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叢源



摘 要:近年來,在互聯網和金融科技的推動下,金融業市場競爭格局發生巨大變革。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商業銀行長期依靠制度紅利形成的利差競爭優勢逐漸弱化,迫切需要尋求業務突破口。開放銀行時代的來臨,為銀行業尋找業務轉型提供了新的可能,長三角作為中國金融發展的前沿,實現金融一體化勢在必行,開放銀行與長三角金融一體化具有強烈共性,以開放銀行為手段,推動長三角金融一體化符合潮流。在金融一體化的過程中,長三角同樣面臨著諸多挑戰。因此,需要利用開放銀行的全新優勢,助力長三角金融一體化全新發展,提高長三角資金流動效率,突破商業銀行經營模式瓶頸。
關鍵詞:開放銀行;金融科技;長三角金融一體化
一、開放銀行的定義及特點
開放銀行(Open Banking)是近年來伴隨著互聯網和大數據發展的浪潮,最新出現的一個概念,一方面,開放銀行致力于通過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應用程序接口和軟件開發工具包(SDK)技術手段,實現數據、算法、交易、流程之間的共享,通過與第三方服務平臺的廣泛合作,進而打造全新銀行生態圈,拓寬商業銀行服務邊界,為客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使得商業銀行無處不在。另一方面,開放銀行通過商業銀行及其他小微企業的合作,實現企業客戶之間的信息共享,促進商業銀行提供全方位的客戶服務。
由于開放銀行是一個全新理念,關于開放銀行的概念難以統一,咨詢公司Gartner(2014)對于開放銀行的定義相對權威:開放銀行是一種平臺化商業模式,通過與商業生態系統共享數據、算法、交易、流程和其他業務功能,為商業生態系統的客戶、員工、第三方開發者、金融科技公司、供應商和其他合作伙伴提供服務,使銀行創造出新的價值,構建新的核心能力。關于開放銀行的實質與核心,易憲容(2018)指出,開放銀行的實質是金融數據共享,開放銀行的重要性不僅在于它是大數據時代出現的金融新業態,更在于它改變了金融數據所有權的使用基本關系。它不僅會導致消費者和銀行業的行為方式、企業的經營模式及金融業態的重大轉變,也是一次利益共享性的調整。同樣地,為了理解開放銀行,我們要從技術、模式、理念等三個維度去理解開放銀行:第一,開放銀行是一種技術,即應用API或SDK,開放技術和標準,使消費者直接接入金融機構數據網絡系統;第二,開放銀行是一個平臺,通過開放連接、整合生態,從而提供更聚焦、更智能、更開放的平臺合作模式,一站式為用戶提供金融和非金融服務;第三,開放銀行是一種開放的經營理念,意味著商業銀行突破物理網點的局限為客戶提供無處不在的服務。
嚴格意義上,開放銀行應當具有如下特點:數據開放,用戶開放和模式開放。數據開放,即通過API實現數據共享,打破傳統數據藩籬,任何個人和機構都可以使用銀行數據,銀行數據共享包括內部管理數據,如EVA(經濟增加值)、FTP(內部資金轉移定價)等,以及金融產品種類,報價(匯率、利率)等可公開數據。通過實現數據開放共享,企業可以做出最有利決策以促進自身發展,銀行也可以拓展服務邊界,加強與社會各主體之間的合作。用戶開放,指銀行不再僅僅局限于傳統業務服務客戶,任何人都可通過第三方服務平臺享受到銀行的服務,簡而言之,銀行的服務對象從特定客戶轉移到社會群體。模式開放下,商業銀行注重于場景構建,通過與第三方社會平臺進行合作,共同構建生態圈,從而實現跨界融合,優勢互補。構建可持續發展的銀行金融生態圈,有利于銀行業務的縱深發展,同時秉承開放共享,互利共贏的理念,銀行可以更加有針對性地設計不同種類的金融產品,面向更廣泛的客戶,提高商業銀行在金融市場的競爭力。
開放銀行的實現路徑核心在于金融數據共享,最終目標的實現也僅僅圍繞金融數據共享的實現,長三角金融一體化的核心目標,也在于實現數據與金融服務的共享,因此,開放銀行和長三角金融一體化本質路徑是一致的。要實現共享,離不開幾個核心主體的共同作用:金融科技公司、商業銀行和第三方客戶。對于商業銀行而言,自主創新是核心。商業銀行必須打造屬于自身的API端口,根據銀行的現有系統打造出針對性的符合自身業務發展的API端口,進而實現傳統商業銀行向開放銀行的轉變。同時,商業銀行和金融科技公司的跨領域合作十分重要。銀行自身科技研發具有局限性,一方面銀行需要對外引進全新技術,另一方面進行跨界合作,進而彌補商業銀行的局限性,因此應當選擇能夠與商業銀行業務實現高度契合度的企業進行并購。此外,對于客戶而言,通過開放銀行可以整合自身在不同銀行和公司的資產和貨幣,打破傳統銀行模式下“一家一戶”的局面,有利于第三方客戶做出更有利于自身的理財選擇。
二、長三角金融一體化的現狀
