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俐穎
摘 要: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助推下,網絡技術與分享經濟的迅猛發展得到廣泛關注。此時,中國“新常態”經濟形勢孕育出新的就業形態。 “互聯網+”經濟發展的新態勢帶來了就業市場變革,靈活就業人員擁有了多元化就業形態。我國在發展靈活就業形式時,既要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更要考慮我國國情。對“互聯網+”靈活就業的內涵、產生的原因和存在的問題進行闡述,在此基礎上,提出解決“互聯網+”環境下靈活就業問題的對策建議,以期為我國靈活就業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互聯網+”;靈活就業;問題;解決對策
中圖分類號:F241.4?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03-0178-03
隨著“互聯網+”國家戰略行動計劃的深入推進,國內各行業、各領域均開展“互聯網+”的深入建設。“互聯網+”靈活就業是指以互聯網和數字移動終端為依托,使得勞動力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借助在線平臺推送及時的工作信息,靈活就業者靈活匹配各種工作,它具有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不固定和去組織化等顯著特點。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估計,目前中國有300萬個靈活就業者,以目前的增長趨勢保守估算,到2025年,靈活就業者人力市場將是現在的21倍。國家信息中心《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7)》表明,2016 年,我國參與分享經濟活動的人數超過6億(比上年增加1億人)。2017年《中國勞動統計年鑒》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全國有勞動能力的人口約8.06億,就業人員約7.76億,其中能夠進入正規部門就業的人員僅有2.9億,其他的大量就業是各種形式的靈活就業。
靈活就業的出現為解決社會就業難問題開辟了一個很好的思路,同時也提供給了大眾自我價值實現的多元渠道。新就業形態是新經濟時代的產物,經濟、產業不斷升級而衍生的就業形態,許多新型靈活就業模式和諧并存,為市場注入新鮮的血液,其中為我們大眾所熟知的靈活就業形式包括網紅主播、電商、網約車等,大眾的人力資源稟賦的異質將弱化就業市場信息不對稱所造成的就業難狀況,人們可以靈活就業并具有多樣性的選擇。“互聯網+”的靈活就業模式以其開放性、兼容性和靈活性等特點,已經使得我國“互聯網+”就業在技術水平、應用范圍、就業規模等方面均居世界前列。
一、“互聯網+”與靈活就業
(一)“互聯網+”下靈活就業的內涵
“互聯網+”使得信息技術與產業得到進一步迭代,不同產業之間因為有了信息技術的加入,而更有生機。“互聯網+”積極響應中央政府的號召,推動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同時,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給就業市場的變革帶來更多的活力。 “靈活就業”是不同于傳統主流就業形式的各種就業形式的集合,同樣是建立在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基礎之上,但在勞動時間、收入報酬、工作場地、社會保險、勞動關系等方面更具有靈活性和自主性。靈活就業具體上來講有多種表現形式,其中主要的表現形式包括自主創業、自由職業和其他非全日制就業形式。我國“互聯網+”帶動的新就業形態主要有以下幾類(見下表)。
總之,“互聯網+”背景下,靈活就業這種新就業形式,使得虛擬網絡與現實實體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具有去雇主化、平臺化等多元化的就業特點,具體表現為新職業或已有職業在在工作內容、雇傭形式、新職業等多方面的不同。同時,伴隨著新職業的興起或已有職業的變革,大眾利用閑暇時間兼職兼業的現象屢見不鮮,模糊了工作和職業之間的邊界。
(二)“互聯網+”對靈活就業的影響
