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鑫
摘 要: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西方各國的貨幣制度屢遭重創,整個現代交易組織受到嚴重沖擊。米塞斯認識到維護現代交易組織的極端重要性,即要維護好目前的現代交換體系,必須建立健全的貨幣制度。
關鍵詞:健全貨幣法則;金匯兌本位制;貨幣非中性;利息理論
中圖分類號:F820?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03-0086-02
引言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西方各國的貨幣制度屢遭重創,整個現代交易組織受到嚴重沖擊,自由穩定的貨幣制度為虛幻的金匯兌本位制所代替。整個20世紀100年內出現的貨幣嚴重貶值的次數和程度,都是自工業革命300年來最多的。盡管對此有各種各樣的解釋,但莫衷一是,唯一的共識——人為無意的各種貨幣政策導致貨幣制度的破壞。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認識到維護現代交易組織的極端重要性,即要維護好目前的現代交換體系,必須建立健全的貨幣制度。
一、歷史背景
一戰后由于各種現實問題,各國被迫紛紛放棄了單一的金本位,理由大多基于金本位不利于貨幣信用的擴張和財政的籌款。1931年9月,英國放棄金本位;1934年5月7日,羅斯福規定1盎司黃金值35美元的平價。米塞斯目睹放棄金本位后,嚴重的通貨膨脹重創了各國貨幣體系。直到布雷頓森林協議的簽訂,以美元為核心的金匯兌本位的貨幣體系才得以形成,為二戰后各國經濟的復蘇和貿易的全球化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米塞斯認為,金匯兌本位制在本質上也是不穩定的,固定的一盎司黃金兌換35美元的規定簡直是一種虛幻。米塞斯指出,起初由于美國的大力支持,這種虛幻的金匯兌本位制度才得以維持。一旦美國采取寬松的貨幣信用政策,美元與黃金的比價必然會下降,高估美元必然導致美元被拋售和黃金被搶購,美國的黃金儲備將遭到嚴重的損失,這種金匯兌本位制必然破產。事實驗證了米塞斯的理論和判斷,美國黃金儲備由戰前的30 000噸下降到1971年的8 000噸。結果就是尼克松總統果斷地停止一切美元兌換黃金的政策,黃金被直接排除出貨幣交換領域。由此可見,歷史支持米塞斯的理論和判斷。
二、健全貨幣法則
為了維持幣值的穩定,米塞斯認為,我們必須接受古典政治經濟學健全貨幣的原則(the principle of sound money)。他強調,健全“貨幣原則為18世紀社會哲學所引發的自由綱要的重要部分,并經19世紀歐美兩洲各國主要政黨之倡導而得以發揚光大”。更進一步,“健全貨幣乃指金屬本位。本位幣應為一國法律所明定之一定數量的本位金屬,只有本位幣方可具備無限法嘗的資格。米塞斯說道:“今日之健全貨幣,其意義與19世紀相同:就是金本位。”單一金本位是自由市場經濟和歷史選擇的產物,只是后來各國法律加以確認罷了。在當時各國的貨幣政策目標是銀本位、復本位或其他本位等,而單一金本位被廢棄確不是市場和人民選擇的結果,恰恰相反是政府蓄意破壞的結果。正如米塞斯所言:“政府熱衷于破壞金本位,金本位當然就癱瘓了。”[1]
在論述健全貨幣原則時,米塞斯一貫堅持了自由市場經濟的主張,認為放棄金本位采用利于信用擴張的本位均是對自由市場經濟的破壞。健全貨幣原則基于自由市場經濟原理,其原則過去曾是而現在亦是顛撲不破的。米塞斯指出:“自由理論認為市場經濟是社會經濟中最高的,甚至唯一可行的制度”,“市場經濟是在分工原則下所展開之一項和平合作的制度”,“就觀念而言,健全貨幣是與政治憲法和人權法案屬于同一類型。”因此,米塞斯總結到健全貨幣原則具有消極和積極兩方面的意義:“從積極方面,它支持市場所選擇之一般通用的交易媒介。在消極方面,它反對政府干涉通貨制度的習向。”米塞斯還指出,健全的貨幣原則的意義不僅僅如此。他還說道:“健全貨幣原則與其說是來自古典經濟學者對于市場現象之分析,不如說是來自他們對歷史經驗的解釋。其實一般人民(熟悉經濟理論人士以外的眾多人民)對于此項經驗亦能加以體會。因之,健全貨幣之觀念乃成為自由綱領中最得廣泛支持的要點,自由主義之友人和敵人,都把它看成自由政策中的基本條件。”[2]