長三角作為中國最大的城市群,包括江浙滬皖“三省一市”,代表國內目前最發達的地區,實現區域一體化勢在必行。在此過程中,金融業應當助力先行。長三角金融一體化主要包括各地區的協同聯動,優勢互補,金融資源共享,整體推動區域金融服務的發展和升級。要實現金融一體化,需要金融機構之間的聯動互補,長三角各大銀行間應當實現數據共享,這也正符合開放銀行的大背景。
盡管長三角金融一體化是大勢所趨,在此過程中依舊存在不足之處,數據割裂是開放銀行形成過程當中阻礙一體化形成的重要因素,開放銀行在促進長三角金融一體化的過程中,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
1.資本流動效率低下。相比京津冀和粵港澳大灣區而言,長三角涉及到省市數目眾多,地域遼闊。江浙滬皖三省一市之間資金斷裂與數據割裂程度相對突出。為了證實長三角資本流動程度,我們在此引用F-H方法進行實證分析。
Feldstein和Horioka(1980)開創了以儲蓄和投資之間相關關系測算區域金融一體化程度的計量方法,簡稱F-H方法。其主要思想為:如果資本可以在區域內自由流動,那么投資就不僅局限于當地的儲蓄,而可以來自于區域外的資本。同樣,當地儲蓄的增加并不一定會引起該地區投資的增加,因此區域內的儲蓄與投資不存在相關關系,在模型上的表現就是儲蓄與投資的相關系數趨近于0,即此時該區域達到了完全的金融一體化水平。反之,若區域內存在制度壁壘,阻礙資本自由流動,則該地區的投資只能依賴當地儲蓄,表現為儲蓄與投資的相關系數趨近于1。公式如下:
(I/Y)it=α+β(S/Y)it+εit
式中,Y為地區i第t時期的GDP,I為投資,S為儲蓄,S/Y為儲蓄率,I/Y為投資率,ε為誤差項,β是儲蓄-投資相關系數,即F-H系數,它說明資本流動的強弱程度。當β趨近于0時,金融一體化程度較高,而β趨近1時,金融資本在區域內流動性差,金融一體化水平較低。對上述公式進行簡單調整后,我們得出了無條件的F-H模型:
(I/Y)i=α+β(D/Y)i+εi
其中(I/Y)i表示i地區金融機構貸款余額與GDP比率,(D/Y)i表示i地區金融機構存款余額GDP比率,β表示各地區存款和貸款的相關程度。為了證明三角金融資本流動程度,我們搜集了2011年-2017年長三角各地市存款及貸款數據,以及長三角各地市GDP,運用無條件的F-H模型進行分析,得出結果如下表:
通過表2我們測算了長三角地區42個市的存款貸款系數(β),通過分別計算各個城市的年末存款及貸款與GDP的比值,進行一元線性回歸,我們得出結論:2011年-2017年,長三角地區的存款貸款系數由0.84下降到0.67,資金流動效率整體上有了提高,但根據F-H研究理論可得知,該系數數值依舊很大,說明長三角地區盡管近年來資本自由流動程度提高,但依舊存在較嚴重的資金割裂情況。類似地,我們測算出京津冀13市的存款貸款系數進行對比,京津冀地區的存貸款系數普遍在0.4-0.6左右,長三角地區整體存貸款系數偏大,資金流動效率依舊低下。因此,我們得出結論:長三角地區資金流動效率相對較低,長三角金融一體化程度不足。
2.過于依賴傳統融資方式,存貸款增長動力不足。盡管長三角地區實現金融一體化具有豐富的先天優勢和政策支持,商業銀行的傳統業務存貸款增長動力依舊不足。我們對2011年-2017年長三角各個地市的年末存貸款年均增長率進行了分析,最終計算出長三角年均存款增長率為12.62%,年均貸款增長率為13.8%,對比2011年-2017年全國年末存貸款增長率進行比較,2011年-2017年全國存款年均增長率為13.19%,貸款年均增長率為14.06%,參照圖2,我們可以看出安徽省各市存貸款年均增長率相對較高,浙江省各地市和上海市的存貸款增長率偏低。因此,長三角存貸款增長率整體低于國內存貸款增長速度,部分省市資金活力不足。長三角地區銀行業傳統業務發展仍舊有待提高。此外,長三角更多依賴于傳統的融資方式,2017年,長三角存貸比為74%,相比京津冀的61%和粵港澳大灣區的65%,長三角對于傳統融資方式依賴程度相對偏高。由此可知,長三角在融資方式上多元化程度不高,且傳統業務增長動力不足,同樣制約著長三角金融一體化的進程。
3.各省市金融發展不均衡。長三角地區涉及到的省市眾多,各個省市金融發展情況有所不同,安徽省相比江浙兩省份發展相對落后。上海市作為國內經濟金融中心,金融發展程度要遠遠領先長三角其他城市。根據表3中2017年長三角各市金融情況,我們不難得出,安徽省2017年金融機構資產總額、金融機構數量遠遠低于其他省市,浙江省金融機構情況相對好于其他各省市。因此,長三角內部各省市之間經濟金融發展的嚴重不均衡,是實現長三角金融一體化過程當中的巨大阻礙。內部發展不均,在推動開放銀行深入各省市的過程當中,由于先天情況不同,開放銀行在各省市的推動進程也難以均衡發展。
三、開放銀行實現長三角金融一體化的基礎