黨中央提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與經濟市場息息相關。在中國過去三十年的快速工業化的進程中,市場開放的程度越來越大,我國的靈活就業市場得到蓬勃發展。近年來,“互聯網+”經濟推動了新型靈活就業的發展。據統計,1990—2004年,全國城鎮就業增長率為3.2%,而城鎮非正規部門就業年平均增長率為12.5%,靈活就業對新增就業貢獻比率達到了13.3%。截至2004年,靈活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58.69%,大大超過了各類正規就業人數。截至2008年,我國城鎮靈活就業人數占城鎮總就業人數的比例依舊穩定在41%左右。
二、“互聯網+”下靈活就業問題研究
近年來,在“互聯網+”戰略驅動下,我國的靈活就業市場雖然仍以傳統就業為主,新興就業為輔的形態。但未來,新興的靈活就業將會大大增加。與此同時,傳統就業將會出現衰退的跡象。靈活就業在就業中的總量也會增加。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靈活就業作為其就業方式,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互聯網+”激發市場潛在需求,市場活躍度增高
“互聯網+”為勞動力市場的供需雙方提供了高效、便捷的信息傳遞,為實現就業提供了可能。勞動力作為一種生產要素,其只有在供給方與需求方達到匹配狀態,才能成為經濟市場中有效的生產要素。為了實現勞動市場信息溝通順暢,有賴于勞動力市場信息的對稱程度。如果勞動力市場供需雙方信息溝通障礙重重,“就業難”和“招工難”的現象將會同時存在。比如,隨著“互聯網+”的出現和發展,通過線上平臺的構建,電商服務業為勞動力供需雙方搭建起傳遞有效信息的橋梁,在緩解勞動力市場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又大大降低了勞動力供給雙方的交易成本和時間成本。同時,“互聯網+”時代又衍生出其他更具有競爭實力的產業,比如外賣。其背后具有強大的潛在需求,反映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使競爭對手——方便面行業發生市場萎縮,同時也引領并滿足了消費者的消費結構升級,順應時代發展。
(二)“互聯網+”下,對于受雇者來說,靈活性帶來了更多的選擇性和更大的自主權
“互聯網+”的背景下,年輕人更容易接觸和接受靈活就業機會,這些不同于傳統的雇傭關系,使得受雇者可以利用零散時間參與市場經濟,而不是拘泥于一個工作一成不變。受雇者在這個時代具有更多選擇機會,勞動就業率上升的同時,交易成本幾乎為零,使得勞動市場更具活力。對勞動力供需雙方都是大有裨益的管理策略,在許多國家,靈活就業得到了政府的扶持和推廣。
三、“互聯網+”下靈活就業的問題
“互聯網+”下,人們選擇靈活就業具有顯而易見的好處,人力資源的價值得到不斷開發,社會發展欣欣向榮,產業升級不斷得到人才結構優化,不斷推動產業優化,為不同知識結構的人才提供了廣而多的就業機會,使得傳統就業體制的缺陷有所緩和,就業壓力得到了一定的釋放。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注意到,“互聯網+”靈活就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應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
(一)用工關系界定模糊
許多用人單位沒有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或者勞動者與雇主之間沒有穩定的勞動合同,相關法律制度與規定缺乏一致規范。勞動裁決缺乏判斷標準,使得類似案件出現不同的裁決結果,這將會挫傷靈活就業者的勞動積極性。各種靈活就業方式弱化了勞動法中關于雇傭雙方的傳統屬性,使得由于靈活就業勞動關系不固定,彈性較大,使得受雇者在勞動報酬、勞動時間、勞動條件和安全措施等方面缺乏保障,無法保障靈活就業者的合法權益。
(二)靈活就業者缺乏安全感
靈活就業增強了流動性,而流動性增加了靈活就業者的不安全感,權益保障方面靈,活就業保障存在復雜性,社會保險不能全面涉及到靈活就業者,勞動權益得不到有效維護。靈活就業者沒有參與社會保險,無法保障靈活就業者在就業活動中存在的顯性和隱形風險,將會存在不可估量的就業風險。此項制度的缺失,將會使很多靈活就業者望而卻步,由于畏懼潛在風險,很多靈活就業者將喪失更多參與社會經濟的選擇。
(三)培訓不足
比如,平臺型靈活就業人員的培訓供給嚴重不足。根據調研發現,受雇者自己觀看一段小視頻或一段文字資料為主要培訓手段。缺乏專業化培訓是靈活就業者的通病,無論是平臺企業還是靈活就業者,對崗前培訓和崗中培訓的重視程度不足是導致此類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只有雇傭雙方共同重視培訓質量,才能為日后的服務質量提供一定的判斷依據,也是薪酬獎懲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靈活就業指導工作不到位