米塞斯認為,對貨幣本位的錯誤認識在于沒有將貨幣理論融入一般的經濟學理論中,結果導致古典價值理論無法支持健全貨幣原則,甚至導致了貨幣無法用邊際效用解釋的錯誤結論。這種錯誤認識也為后面的彈性貨幣本位和命令貨幣本位的大行其道大開方便之門。米塞斯認識到真正的健全貨幣是金本位,一國貨幣單位代表的是一定數量的黃金,所發行的紙幣具有無限的兌換黃金的權利。二戰后大行其道的是彈性的金匯兌本位制,其本位幣對黃金和外匯的國內平價并不是由法律規定,而僅由代表政府行使貨幣管理職能的中央銀行負責決定,這相對于是政府間接具有影響貨幣購買力的能力。一旦政府具有操縱貨幣購買力的能力,貨幣對黃金和外匯的價格的形成就具有了決定權,結果必定是貨幣購買力的下降,各國貨幣的競相貶值。而這種競相貶值和試圖對黃金儲備的維持,必然導致彈性貨幣本位的破滅,最終達到自由波動的通貨本位,也就是命令貨幣本位或信用本位。米塞斯明確地指出,自由波動的通貨(the free-vacillating currency)是一個壞的貨幣本位,源于國內通貨對外的購買力無法安定。但是由于采用指數控制和公眾監督的情況下,該貨幣體系不會遽然崩潰,會維持很長一段時間。貨幣購買力的累積貶值效應和公眾權利意識的覺醒,更為關鍵的是這種通貨缺乏經濟學的原理的科學基礎,如同沙地上的建筑物,這種貨幣體系最終勢必在更危險的情況下坍塌,更可怕的是該種貨幣體系已成為全球范圍內的事實的貨幣本位。盡管現代金融精英、貨幣理論專家都試圖為穩定貨幣的價值找到一個錨,以便可以釘住,結果很是讓人失望。CPI、M2一度都被認為是個合適的盯住指標,但事實情況又是怎樣的呢?在低利率和寬松信貸刺激下,各種資產價格(房產、股價)的漲幅幾乎背離了實質的經濟增長。米塞斯所處的時代,主流經濟學家積極制定一盎司黃金兌換35美元黃金的政策。米塞斯稱這種貨幣本位為“幻想本位”,本國的通貨與黃金和外匯不可能有所謂的平價的存在,不論是本國的貨幣的購買力還是黃金、外匯的價格均由其需求所決定,這是經濟學顛撲不破的真理,因之這種本位是以虛偽為基礎。這種貨幣本位實施的長期結果就是滋長了大量的套匯活動、黃金儲備的外流和外匯不足,結果政府為制止這些活動必然是外匯管制、禁止黃金的外流等。
米塞斯總結到:“貨幣乃是一般通用的交易媒介,它是一個市場現象……米塞斯認識到經歷破壞的貨幣制度必須要重建,必須要回到19世紀所運行的完整的金本位。”米塞斯并提出了貨幣重建所需經歷的步驟和措施,“貨幣的重建(monetary reconstruction),包括通貨膨脹的放棄和健全貨幣的恢復;它不是一個單純的金融技術問題。在反對維持經濟自由的環境下,根本不會有穩定定貨幣的出現。……政府不會同意一項足以剝奪他們最有力之武器(通貨膨脹)的改革。所以貨幣重建的第一個先決條件,就是對于一切所謂進步政府,都予以全部的和無條件的否決。”[1]
三、啟示
毫無疑問,人們都希望貨幣購買力的穩定,不致發生驟然巨大的波動。在貨幣的信用本位體系下,貨幣購買力難以穩定,經常受到政治和經濟壓力的意外的巨大沖擊。過去全球百年的貨幣史,用事實驗證了米塞斯的判斷,即貨幣制度有問題,尤其體現在國際貨幣體系問題上的巨大分歧,這可謂是學者們在經濟問題不多的共識之一。米塞斯健全貨幣法,則給我們提出以下啟示。
1.在市場經濟體系中,盡管目前政府所能利用的權力有所增加,政府是市場上一個實力極其強大或特殊的一員,但其也不能違背價格法則。政府需要對自己在市場中的角色有深刻的認識,政府的重要職責在于保護好貨幣的供給不受人為的破壞,使得市場交換得以順利進行。因此,政府應處理好自身與貨幣的關系。
2.任何貨幣政策的實施都不可避免地遇到麻煩,“為影響貨幣購買力變動而實行的任何措施,其結果均不能事先加以預測,而且即使在影響已經發生之后,仍不易決定其性質與幅度如何。”更進一步,米塞斯指出,通貨膨脹決不能成為一常規的經濟政策,若非必然是貨幣制度的崩潰。米塞斯總結并指出經濟學證明了以下真理:“第一,一個政府采取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政策,都無法促進大眾福利或國家的利益。它只有利于一群人或幾群人而使其他的人群受害。第二,采取通貨膨脹政策或通貨緊縮政策,對于哪些人群有利以及有利到什么程度,都不可能事先知曉,其后果如何,決定于錯綜復雜的整體市場情況;在很大程度上也決定于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的快慢程度,結果往往是適得其反。第三,無論如何,擴張政策的結果總是資本的誤投合過度的消費。它使一個國家(整體而言)更窮,而非更富。第四,持續的通貨膨脹,最后必定導致市場泡沫的破滅,以及通貨制度的全盤崩潰。第五,通貨緊縮既不利于國庫,也不為一般人歡迎,通貨膨脹政策既有利于國庫,而且非常迎合無知大眾。實際上,通貨緊縮雖然有危險但是很小,通貨膨脹則不但有危險,而且大的可怕。”[1]
3.盡管我們不可能再回到米塞斯所提倡的健全的貨幣制度——金本位上來,那樣意味著目前整個金融體系的坍塌及貨幣體系被摧垮。畢竟現代商業組織交易體系和量能已不是19世紀和20世紀上半葉可比擬的,金本位得貨幣制度不足以支持目前的商業交易和金融交易體系。但是,米塞斯對貨幣幣值穩定,以及政府與央行關系和社會公平與貨幣制度關系的研究,都值得我們去研究和嚴肅對待。
參考文獻:
[1]? 米塞斯.貨幣與信用原理[M].上海:上海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7:348-363.
[2]? 米塞斯.人的行動——關于經濟學的論文[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13: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