,實現了信息的精準捕捉、自動存儲和智能處理。與此同時,還能夠對數據進行優化挖掘,推動物流業發展得更快、更精、更優。
(3)大數據技術
物流信息庫是龐大的信息資源空間,大數據技術的應用能夠從龐大的數據庫中挖掘出滿足條件的信息資源。所以,大數據技術在智慧物流信息平臺中的應用保障了數據的高效處理及應用。
3.構建區塊鏈物流信息化體系,改進監管體系建設
物流信息化體系的更新換代讓物流信息的管理更加的安全。新一代物流信息化體系將更加智能化和科學化,不僅實現了車貨智能匹配,還能夠全程追溯。與此同時,新一代物流信息化體系還能夠跨區域處理信息,為物流業的管理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1)產品監管方面
基于區塊鏈的分布式賬本實現不同物流信息平臺的共享,同時通過標準產品賦碼體系建立“一物一碼、物碼同追”的追溯鏈條,產品的發貨、運輸和收貨整個流通過程都能夠直觀展示給企業。這無形中便構建了企業之間的信任橋梁,為長久合作關系奠定基礎,更為質量管理提供保障。
(2)企業信用方面
通過統一業務規則、接口程序將自身業務數據上傳或者將自身業務系統對接到統一的區塊鏈平臺上,智慧物流信息化平臺能夠為企業提供統一公共服務。平臺數據的全程追溯和無法修改服務也充分保障了商業機密。所以,平臺所提供的人性化、智能化和科學化公共服務都為行業公信服務體系的建立提供保障。
綜上所述,搭建港口智能物流網信息平臺,推動港口從傳統裝卸企業向供應鏈服務商轉變,加快集聚物流新要素、新業態,提升我國物流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吳春浩.“海上絲綢之路”文獻資源建設現狀分析與發展策略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6(6):125-128.
[2]胡永生,任敏.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慧物流發展策略研究[J].物聯網技術,2015(11).
[3]張夏恒,陳怡欣.中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運行績效評價[J].中國流通經濟,2019(09).
作者簡介:孫健波(1980- ),男,漢族,江蘇連云港市人,南京理工大學碩士,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圖書館,副教授,研究方向:計算機技術應用與信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