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勇
為了有利于學生的發展,早在2000年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初中畢業升學考試的改革意見》就明確指出,在初中畢業升學的數學考試中應設計一定的結合現實情境的問題和開放性的問題,成為考試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
事實上,數學開放性問題從形式上將開放題的特征歸納為條件開放,解題策略開放和結論開放等.我認為,所謂條件開放,解題策略開放和結論開放等并不能揭示數學開放性問題的本質.數學開放性問題的本質是問題本身的不確定性,其特征是對問題只有原則性要求和一題多解.也就是說,開放性問題是依賴于學生的水平轉化為確定性問題的.
如何培養學生的開放思維呢?必須以堅持下面幾個“開放性”為原則:
一、教師教學的指導思想要開放
雖然開放性強調學生的主體性,但教師的指導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師沒有開放思維,如何培養學生的開放思維呢?教師沒有開放思維的評價準則,如何能讓學生發揮自身的潛力呢?教師的指導思想首先要是開放的.開放的指導思想體現在教師真正能做到全面、準確地理解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宗旨,敢于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根據社會形勢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和人才觀.我們作為教師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除了掌握或了解最新科技知識與進展,更重要的是敢于打破傳統的教育觀念,敢于改變衡量學生優劣的標準,懂得利用現代教育理念、現代教育心理學的精華作為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指導思想.簡而言之,要想學生在開放式考試中成為一匹寶馬良駒,教師首先要有資格充當伯樂的角色.
二、教學的指導方式要開放
在教學的過程中,一方面,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學生的主體作用明顯增強,這主要體現在:學生從原來在課堂上接近被動地接受由教師授給的已歸納成章的理性知識,到現在通過自己的主動研究、勇敢探索,從活動中獲取大量的第一手感性知識.另一方面,從表面看,平時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己任的教師,在這里好像只是起到組織、督促的作用,其實不然,教師的指導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前面所述的引導學生選擇好研究內容,更重要的是在實施操作的過程中充當學生的“幕后軍師”,指導學生如何去克服困難,成功地完成研究任務.
三、學生研究的內容要開放
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學習內容的選擇應該以學生為本,讓學生根據自己對問題的認識程度,估計自己的能力范圍來確定研究內容.因此,學習內容的選擇范圍是十分廣泛的,它可以涉及學生的學習生活、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只有堅持學習內容的開放性,學生才有可能擁有一個自我發揮的空間,這也是學生多年以來期望得到的.
但是,所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并不等于完全依賴學生去決定一切,事實上,由于學生的年齡與閱歷所限,對某些問題的無知或誤解是必然的,所以,在選擇研究內容之前教師應該給予必要的引導,讓學生真正能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好研究內容.教師引導學生選擇學習的內容,并非限制了內容的開放性,相反,教師正確的引導有助于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朝著一個更健康、更開放的方向發展,更有利于學生從開放、全面的角度思考問題.
四、思維的實施過程要開放
在學習活動實施的過程中,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鼓勵學生敢于沖破傳統的觀念、勇于創新,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創新意識與創造能力是現代教育培養新型人才的靈魂,也是我國中考改革中所要考查考生的終極目標.因此,必須堅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為原則,這也是堅持實施過程的開放性的體現.與此同時,指導教師還應該有廣闊的胸襟,允許學生直接對教師或教材提出質疑,甚至允許學生打破教師原先的指導計劃,突破擬定的指導目標.對學生的“突發奇想”“無中生有”“節外生枝”,教師不能予以無情打擊,而應該給予必要的重視與鼓勵,即使學生真的有不合理之處,也應該用引導代替簡單否定.只有這樣,學生才有可能產生奇異思維,敢于用批判、懷疑的意識審視身邊的事物.
其實,當我們回顧一下古今中外著名科學家的成長歷程就會發現,“于不疑處有疑”永遠是他們成功的秘訣之一,因為這是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源泉.在初中數學開放思維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始終是最突出的重點和難點.
因此,初中數學開放思維不是憑空產生的,這種思維能力是靠培養出來的.如果學生對一件事情、一種現象、一個問題從來沒有經過深入的研究、解釋與探討,就不可能具有這樣的能力.可見,初中數學開放思維的培養需要研究性學習!雖然當前學生研究的課題不一定是將來中考的內容,但是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出來的能力絕對是將來所需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