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浩

摘? 要: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對競技能力結構的“雙子模型”理論在排球訓練中的運用進行闡述,指出在排球訓練過程中建立運動員競技能力的結構模型,教練員要根據排球運動員的自身發展特點,在不同的訓練階段制定科學合理的訓練內容;還要根據排球運動員自身的一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排球比賽成績的薄弱環節及時給予“補短”,從而提高排球運動員的競技水平和運動成績,以期為從事排球訓練工作的教練員提供訓練理論和實踐參考。
關鍵詞:競技能力? 雙子模型? 排球訓練
中圖分類號:G808?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01(a)-0040-02
1? 競技能力結構的“雙子模型”理論的提出
日本學者根本勇[1]最早是把經濟領域中的“木桶理論”引入到運動訓練領域上來,并簡單地闡述了排球運動員的總體競技能力水平不是取決于最長的那個木板,而是由最短的那個木板決定。“木桶理論”[2]片面地強調排球運動員的薄弱環節對于總體競技能力水平的影響,過分地專注于競技能力構成因素中的弱勢因素,從而忽視了排球運動員自身的特長對競技水平的補償作用,即長板效應。
劉大慶在研究中發現,排球運動員競技能力結構中各個子能力之間的不平衡狀況是普遍存在的,但某種能力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其它高能力所填補,從而使排球運動員整體的競技能力水平保持在一個特定高度上[3]。即積木模型,將排球運動員競技能力整體水平比作為一個小小的積木堆,這個積木堆是由3個紅色的小積木,3個黃色的小積木和3個綠色小積木共同組成的,在這個小積木堆中去掉2個綠色的小積木,再用1個紅色的小積木和1個黃色小積木進行補缺,積木堆的整體和即排球運動員整體競技能力水平仍然保持不變,此理論著重強調在排球訓練中要注意發揮排球運動員的自身優勢,即“揚長”。
2007年田麥久教授在競技能力結構理論的發展與“雙子模型”的建立一文中首次提出了“雙子模型”這一運動訓練領域的新理論[4]。“雙子模型”理論是將“木桶理論”和“積木模型”共同組合在一起,這種模型適用于不同身體素質的運動員或同一個運動員不同的訓練階段。因此,雙子模型理論既詮釋了排球運動員競技能力的“全面性”和“非均衡性”的普遍存在,又兼顧了“特長”和“揚長”的重要性。雙子模型理論不僅使排球運動員的訓練趨于合理,還為從事排球訓練工作的教練員提供了參考和訓練依據。
2? 排球運動員競技能力水平各要素的重要程度
排球運動員競技能力的構成要素在不同項目運動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通過表1可以看出排球運動員競技能力各構成要素的重要程度。通過分析排球運動員的體能、技能和戰術能力對比賽結果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心理能力和運動智能起著重要作用。也就是說運動員的體能是各項能力的前提保障,而精湛的技術和靈活多變的戰術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過硬的心理素質和運動智能是技能穩定發揮的必要因素。
3? 排球訓練的分類及“雙子模型”理論的運用
3.1 “雙子模型”理論在排球專項體能訓練中的運用
體能訓練是指教練員運用各種有效地手段和方法,對運動員的身體進行長時間、大強度、大負荷的訓練[5]。它突出對排球運動員機體能力的超負荷適應訓練,使排球運動員產生體適能和生理適應,進而使排球運動員的機能潛力達到更大程度的發揮,提高排球運動員的整體運動能力和頑強拼搏的毅力。提高排球運動員的體能素質主要從以下3個方面進行訓練:專項速度訓練、整體力量訓練和耐力訓練;每一項動作訓練都代表著運動員的一種身體素質能力水平[6]。
