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珊珊 饒奪 郭嫦娟
摘 要:隨著當今社會校園中學生網貸消費方式的悄然興起,學生的消費行為受到了嚴重的影響,發生了極大的改變。網貸消費方式的出現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幫助當代學生減輕了部分生活和學習上的經濟壓力,但是負面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例如巨大的還款壓力、影響學生良好消費觀的樹立,以及不良信用的出現等等。造成這些負面影響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學校、網貸平臺、監管層面以及學生自身都應當承擔一定的責任。但是,相關法律監管措施的缺失以及學生法律意識淡薄是最為主要的原因。為了有效緩解學生網貸消費的負面作用,在校園內形成良好的學生網貸氛圍,針對學生網貸消費的現狀以及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展開討論,并提出一些消除學生網貸消費負面影響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學生;網貸消費;負面影響;法律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5?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03-0198-02
2016年3月的某一天,河南某經濟學院發生了一起跳樓自殺事件。事件的起因正是由于大二學生小鄭過度沉迷賭球,為了籌集賭資,他先后騙取了近三十名同學的信任,并冒用他人身份信息以校園網貸的形式在網貸平臺中進行貸款,直至欠下60余萬元的巨款之后終于無力償還,無奈之下他選擇了輕生的錯誤方式了解此事;同年,在廣東省也發生了一起類似的事件,某大學一名大二女生因看中了一部手機,卻又無力購買,情急之下她選擇了網貸的形式借貸了3 500元錢,然而后期高額的利息讓她不得不“以借還貸”,經過長期的惡性循環之后,最終欠下了10余萬元的巨額欠款,在他人的威逼利誘之下,該女大學生最后只能選擇援交的方式償還欠款。這一系列的丑惡事件都是由于校園網貸行業缺乏監管造成的,因此我們有必要深入開展對學生網貸消費的負面作用和法律措施的探討。
一、學生網貸消費的現狀
所謂學生網貸消費,就是指在網絡貸款平臺中,大學生利用小額貸款的形式借貸資金,然后在進行一系列的消費行為。其中,就學生網貸消費的類型而言,主要可以分為P2P模式和消費分期模式兩大類。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消費水平也正在逐漸上升,學生群體也是如此。我國有數以千萬計的在校學生,學生群體十分龐大,并且他們在校時的生活費有限,因此在其他方面需要消費時,他們往往會選擇網貸消費,基于這兩大因素,可見學生網貸消費前景之廣[1]。相關調查顯示,學生網貸消費是具有一定特點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一是學生網貸消費傾向于物質和享受。據不完全統計,當代學生網貸消費涉及面積十分廣闊,但是用途最多的是電子產品消費和旅游消費兩大類。這種超前消費的學生網貸消費方式雖然為學生帶來了一定的便利,但是同時也助長了學生盲目從眾、物質主義以及享受主義的不正之風,不利于學生理性消費心理的形成。二是父母是學生網貸消費的最終付款人。有統計顯示,當代大學生有勤工儉學行為的僅占總學生數量的20%左右,這也從側面印證了當代大學生經濟獨立能力較差的事實。因此,學生在進行網貸消費之后,所欠下的貸款金額最終多是由父母買單。
二、學生網貸消費引發的負面影響
對學生網貸消費的負面影響展開深入研究和總結,有助于我們將學生網貸消費相關的碎片化資料信息進行整合,讓我們以更加全面的視角看待學生網貸消費行為,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學生網貸消費所造成的不利影響。同時,也能夠為相關部門下一步的學生網貸消費治理提供明確的治理方向。下面,筆者總結了幾點學生網貸消費的負面影響。
1.助長學生的不良消費觀。大學生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他們的日常生活質量,但是同時也帶來了一股“享樂消費”“超前消費”的不正消費風氣。互聯網中各類借貸平臺正是利用了學生這一消費心理,以分期消費產品以及低門檻借貸服務的方式刺激學生產生消費行為。例如學生在選擇了分期消費購買產品之后,由于分期還款壓力較小,符合大學生的經濟情況,因此他們往往不會一次性付清貨款,而是比較傾向于分期付款的方式。同時,在這種經濟壓力和還款壓力較小的情況下,學生由于自制能力不強,很容易陷入消費、還款的惡性循環當中。由此可見,學生網貸消費在一定程度讓校園之中形成了追求物質主義、盲目從眾的錯誤消費觀念,不利于學生良好消費觀念的樹立。
2.還款壓力過大影響學生的正常生活。校園網貸一般都具有高額的利息費用,并且還會想學生收取一定的服務費,同時學生一旦不能按時還清欠款,還將會產生巨額的違約金。這些費用的產生給參與校園貸款的學生帶來了巨大的還款壓力,嚴重影響著學生的正常學習生活。近年來,一些大學生因貸款壓力較大而自殺時間時有發生,就比如前面講到的河南某經濟學院跳樓自殺的鄭某。校園網貸高額的利息費用不僅給學生帶來了巨大的還款壓力,影響學生的日常生活質量,嚴重時甚至會危及學生的精神和身體健康,或者擔負一定的法律責任。除此之外,一些不正規的借貸公司還會利用恐嚇、騷擾以及公布借款人身份信息的方式暴力催款。在這種情況之下,不僅會嚴重影響學生的正常生活,同時還可能導致部分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的學生走向極端。
