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云飛

摘 要:作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和普惠小微企業的重要方式,供應鏈金融近些年來呈現出了蓬勃發展的勢頭,商業銀行、保理公司、P2P平臺及電商平臺等主體積極參與,反向保理、供應鏈數據網貸、應收債權憑證多級流轉等模式層出不窮。然而自2018年以來,以承興國際、閩興醫藥為代表的供應鏈金融市場風險頻發,再次體現出供應鏈金融風險的動態性、傳遞性和復雜性,而要解決這一難題,需要在多元統合的視角下來推進供應鏈金融環境的建設。
關鍵詞:供應鏈金融;金融基礎設施;多元統合
中圖分類號:F830?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03-0101-02
一、供應鏈金融業務概述
由于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普遍呈現出頻率較高、資金量較小、周期性較短、隨機性較大等特點,客觀上決定了供應鏈金融是解決其融資的一種重要的途徑。供應鏈金融的本質在于企業授信方式的創新,將高信用評級企業的信用分享給上下游的小微企業,是整個產業鏈的信用共享,依托核心企業的確權操作進行融資的方式。傳統供應鏈融資方式主要是依靠核心企業出具確認函等紙質要件來完成。近些年,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和區塊鏈等金融科技的發展進一步提升供應鏈金融風控能力,供應鏈金融發展迎來了重要的契機。
供應鏈金融中的主要融資是以應收賬款為主,根據銀保監會的估算,目前全國所有企業應收賬款等動產價值約為50萬~70萬億元。國家統計局工業企業2009—2017年的應付賬款數據顯示,工業企業應付賬款規模在逐年增加,從2009年的5.82萬億元上升到2017年的14萬億元,增幅高達140%,年均增長1.02萬億元(見下圖)。從數據可以看出,我國供應鏈金融市場的“藍海”還是空前的。
二、供應鏈金融中應收賬款融資模式的主要風險問題
在上述一系列的供應鏈金融風險事件中,如承興國際通過“高賣低買”循環刷單,抓住了電商平臺“刷單”現象和資金提供方風控“流于形式”的痛點,虛構大量的應收賬款合同向多家資金提供方“套取”資金。同時,資金提供方在實際業務中,并沒有真正切入交易環節是目前暴露出的主要問題,偽造合同、發票、確權書等資料。
綜上一系列風險事件可以看到,以應收賬款為代表的供應鏈金融,主要的風險在于:一是應收賬款的背景真實性,虛假貿易縈繞在應收賬款業務中的難題,實際業務中,如虛假確認應收賬款、偽造公章、合同進行確權等情形在多個案例中均有出現,紙質要件難以做到真實性驗證所造成的;二是核心企業的按期支付能力,在供應鏈金融業務中,核心企業的應付賬款是融資的重要還款來源,目前我國商業履約行為中缺乏具體可操作性的制度,出現了到期拖欠,或不能及時進行支付的情形,對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開展有著嚴重的影響;三是轉移賬款的風險,這一問題屬于道德風險,回款資金未形成閉環鎖定,則存在賬款被挪用的風險。此外,部分資金提供方行供應鏈金融的名義,做風險更低的股票質押理財業務,而只要股票市場不跌,業務就能循環下去。
三、國外供應鏈金融發展的實踐經驗
國外成熟經濟體國家在供應鏈金融發展方面起步較早,日本、美國等國家從完善法律制度建設到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進行了實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日本的商業電子票據平臺[1],以銀行信用為基礎的中國供應鏈金融發展模式與以商業信用為基礎的日本發展模式具有本質區別。然而,日本的發展路徑和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具有可借鑒的意義。日本的供應鏈金融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商業票據作為企業間結算手段得以普及,第二階段是從票據交易轉向一攬子保理,第三階段是完善有關供應鏈金融的基礎設施建設。新機制的推進需要完善法律法規,于是日本制定實施了債權轉讓以及電子債權的相關法律制度。同時,日本通過提供平臺和服務完善了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制定了詳細的商業票據交易機制、到期自動兌付商業票據制度和拒付的處罰制度。此外,重視立法保護賣方中小企業,制定了保護賣方中小企業的《分包法》,在設定結算與支付條件時,加入了保護弱勢承包企業的內容,通過降低結算的不確定性來提高票據和應收賬款等的可靠性,從而支持了日本供應鏈金融體系的穩定運行。
