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龍芳


摘 要:本文運用引力模型,計算廣東省各地市、區域2000年-2017年經濟聯系強度值,分析其區域經濟聯系的演變趨勢和特征。結果顯示:各地市經濟聯系總強度持續上升,廣州地區經濟聯系緊密,經濟集聚和輻射力最強。粵東地區經濟聯系強度較小,先發優勢較強,后期發展力度不夠。粵西和粵北山區經濟聯系強度弱,后發趨勢明顯。
關鍵詞:廣東區域;經濟聯系強度;經濟聯系總強度
一、引言
廣東省經濟總量連續多年雄踞省級經濟體首位,然而,2017年珠三角地區生產總值75710.14億元,占全省的80.1%,珠三角和粵東、西、北山區持續兩極分化,發展極不平衡。區域經濟聯系是區域經濟研究的重要內容,區域經濟聯系水平越高,越能推動區域總體經濟協調均衡發展。
經濟聯系包括聯系強度和聯系總強度兩個方面,經濟聯系強度反映經濟中心對周邊地區的經濟輻射能力和接受輻射的能力,經濟聯系總強度綜合反映區域間經濟往來的規模大小。諸多學者運用引力模型、中心職能強度模型、潛力模型等不同模型,對各區域經濟聯系強度進行了測度和分析。在廣東區域經濟聯系方面,徐麗麗測度了廣東與香港經濟聯系強度以及各城市對上一級中心城市的經濟隸屬度。陳少沛應用潛力模型測算了廣東省各地級市的可達性。崔文生運用引力模型,測度了廣東各地市經濟聯系強度、經濟區位度和經濟隸屬度,分析了廣東四大區域內和區域間經濟聯系情況。
二、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引力模型選取兩區域的人口規模、GDP和距離對區域經濟聯系強度進行測度,是區域經濟聯系強度測度的三大模型之一。
經濟聯系強度計算公式為:(i,j=1,2,...)。其中,Cij為兩市之間經濟聯系強度值,Pi、Pj表示兩市年末常住人口數,Gi、Gj為兩市的地區生產總值,Dij為兩市間的距離。
城市經濟聯系總強度計算公式為:(i,j=1,2,...)。城市經濟聯系總強度數值越大,表明區域經濟聯系程度越高。
本文各地市年末常住人口和地區生產總值數據來源為《廣東統計年鑒》(2001-2018),城市間距離數據來自百度地圖。
三、實證分析
1.廣東各地市經濟聯系測度
根據城市經濟聯系強度公式,測算獲取2000年-2017年各市間經濟聯系強度值。2000年、2009年和2017年,廣東省21市相互吸引力作用排名前三的城市對一直是廣州-佛山(7.106、36.446、90.244)、廣州-東莞(4.342、21.731、53.236)、東莞-深圳(2.362、13.190、35.011)。2000年排名后三位的城市對分別是潮州-陽江(0.001)、云浮-潮州(0.002)、潮州-湛江(0.002),2009年排名后三位的城市對分別是云浮-潮州(0.004)、陽江-梅州(0.006)、云浮-梅州(0.007),2017年排名后三位的城市對分別是云浮-潮州(0.010)、潮州-湛江(0.015)、云浮-梅州(0.016)。廣州佛山空間距離近,兩地間物資、人員、信息等資源交換頻率高,兩地經濟引力值一直位居榜首。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作為廣東主要經濟增長極,經濟互動性強,經濟聯系引力值較大。云浮、潮州、湛江、梅州等城市一方面自身經濟活力不夠,另一方面受地理空間距離的影響,相互之間經濟互動不夠,吸引力值一直排在后三位。
2.廣東各地市經濟聯系總強度測度分析
從2000年-2017年廣東各地市經濟聯系總強度值(下表)可看出,2000年以來,廣東省各地市經濟聯系總強度值排名前九的一直是廣州、佛山、東莞、深圳、中山、江門、惠州、珠海、肇慶,均是珠三角城市。隨后是揭陽、汕頭、潮州等粵東城市。排名最后的一直是韶關,其次在山區的河源、粵西的陽江、粵東的汕尾三個城市間變化。其中,廣州一直遙遙領先,經濟聯系總強度由2000年的18.96增長到2017年的233.27,增長絕對值214.31,增長率91.87%。佛山經濟聯系總強度由2000年的12.63增長到2017年的155.24,增長絕對值142.61,增長率91.86%。東莞經濟聯系總強度由2000年的10.38增長到2017年的130.96,增長絕對值120.58,增長率92.07%。深圳經濟聯系總強度由2000年的8.70增長到2017年的127.15,增長絕對值118.45,增長率93.16%。由此可見,雖然廣州、佛山、深圳、東莞作為廣東主要經濟增長極,經濟聯系強度值大,東莞、深圳經濟聯系總強度增長率稍高于廣州,但是廣州經濟聯系總強度與其他各地市絕對差異不斷拉大,2000年廣州與排名第二的佛山間經濟聯系強度差絕對值為6.33,2009年差距絕對值26.24,2017年差距絕對值增加到78.03,說明廣州一直是廣東經濟發展的核心增長極,佛山、深圳、東莞對外經濟輻射能力遠低于廣州。而珠三角內部排名最后的肇慶經濟聯系總強度由2000年的2.15增長到2017年的23.13,增長絕對值只有20.98,說明珠三角自身經濟發展和區域集聚和輻射能力分層明顯。排名最后的韶關經濟聯系總強度值2000年為0.39,2017年3.53,增長絕對值3.14。河源、陽江、汕尾2000年總強度值均不超過0.5,2017年總強度值均不超過6。說明除了粵東城市間經濟聯系相對緊密,粵西、粵北地區區域經濟聯系非常弱。
3.廣東四大區域內經濟聯系強度分析
由廣東各區域經濟聯系值(上表)可看出,廣東四個區域經濟聯系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珠三角地區,其內部各地市之間經濟聯系緊密,經濟聯系總量大,總量增長率高,經濟聯系平均值高,總量由2000年的69.85增長到2017年的857.01,總量在全省占比一直保持在83%以上,且每年保持上升趨勢,經濟聯系平均值一直高速增長。二是粵東地區,該區域經濟聯系強度較小,經濟聯系總量和平均值處于小幅上升趨勢,先發優勢較強,但是經濟聯系總量占全省比例呈下降狀態,由2000年的9.47%下降到2017年的5.82%。三是粵西和粵北山區,這兩個區域經濟聯系強度弱,無論總量、總量占比和平均值,在全省都非常低。但是,相比粵東地區,其后發趨勢明顯,總量在全省占比相對平穩,平均值增長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