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凌希
摘要: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內需疲軟的問題也日益嚴峻,成為制約我國經濟良性增長的掣肘。消費信貸通過緩解居民消費約束,對居民消費的拉動作用顯著。本文將消費信貸置于中國金融部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從再生產的角度對消費信貸對于居民消費需求的影響機制進行研究,并得出在發展消費信貸的同時應當加強對于金融部門的管制、防范相關金融部門過熱,完善工資提高機制、保障工資隨經濟發展穩步提高,同時還要保障對于低收入群體的消費信貸的可得性、謹慎對待高收入群體的消費信貸額度的結論。
關鍵詞:消費信貸 收入 勞動力再生產 金融化
一、我國居民消費需求不足的現狀與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整體飛速發展,但同時內需不足的問題長期困擾中國經濟持續良性循環。尤其是在當今國際局勢不斷緊張、逆全球化思潮持續發酵之時,問題更加凸顯。內需主要指投資和消費,我國投資長期過熱,所以內需不足實際上是指消費不足。消費又分為政府消費和居民消費,其中政府消費主要包括日常行政管理支出和國防支出,我國政府消費規模較為合理,所以內需不足歸根結底是指居民消費需求不足。因此,刺激內需應該根植于擴大居民消費需求。
(一)我國居民消費需求不足現狀
首先,我國居民消費需求占GDP的比重情況不容樂觀。我國居民消費占GDP比重于1981年達到53.00%的峰值之后,在上個世紀80年代基本保持在50%的水平。但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該數據基本呈逐年下降的趨勢。2010年,這一比重達到近年來的最低值35.56%。雖然在最近幾年,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有上升趨勢,但是情況依然不樂觀,基本保持在35%-40%之間的水平。
其次,我國產能相對過剩,出口依存度高。我國許多行業出現產能過剩問題已經成為社會共識,尤其是在鋼鐵行業、汽車行業問題較為突出。2019年4月30日,中國發改委發布《2019年重點領域化解過剩產能工作的通知》,指導“去產能”的相關工作。但是“去產能”工作任重道遠,產能過剩也成為我國外貿依存度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對于中國這樣的應當以內需為主的大國來說,高的對外依存度是非常畸形的,不利于國家經濟安全和長遠發展。
(二)我國居民消費需求不足原因
根據商品的價值構成和簡單再生產的原理,內需不足是資本主義剩余價值的生產和實現之間矛盾的具體表現。商品的價值由c、v、m三部分構成,在簡單再生產的條件下,三部分購買力的全部消耗是全社會商品需求實現的條件。在再生產正常運行的情況下,c和v必然投入到流通過程中,所以造成社會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m形成的購買力不會被全部消耗。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條件下,資本主義的生產以追求資本增值和高額利潤為根本目的,不會把m全部作為消費資料,導致再生產過程中兩大部類的平衡比例關系被破壞,造成全社會對商品需求的不足。社會生產力越是發展,生產與群眾有限消費能力之間矛盾就越會凸顯。我國居民消費不足和產能過剩的并存驗證了這一結論。
二、消費信貸對于提高居民消費需求的影響機制研究
(一)研究背景
近幾十年來,隨著金融資本的不斷發展,資本主義出現了金融化的趨勢。消費信貸主要指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對消費者發放的專用于消費的信貸量,包括長期消費信貸和短期消費信貸,是金融化發展的重要表現之一。同時,消費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一個環節,也是勞動力的再生產過程。因此,應該將消費信貸放到金融化的宏觀經濟背景和勞動力再生產的過程中,從而研究消費信貸對于居民消費需求、乃至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機制。
(二)研究框架
現假設存在一個經濟體,這個經濟體中只有三個主體,分別為:產業資本家、金融部門的金融資本家和工人(即消費者)。
在沒有引入消費信貸的情況下,由于資本主義經濟內在矛盾,必然出現勞動力消費能力不足的問題,使得勞動力猥瑣發展。在引入消費信貸之后,產業資本可以突破價值生產和實現的限制,擴大工人家庭的有效需求,完成原本相對過剩的商品的售賣,獲得剩余價值的實現。工人借助消費信貸緩解了需求與工資購買力有限之間的矛盾,獲得了商品的使用權,同時預支了自己未來的工資,增加了工人家庭的負債率。此時,金融部門的利潤來源有兩個方面,一是從產業資本家那里獲得的產業工人新創造的價值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則來自工人家庭未來收入的占有。因此,可以從工人家庭部門出發,從而探究消費信貸的影響機制。可能出現以下四種情況:
影響機制1:如果消費信貸規模過大,會導致房地產行業過熱,抬高物價,導致通貨膨脹,提高工人家庭生活成本,降低實際可支配收入,惡化工人階級處境。