排球運動速度的應變性、隱蔽性和瞬時性是其專項的特色[7]。速度訓練要求運動員在訓練時保持連續性,并對提高運動員動作速度能力水平要求程度比較高。整體力量訓練是排球運動員的體能保證,是排球運動員技戰術能力全面發展,快速、多變的基礎[8]。耐力訓練主要是指排球運動員在大強度、大負荷、長時間下進行的專項耐力訓練。運動員在進行專項訓練過程中身體素質狀況也有很大的差異性。比如,一名運動員的專項速度素質很強,那么就讓這個運動員加強這方面的訓練發揮其長處。因此,在平時的訓練中要求教練員,多注意觀察分析運動員的自身特點,并對其特長加以訓練,在比賽中發揮其“絕招”;比如一名耐力性很好的運動員他的速度能力較差,但排球運動項目要求運動員各方面的素質都要協調發展。所以教練員要在訓練過程中對這名運動員的薄弱環節,及時進行“補短”,以達到更好的競技水平。
3.2 “雙子模型”理論在排球技戰術訓練中的運用
排球技戰術訓練是排球訓練中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影響比賽成績的主要因素之一[9]。在排球比賽中,運動員的技戰術水平是最能體現運動員競技能力高低的指標,排球運動員的技戰術水平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創新性,這樣才能在比賽中取得更好的成績。但是,教練員也不能盲目的追求運動員技戰術的“復雜性”而忽視了運動員的體能及本身的競技能力水平,運動員的競技能力水平有很大差異的,不同的運動員協調性、體能、和技術水平都是有自身的特點,排球技戰術訓練時盡量突出運動員的優勢,但又要結合運動員的自身特點和整體情況,使訓練趨向合理、科學、均衡,達到整體最優化。比如一名運動員的技術很好,但是體能較差,這時教練員就應該在技戰術訓練時加大訓練難度,把他放在比賽中最重要的位置進行訓練做到及時避短。
3.3 “雙子模型”理論在排球運動員心理訓練中的運用
心理訓練是指培養排球運動員在緊張激烈的訓練和比賽中,能保持穩定的心理狀態[10]。心理素質是排球運動員身體素質、技術水平、戰術應用的充分發揮的內在作用力。在重要的大型比賽中,運動員心理素質的好壞直接決定比賽的勝負。因此,教練員應該根據運動員的個體差異對心理素質差的影響比賽成績的薄弱環節進行心理調節訓練,提高控制運動員適宜的心理活動水平,調節運動員的心理情緒狀態,保持身心發展平衡,使身體素質、技戰術能力水平得到充分的發揮,以便更好地適應排球的訓練和比賽的需要。
4? 結語
競技能力結構的“雙子模型”理論要求教練員在進行排球訓練時結合運動員個人的身體素質特點來安排訓練任務,在訓練過程中要注意運動員的薄弱環節并及時給予補短;發展運動員的特長使其成為“絕招”;同時加強運動員的心理素質訓練,使訓練趨向合理、科學、均衡,達到整體最優化,進而提高運動員的最佳競技水平和運動成績。
參考文獻
[1] (日)根本勇.運動訓練的基本原則[J].冰雪運動,1987(2):10-14.
[2] 馮曉玲,李雙軍.高水平運動員競技能力結構的“新木桶理論”模型初論[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2,25(l2):43.
[3] 劉大慶.運動員競技能力非衡結構補償理論[J].體育科學,2000,20(1):43-46.
[4] 田麥久,劉大慶,熊焰.競技能力結構理論的發展與“雙子模型”的建立[J].體育科學,2007,27(7):3.
[5] 郭可雷.現代運動訓練發展趨勢探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1,27(6):74-81.
[6] 龐明,黃大華.謅議排球訓練的體能訓練[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8,24(2):68,131.
[7] 田麥久.我國運動訓練學理論體系的新發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2):145-148.
[8] 胡佳麗.總結分析現代排球的訓練方法[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4(10):128.
[9] 王天翠,戴建波.論優秀排球運動員技戰術能力的發展趨勢——基于“雙子模型”的視角[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2,11(1):56-57,62.
[10]田麥久,等.項群訓練理論[M].北京:人民體育大學出版社,1998.
[11]陳斌.基于同異反分析法對2015—2016賽季排球聯賽福建女排技、戰術應用效果的非衡補償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