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鋒
摘要:為有效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本文以高職院校《財政與金融》課程思政教學為例,對當前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教學進行了現狀分析,提出了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創新與實踐的六個方面建議,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構建“課程思政”育人新格局,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關鍵詞:課程思政 教學改革 財政與金融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指出,要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充分發掘和運用各學科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在新時代,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
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的重任,高校的人才培養以專業——課程的邏輯方式展開,課程是高校人才培養的落腳點。“課以載道”,每門課程都承載著育人功能,教師通過專業課程,不僅傳授科學文化知識,還傳遞著科學文化知識背后的價值觀,在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可將“思政課程”的宏大敘事在“課程思政”中具象化,增強學生對核心價值引領作用的現實感,實現各類課程的協同育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課程思政教學現狀分析
“課程思政”是近年來出現的思政教育新熱點。自 2014 年起,上海市在教育部指導下,率先開展“課程思政”試點工作。2017 年 7 月教育部召開“2017 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年上海調研片會暨高校‘課程思政現場推進會”,至此,讓所有課都上出“思政味”,所有任課教師都挑起“思政擔”,探索構建全員、全課程的大思政教育體系,“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改革走向全國。
課程教學是學校人才培育中一種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在高等教育中,“課程”的上位概念是“學科”,課程是以學科為依托,是具體的學習內容的系統安排。“課程思政”是一種新課程觀和課程設置理念,現在一般認為,“課程思政”是指專業課教師在專業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實現價值傳播。“課程思政”拓展了專業課的教育教學功能,挖掘專業課的育人價值,豐富了專業課自身內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國外也有類似思政教育形式。在德國,其思想政治教育途徑,主要通過課堂滲透、宗教教育、社會實踐、心理咨詢等,課堂滲透即通過各學科和專業的滲透來進行民主自由、價值觀等方面的教育,這些課程被稱為“隱性課程”。在美國,雖然大學沒有統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大綱,甚至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這樣專門的學科,但并不表明美國不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其以美國核心價值觀為培育目標的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在眾多的美國大學課程中。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教學“兩張皮”現象還未完全改變,一線教師大多對于“課程思政”概念也還未形成較為清晰的認識。專業課教師由于長期從事專業教學研究,缺乏思政教學理念的積累及教學方法的摸索。當前在“課程思政”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缺乏詳細的了解,不了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也就無法有的放矢的開展“課程思政”;二是“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各自的邊界在哪里,只有明晰各自的邊界,才能明確“課程思政”的重點。“課程思政”其思想政治教育隱含于專業知識的傳授中,其思政的重點應有別于“思政課程”;三是“課程思政”的實現機制是什么,包括“課程思政”的方法、手段及評價等等。
二、高職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創新——以《財政與金融》為例
(一)按照課程思政的新要求,動態調整課程教學目標
按照課程思政的新要求,在教學體系層面的建構上,課程思政是一種教育理念,表明專業課程教學第一位是培養人,政治素養與國家意志高度統一,課程思政也是一種科學的思維方法,反映在教學體系上就是培養什么樣的人、學什么樣的知識技術,在頂層設計上,理想成長教育和專業發展教育要有機聯系。據此,《財政與金融》首要的課程教學目標是高職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養成,因此項目組每一章節深度挖掘思政案例,調整《財政與金融》知識目標、能力目標與情感目標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同時調整教學設計,在講授知識的同時,闡述知識背后的邏輯、精神、價值、思想、藝術和哲學,以“潤物無聲”的形式將其與學生個人理想和社會擔當相結合,促進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相輔相成。
(二)探索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優化課堂教學內容
應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理論思維,充分挖掘時代的、社會的正能量案例,將其與專業知識有機結合。介紹每章節涉及到的國內外經濟學家(如馬克思、凱恩斯、斯密、吳敬璉、厲以寧、林毅夫等)的生平和成就,學習他們對學術的不懈追求和對社會所做的貢獻。在財政收入與財政支出教學內容中,討論邵逸夫、李嘉誠等捐助社會公益事業;在財政基礎知識教學內容中,引入企業利潤最大化目標與社會責任的一致性、中國制造2025等案例;在收入分配教學內容中,引入貧富差距與黨中央的精準扶貧、中國夢等案例;在市場失靈與政府干預教學內容中,引入習近平總書記“綠色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引入黨中央、國務院如何管制房地產行業;在相關案例教學中,引入工匠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挽留員工、功夫茶傳奇等故事、引入國家五大發展理念,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三)放大思政的鮮活性,優化實訓實踐教學內容
通過邀請企業家進課堂等方式,將浙商精神、浙商企業文化融入《財政與金融》選課學生的思想中;實踐環節中,通過調查問卷、個人訪談、文獻查詢、去浙商企業或校友企業實地調查等方式了解企業的組織構架,鼓勵學生圍繞企業誠信、職業道德、愛崗敬業等職業意識,團結協作、顧全大局的合作方面開展調研,形成調研報告。這可以有效地讓學生在增強職業意識的同時感受企業文化,學習優秀的企業精神,通過浙商企業文化和思政教育的有效結合,可以讓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模式變得更加生動、具體、有效,從而提高思政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四)技能競賽與課程思政和專業技能教學相融合,優化教學模式
將懂財政與金融的知識與課程思政通過各種技能競賽連接起來。在課堂上教師結合專業知識給學生講解和布置參加有關技能競賽,鼓勵學生在課余準備和設計技能競賽材料,一方面能促進學生文獻查詢、更加深入理解、消化和運用人文、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技能,另一方面鼓勵學生深入金融機構、社會,培養學生團隊合作、動手動腦設計競賽作品能力。在教學中主要融合了“政府工作報告解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設計”等技能競賽,同時鼓勵學生參加省大學生金融創新案例大賽、“挑戰杯”、職業生涯規劃設計、投資理財、會計技能競賽等省級以上競賽,悉心點亮學生對專業課程學習的專注度,引發學生的知識共鳴、情感共鳴、價值共鳴。
(五)突出教改創新,優化教學方式方法
在教學方法上,注重開拓創新,課程教學中引入翻轉課堂。課前通過課程教學資源平臺,學生通過觀看微課視頻,完成基礎知識習題,課前通過課程教學資源平臺了解國內外的經濟學家和管理學家的生平和成就,積極采用案例教學法、討論法,探索課堂主講、現場回答、網上互動、課堂反饋等教學方式,形成線上與線下互動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巧妙地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髓于多樣化教學方式中,在潛移默化中實現教育目標。
(六)完善教學評價與考核方式
《財政與金融》課程改革后改變傳統單一的、靜態的課程評價和考核的模式,突出《財政與金融》課程的育人價值,實行多元化的形成性過程評價體系。在平時作業中融入思政內容、在實訓、實踐報告中融入思政內容、在期末考試試卷中融入中國特色的思政內容,加強各環節思政內容的考核力度。新的評價體系立足過程,促進發展,做到過程評價的客觀性,教師根據專業和課程特點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方案和實施細則,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關注學生思想動態發展、給予記錄和及時客觀的評價,還要不斷觀察學生、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動向、問題,并及時做出相應地教學的調整。
三、結語
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刻不容緩,切實提高高校“課程思政”的質量和水平,把握教書育人規律,提高立德樹人水平,以“課程思政”為抓手創新育人手段,遵循教育規律,扎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真正做到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融會貫通,構建“課程思政”育人新格局,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項目支持:本文系2019年中國商業會計學會課題——高職院校《財政與金融》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創新與實踐(KJ20192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任職于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財會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