供應鏈金融業務中,企業的按期履約是業務發展的重要因素,美國通過制定嚴格的制度來推進企業及時付款。美國聯邦政府1982年制定了《準時付款法》[2],后經多次修訂,絕大多數州也參照聯邦法律制定了自己的準時付款法。比如,聯邦政府要求對承包人在收到合格的單據后30天內,應在合同約定的時間內付款。如果分包商的工作已經令人滿意地完成,總包商在政府付款7天之內,必須付款給分包商;如果超過規定的時間不付款,就開始計罰息,超過了30天以后,罰息計入本金;罰息利率由財政部確定,登在聯邦公報上;在應該付款時因暫時缺乏資金不能及時付款,并不構成免除罰息的理由。
四、對我國發展供應鏈金融的啟示
第一,完善供應鏈金融相關法律制度。我國當前面臨著宏觀經濟下行、部分行業供給側改革對小微企業的經營沖擊、供應鏈金融相關法制和信用系統不完善的現狀。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促進供應鏈金融發展的制度及指導意見,2019年7月銀保監出臺《關于推動供應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指導意見》(銀保監辦[2019]155號),在規范創新供應鏈金融業務模式、完善管理體系、加強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等多方面做出了指導。但部分意見的出臺多是鼓勵性或原則性的條款,缺乏制度性的規定,借鑒國外的做法,需進一步完善供應鏈金融相關技術實施的制度,建立明確的機構準入及退出懲罰機制,對于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具有基礎性的作用。
第二,推進到期支付的商業慣例。目前,結算的不確定性是阻礙供應鏈金融發展的首要問題。雖然我國在解決大企業拖欠小微企業賬款方面進行了集中的推進,但缺少相關制度性安排是制約業務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要進一步加強全社會企業商業履約體系建設,大力推進票據結算和應收賬款到期支付的商業慣例,通過建立數據化平臺作為基礎設施,引入自動兌付規則和相應的處罰機制,推進全社會企業的到期履約商業習慣的形成。
第三,透明、高效的信息平臺是發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基礎設施條件[3]。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是供應鏈金融發展的重要保障,隨著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的運用,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必須依托于透明、高效、公信力的信息交互平臺來實現。數字化是解決供應鏈風險的有效辦法,供應鏈數據可視化,供應鏈金融風險控制靠科技,靠數字化。數據是開展供應鏈金融的核心,數據方從原來的核心企業拓展到物流公司、電商平臺各ERP廠商等,這是產業互聯網化、信息化提升的必然結果,讓數據實現供應鏈可視化和在線決策。而區塊鏈雖能夠通過簽發應收賬款憑證、不可篡改等功能解決一部分業務風險,但鑒于供應鏈的問題不少是由于道德風險產生的,區塊鏈雖然能夠很好地解決信用傳遞問題,但信用的源頭是否完全可靠,并不能依托區塊鏈來判斷。
鑒于此,解決供應鏈金融中的風險,還需運用多元統合的思維,由國家搭建供應鏈金融的基礎設施,以數據化的方式連接需方市場信息、供方市場信息、ERP數據及稅務數據等信息,將企業間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各類信息,能及時、有效、完整反映或獲取,并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清晰、整合、挖掘數據,交叉驗證,多路徑確保證據鏈完整、穩定。同時,采用線上化的方式提升資金使用效率,進而拓寬傳統供應鏈金融的范圍邊界。各參與主體通過與基礎設施平臺的連接,實現數據交互和資源整合,在線提交申請資料,并將大數據征信用到小微企業融資領域,注重歷史交易數據、外部數據積累和外挖掘,動態數據的監控,以便更好地掌握供應鏈運營狀態,使金融風險得以控制。
參考文獻:
[1]? 張子如,張龍.日本商業票據電子化改革分析[J].現代日本經濟,2008,(5).
[2]? 周瓊.從美國《準時付款法》看民營企業應收賬款問題的解決[EB/OL].新浪財經,2019-02-20.
[3]? 謝世清.國際供應鏈金融三種典型模式分析[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