政府方面,政府雖然積極倡導靈活就業,但并未對靈活就業提供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規和行政手段。高校方面,存在與政府信息脫節,使得高校畢業生未能獲取相關就業指導,包括就業介紹、就業咨詢、就業培訓等。靈活就業者由于缺乏必要的政策保障和行業規范,在職業發展上略遜于正規就業者。不完善的就業指導工作會導致能力無法與時代發展同步,眼界相對來說會出現滯后的現象,職業生涯方向上的選擇出現差錯的可能性有所提升。
(五)社會認可度較低
大眾在進行職業選擇時,可能會兼顧家庭和社會評價。長輩的觀念大多是以穩定為重要的參考依據,這種情況更會使得靈活就業的潛在受雇者望而卻步。更進一步來講,社會輿論中,國民對靈活就業“沒面子”“無奈選擇”的舊觀念根深蒂固,阻礙了靈活就業的長遠發展。“互聯網+”為大眾打開了靈活就業的新世界,故步自封,舊有就業觀念是行不通的,只有與時代接軌,不斷接觸和接受靈活就業形式,才能會就業環境和就業市場帶來新生。
四、“互聯網+”時代下解決靈活就業問題的對策建議
借鑒發達國家靈活就業政策給予我們的啟示,立足于中國國情來考慮和解決中國“互聯網+”背景下靈活就業的各種相關問題。
(一)宏觀經濟政策方面
我國在發展靈活就業體系時,需要借鑒發達國家成熟的有關靈活就業的經驗,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共同為促進我國“互聯網+”靈活就業發展出謀劃策。既要符合我國經濟發展需求和就業市場,也要符合具體可踐行的靈活就業體系和標準,為我國靈活就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條件,加強國家對靈活就業方式的政策引導和扶持。
(二)法律保障方面
解決在發展靈活就業形式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我國政府應堅決捍衛靈活就業的相關法律制度,使靈活就業深化法制化建設。具體來說,通過以下方式踐行法律保障靈活就業。第一,政府方面,加強對靈活就業方面的法律宣傳力度,不斷提高靈活就業者的法律意識,增強靈活就業者的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第二,政府監管部門方面,加大對就業單位的監管力度,強制要求用工單位必須與靈活就業者簽訂勞動合同,并在勞動合同中明確約定工作時間、工作條件、工作報酬等內容,防止侵犯靈活就業者的權益。第三,法律援助機構方面,加強對靈活就業者勞動糾紛的法律救濟,拓寬對靈活就業者勞動糾紛的解決路徑,維護靈活就業者的合法權益。
(三)社會保險方面
除了靈活就業者自己把控靈活就業風險外,從工業化的背景看,需采取社會化方式減輕勞動風險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予以保障。第一,采用彈性制繳納社會保險制度。充分考慮靈活就業人員就業方式的特殊性,讓繳費基數更為靈活,通過市場調研,以立法的形式固定繳費基數,以適應不同層次的靈活就業人員。第二,社會保險繳納采取等級制。靈活就業人群工作不固定,收入不固定,應該允許靈活就業人員按照最低標準繳納社會保險,享受相應的保險待遇,讓靈活就業者的生存與發展得到基本保障,以有效抵抗由于靈活就業所帶來的就業風險。
(四)就業觀念方面
全社會應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積極引導全社會轉變就業觀念,不斷推行靈活多樣的就業形式,鼓勵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要重新樹立新時代背景下的就業觀,靈活就業者無論貴賤,無所謂階級之分,新經濟時代,靈活就業者只要是憑借自身能力,從事合法經濟活動,獲取合法報酬即為就業。
總之,“互聯網+“下發展靈活就業時,在借鑒發達國家成熟的靈活就業經驗的同時,更要綜合考慮我國的具體國情。在緩解就業壓力現狀的同時,還要增強我國勞動力市場的彈性,迎接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升級帶來的挑戰,推動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吳江.新時代促進靈活就業政策及其實施效果評價[J].財經問題研究,2019,(2):10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