利用開放銀行推動長三角金融一體化,實際上是借助開放銀行數據共享、平臺資源共享的特點,進而以開放銀行的手段實現長三角金融一體化的目標。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不斷推動,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長三角地區各個省市之間聯系愈加緊密。開放銀行的發展更是為長三角地區金融一體化提供了契機。長三角地區金融業發達,先天創新要素集聚,利用開放銀行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具有深厚基礎,同時,開放銀行在推動長三角金融一體化進程當中具有可行性。
1.長三角金融機構數量眾多,金融人才集聚。在金融機構和人才數量方面,長三角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2018年,長三角金融機構網點總計高達38746家,金融從業人數高達750525人,在國內占據10%。眾多金融機構及從業人員的存在,為長三角金融一體化提供了較強的先天基礎,有利于開放銀行在長三角金融一體化的推動。
2.長三角人才眾多,產學研一體化程度較高,金融科技一體化發展突出。長三家地區匯集了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國內C9知名院校,高級金融科技人才眾多,有利于人才培養。上海致力于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擁有較強的金融科技優勢,打造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金融集群,可以助力開放銀行及長三角金融一體化的發展。在金融與科技結合方面,長三角地區同樣具備先天優勢。交通銀行、浦發銀行等多家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的總部設在上海,包括匯豐銀行在內的多家外資銀行在上海成立分公司。蘇州工業園區和上海張江科技園作為國內頂尖的科技園區,具有強大技術支持,有利于實現金融與科技的結合。
3.長三角地區銀行存貸款業務相對發達,對地區金融貢獻重大。長三角地區存貸款在推動經濟金融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以2017年為例,長三角各地市平均存款與GDP比值高達1.06,貸款與GDP比值達到1.22,說明長三角地區存貸款對于GDP貢獻重大。根據wind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如圖1),2018年上市銀行個人貸款增速排行榜中,包括蘇農銀行,上海銀行在內的多家長三角地方銀行個人貸款增速較快,位居全國增速前20。在國內,長三角地區為推動銀行業貸款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較強的存貸款吸收能力,也為長三角金融一體化提供了重要基礎。
綜上所述,長三角地區傳統銀行業務發達,人才眾多,又具備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扎實的科研和人才基礎,利用開放銀行推動長三角金融一體化發展具有較強可行性。
四、開放銀行推動長三角金融一體化的建議
開放銀行具有線上發展,大數據智能化等多重優勢,又可以推動數據和客戶之間的開放共享。長三角金融一體化勢在必行,因此,運用開放銀行這一全新的銀行發展成果推動長三角金融一體化十分有必要。如何利用開放銀行數據、客戶及模式共享的特點,克服長三角地區發展的不足之處,進而推動長三角金融一體化的真正實現,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1.打破數據割裂,建立長三角統一金融數據庫。開放銀行的本質在于數據共享,長三角金融一體化受到數據割裂的影響,資金流動效率長期低下。因此,通過開放銀行打破數據割裂,實現長三角地區數據共享意義重大。應當實現長三角所有省市銀行數據共享,銀行內部資源共同分擔。逐漸弱化線下銀行網點的作用,銀行業務從線下發展轉移至線上,由此可以打破長三角三省一市地域上的隔閡,進而通過開放銀行的數據共享特點推動長三角金融一體化的進程,打造長三角銀行業生態圈。
2.高校合作,建立長三角產學研一體智庫,培育金融科技人才。應當凝聚長三角各大高校的頂尖學者,加強長三角三省一市各大高校之間的合作,建立長三角統一智庫。各個高校可以積極開設大數據、金融科技等專業,深化金融與科技之間的融合。凝聚一批國內外頂尖金融和科技學者,加強長三角內部金融科技聯動機制。長三角地區高校眾多,由C9頂尖高校牽頭,各個高校深化合作,建立一體化智庫,加強各省市之間的交流。此外,應當加強高校與金融機構之間的合作。各大高校合作成立智庫的同時,應當加強高校與銀行間的合作。深入高校開放銀行理念,加大高校對銀行金融科技人才輸送力度,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產學研聯動機制,進而實現學術研究向開放銀行業務轉化的過程。