首先,根據已有的研究,消費信貸對于耐用品需求的正向影響較大,住房屬于耐用品中的典型;其次,住房由于其特殊性,不僅具有消費的價值,還具有投資的價值,當消費信貸規模太大時,房地產領域會吸引很大的一部分資金,有可能導致房地產行業過熱,進一步吸引資本投資,導致經濟過熱,物價上漲,從而使工人家庭未來實際可支配收入實際上萎縮。
這種影響機制具體從以下兩方面來強化:對于工人家庭,過高的消費信貸額度可能會引導工人家庭進行超過自己償債能力的消費,其中也包括對于住房的消費,加深了勞動力金融化的程度,導致工人階級地位相對減弱,未來的可支配收入下降,為了償還債務,加深了對于資本主義經濟的依賴程度。同時出于債務負擔,工人階級對于“失業”的敏感程度明顯上升,導致未來勞資雙方對于工資進行博弈時處于劣勢地位,面臨著工資被擠壓的威脅。對于實體經濟企業來說,由于實體經濟都面臨著利潤率下降的趨勢,根據已有的研究,在金融化大背景下,當金融市場過熱,金融投資回報率較高,產業資本可能會將一部分投資于實體經濟的資本轉移到金融行業進行投機活動。
影響機制2:如果消費信貸更多的偏向于收入較高的群體,經濟體中的低收入人群難以獲得消費信貸額度,或者是因為還款期限太短導致消費信貸不能實際起到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國內的消費需求不能獲得有效的激勵作用,市場也不能正確反映社會需求的信號。
首先,根據已有的研究,消費信貸對于低收入人群的激勵作用比高收入人群要大,所以當消費信貸的接受方主要是高收入群體時,對于消費需求的拉動作用就會大打折扣。這是符合邏輯的,因為高收入人群消費受到預算約束影響較少,增加消費信貸對于這一部分人群的消費需求刺激作用有限。同時,盡管消費信貸可以刺激高收入人群對于更高層次的、滿足于享樂需要的消費需求,但是一方面,這種需求的擴張會傳遞出錯誤的市場信號,導致資源的誤置,惡化低收入人群的現狀;另一方面,在開放經濟的情況下,高收入人群還可以選擇在國內辦信用卡,轉而到國外進行消費,導致國內消費外泄。這種偏向于高收入人群的消費信貸帶來了社會貧富差異進一步分化,將廣大工人家庭置于更加惡劣的境地。
影響機制3:沒有有效的工資提高機制,工人工資長時間保持在一個水平,不能享受到經濟增長帶來的福利。也就是說,工人階級不僅不能從參與金融活動中獲利,甚至在參與生產的過程中被剝削的程度就極度惡化。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消費信貸無疑是雪上加霜,對于工人階級多次剝削,使得工人階級的生存條件持續惡化,勞動力“萎縮”。
影響機制4:金融市場過熱,實體經濟“脫實向虛”情況嚴重,工人家庭負債率較高,經濟中杠桿率較高,損傷工人階級利益。
首先,經濟中杠桿率較高,通貨膨脹水平較高,導致工人家庭的生活成本較高,不利于工人階級,即最廣大的消費者群體。工人家庭還可能試圖進行金融投資,但是實際上加大了工人家庭的金融參與度,在再生產的過程中被資本多次剝削。其次,對于非金融的實體經濟部門,根據已有研究,產業資本會在利潤最大化的目標下安排生產活動和金融活動,如果金融活動的預期收益率較高,會加大對于金融投機活動的資本投入,加大“脫實向虛”的程度,進一步推高經濟中的杠桿率。金融化程度的累積加深使得經濟中存在大量泡沫,而最終的主要受害者將是廣大的工人階級。
三、結論
本文通過對消費信貸對居民消費情況的影響機制的研究,得出如果不對消費信貸的投入領域和投入主體做適當引導、沒有相匹配的收入提高機制和有效的金融市場管控,使得消費信貸更多集中于某幾個領域、收入較高的群體當中,消費信貸不僅不能起到有效的拉動內需的作用,還會惡化經濟體中的固有矛盾,導致經濟不穩定性增加,不利于經濟的長期發展,也使得最廣大的消費群體——工人階級——利益受損,面臨更大程度的、多次的剝削。
因此,本文得出,消費信貸首先應該控制在合理的規模之內(與經濟發展水平和工資提高水平相比),尤其是控制消費信貸在一些容易形成經濟泡沫的行業的規模,并控制高收入群體的消費信貸規模、加強低收入群體的消費信貸可得性,與此同時,落實有效的工資提高機制以及加強對于金融市場的管制,才能有效發揮消費信貸對于拉動居民消費需求、從而拉動內需的積極作用,使得經濟穩定增長,帶動實體經濟穩健發展。
參考文獻:
[1]劇錦文,常耀中.《消費信貸與中國經濟轉型的實證研究》.《經濟與管理研究》.2016年第37卷第7期.
[2]林曉楠.《消費信貸對消費需求的影響效應分析》.《財貿經濟雜志》.2006年第11期.
[3] 李江一,李涵.《消費信貸如何影響家庭消費》.《經濟評論》2017年第2期.
[4]溫雪.《社會資本、消費信貸與農戶家庭消費》.《消費經濟》2018年第34卷第4期.
[5]阮小莉,彭嫦燕.郭艷蕊.《不同消費信貸形式影響城鎮家庭消費的比較分析》.《財經科學》2017年第10期.
[6]李江一,李涵.《消費信貸如何影響家庭消費?》.《經濟評論》2017年第2期.
[7]包倩文.《金融化對勞動力再生產的影響研究》.碩士學位論文.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9年.第9-10頁.
[8]馬慎蕭.《勞動力再生產的金融化——資本的金融掠奪》.《政治經濟學評論》.2019年第2期.
[9]陳享光.《消費和儲蓄的政治經濟學考察——兼論我國消費儲蓄政策》.《經濟縱橫》2018年第8期.
[10]匡曉璐.《中國非金融企業金融化的政治經濟學分析》.碩士學位論文.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2019年.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