3.身份信息被泄露。提供身份信息是學生進行網貸消費必不可少的環節,這一環節對于學生的隱私安全問題而言無疑是存在嚴重隱患的,極易導致學生的身份信息出現惡意泄漏。一些不法網絡貸款平臺往往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將學生的身份信息進行出售,并從中牟利。同時,還有一些網絡貸款平臺會以網上曝光貸款人身份信息的方式進行催款,這也導致了貸款人身份信息的泄露。
三、消除學生網貸消費負面影響的法律對策
1.明確監管規則。2016年8月17日,我國正式頒布并實施了《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辦法中針對“網絡借貸”這一行為有著明確的定義,即“指個體和個體之間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的直接借貸”,校園網貸也在其定義之內。但是,校園網貸消費中傳統的P2P借貸模式與分期消費模式是并存的。根據《辦法》中對網絡借貸的定義來看,分期消費平臺在定義中處于兩可之間的區域。并且,在《辦法》中,針對校園網貸當中的一些實質性問題也沒有得到明確的解決。針對這些校園網貸中獨有的問題,當前社會中的一些互聯網金融協會開始逐漸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并且針對這些問題制定了相應的治理辦法,但是這些辦法或者通知并不具備法律效用,僅是用于內部規范來使用[2]。因此,當前相關監管部門首要的任務就是,針對校園網貸問題制定出明確的監管規則。
2.切實規范校園網貸平臺的行為。社會中的一些網貸平臺在進行廣告宣傳的過程中,不乏一些虛假宣傳的行為,“無門檻”“零利率”等字眼充斥其中,這種欺騙大學生的行為正是利用了學生金融知識淡薄的弱點,對校園網貸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影響。因此,為了引導校園網貸走向正規的道路,促進校園網貸的健康發展,要求廣大網絡貸款平臺一定要正確使用廣告用語,堅決杜絕虛假宣傳的廣告方式,將需要告知給借貸者的借貸信息和條款細致、清晰的告知給借貸人。例如,網絡貸款平臺在向學生進行借貸之前,應當將校園網貸的收費標準、利息標準、逾期懲罰制度等相關信息提前告知給學生,并將網絡貸款的風險一一向學生進行詳盡的介紹,通過風險提示工作讓學生充分了解到網絡貸款背后的風險隱患。除此之外,作為網絡貸款機構而言,還要加強對學生貸款門檻高度的合理把控,適當提高學生的網絡貸款門檻。網絡貸款平臺要對學生的貸款行為進行嚴格的審核,包括學生身份信息是否屬實、還款能力是否達標以及第二方還款來源情況等,通過這些方面的嚴格審核,將一些冒用他人身份信息的借貸行為扼殺在萌芽之中,減少后續學生無力償還貸款情況的出現。
3.學校加強金融、法律等基礎知識教育。網貸信息充斥著校園的各個部位,如廁所、墻面、校內商鋪以及網絡搜索等等,受這些信息的影響,再加上學生自身金融知識和法律知識的淡薄,學生一旦接觸了校園網貸消費,極易出現債臺高筑的情況(如上文所述)。目前,這一現象正在逐漸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教育部辦公廳聯合中國銀監會在2016年4月13日頒布了《關于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的舉動,正是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通知》中明確指出,各高校要加強對學生法律知識以及金融知識的教育和宣傳,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消費觀念[3]。為此,作為高校而言不僅要注重對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的教育,同時還要加強對學生“三觀”的正確樹立。首先,高校可以在校內定期舉辦互聯網金融講堂,并利用校網、校刊等資源,以報紙、郵箱以及公眾號等形式向學生推送一些網絡貸款的經典案例,宣傳網絡貸款的相關知識,讓學生對網絡貸款的運作方式和相關風險產生深刻的理解,使其在面對校園網貸消費時能夠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其次,高校還可以積極與銀監會、公安等相關部門進行協調,定期在學校舉辦一些網絡金融安全知識講座。最后,學校還可以積極引導學生和教師共同開展對網絡貸款消費的研究,讓學生由消費對象逐漸轉向學習對象。
四、結語
綜上所述,校園網貸消費是一種新興事物,我們不僅要正確認識到它對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也要本著理智、發展的態度看待這一問題。相信在法律監管到位、學校正確引導的情況下,校園網貸消費一定會逐漸走向正規,取得穩定、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羅瓊.社會工作介入大學生校園網貸問題的實務研究[D].井岡山:井岡山大學,2017.
[2]? 張吉利.高校學生金融消費權益保護法律問題研究[D].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2017.
[3]? 王洋.論P2P網貸個人信用征信相關法律問題[D].上海:華東政法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