3.明確分工,完善長三角金融產業上下游聯動。長三角各省市金融發展不均衡,因此在開放銀行推動長三角金融一體化過程中,更應當明確分工。開放銀行既包括銀行業務對外的開放,也包括銀行內部的開放,分工明確有利于銀行內部之間的開放。上海作為金融中心及科技前沿,應當深化頂層設計,優化開放銀行分工,推出全新銀行及金融科技成果,加強銀行業引領示范龍頭作用。江浙作為長三角的中流砥柱,應當完善開放銀行的業務推廣,使開放銀行進一步向科研成果進行轉化,同時江浙金融機構眾多,應普及金融機構間開放銀行業務的完善,打破機構之間的藩籬,實現地區金融一體化。安徽作為長三角地區的后起之秀,盡管先天金融發展不如江浙滬,但金融從業人員及勞動力眾多??稍谠械钠栈萁鹑诨A上,加快銀行業務轉型升級,積極借鑒長三角其他省市的先進成果,完善銀行下游供給。總體上,長三角應當形成“上?!恪不铡钡拈_放銀行產業鏈,從上游研發到下游供給,真正實現銀行業務一體化,銀行內部之間的開放。
4.打造長三角統一銀行,實現銀行業務社會化。開放銀行的重點在于業務與模式上的開放,應當加強長三角地區第三方平臺與銀行的合作。任何個體客戶或企業均可以通過線上平臺享受到銀行服務。著力打造長三角一體化金融平臺,在長三角地區任何省市的客戶均可享受到其他省市之間的便利條件。例如,長三角可以效仿香港八達通,京津冀一卡通實行“長三角一卡通”,憑長三角一卡通可在三省一市進行任何形式的消費,包括飲食、交通、購物等等。一卡通扣款直接與長三角范圍內任何一家銀行相關聯,直接實現銀行業務社會化。此外,長三角金融機構眾多,可以設立長三角地區性發展銀行,由各省市銀行合作,考慮合并打造長三角地區性商業銀行,進而方便長三角金融一體化的管理,也更有利于金融機構之間的合作。無論是銀行間合作還是地區銀行的設立,都有利于建設開放銀行的統一化模式服務平臺。
參考文獻:
[1]Brodsky L,Oakes L. Data Sharing and Open Banking [J].McKinsey & Company,2017.
[2]Gartner. How to Build an Open Bank[R].2017.
[3]Mensi W.,Tiwari A. K.,Yoon S. M.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nd weak-form efficiency of Islamic sectoral stock markets: An MF-DFA analysis [J].Physica A: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2017(1):471.
[4]易憲容,陳穎穎,周俊杰.開放銀行:理論實質及顛覆性影響[N].江海學刊,2019,2.
[5]譚志清.構建開放銀行: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創新發展的戰略舉措[N].南方金融,2019,5,24.
[6]周琰.“開放銀行”商業模式研究綜述[N].金融視界,2017,5.
[7]潘衛東.開放銀行:數字化轉型新范式[N].中國銀行業,2019,4.
[8]周科.開放銀行理念的緣由、實施與挑戰[J].清華金融評論,2018,6.
[9]曲俊之.開放銀行:銀行業轉型新賽道[N].中國金融,2018,3.
[10]鄔曉霞,李青.京津冀區域金融一體化的測度與評價[N].廣東社會科學,2015,5.
[11]薛洪言.銀行擁抱開放,開放卻救不了銀行[N].財經網,2019,8,12.
[12]費方域,許永國.開放銀行是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設的關鍵[N].國際金融,2019,6.
[13]陸珉峰,張歡.開放銀行:歷史、現狀和未來趨勢研究[J].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18,6.
[14]陳翀.第三方開放銀行平臺模式[J].中國金融,2017(20).
[15]金融界:金融協同促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J].上海證券報,2019,6.
[16]米格:專欄:開放銀行的困境[J].未央網,2019,8.
[17]胡安靜.如何為中國穩增長做出更大的貢獻?長三角經濟社會發展論壇找答案[N].交匯點,2019,8,24.
[18]都市快報:中國銀行浙江省分行發布省內銀行業首個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行動計劃,杭州新聞,2019,8,19.
[19]鄭楊.金融合作推動長三角金融一體化發展[N].中國金融,2019,04.
[20]中國國家統計局:2012-2018中國統計年鑒[Z].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