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俊雅
【摘要】2019年1月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在高職院校和應用型本科院校“啟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鼓勵職業院校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積極取得多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拓展就業創業本領,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對于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X”證書的設置等,都是高職院校亟待研究和改革的問題。
【關鍵詞】“1+X”證書,會計專業教學
一、研究背景
2019年4月,教育部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部署啟動“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簡稱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方案提出,探索建設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對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所體現的學習成果進行認證、積累與轉換。這幾年高職院校推行雙證畢業,作為自己學校畢業生的優勢,如今國家政策頒布,對于很多實踐性強的專業而言,持雙證甚至多證畢業將會普遍化,靠一個畢業證找工作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了。會計專業是一個職業道德要求較高、資金密集、知識密集、技術密集的行業,要求會計專業要有較高的素質,原來實行的“1+X”證書,是指畢業證書+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另外,還有全國計算機信息高新技術考試辦公軟件應用中級操作員證、全國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證和普通話合格證等。
國家對會計工作越來越重視,對高質量的會計人員需求越來越大,財會類專業學生未來就業前景及職業發展前景非常可觀。但隨著經濟發展步伐的不斷加快,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基層會計崗位的日常、高頻、單一的會計核算工作將被機器所取代,新時代對會計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據有關研究預測,在未來20年里,會計專業將會是受人工智能威脅程度最高的行業之一。目前,會計行業的從業人數有2000多萬,但總持證人數只有722萬,其中初級510萬,中級196萬,高級16萬,再加上CPA24萬,大約746萬,可以看出目前的狀況是一方面普通會計人才嚴重飽和,另一方面“管理型”的高級會計人才卻極度緊缺。因此,高端會計人才將是未來國家和企業重點需要的人才。
二、會計專業“1+X”證書制度的意義
(一)會計專業“X”證書體系
根據國務院發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與學歷相結合,有利于提升高職人才培養的效果,不斷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1+X”證書中的“1”指的是學歷證書,“X”可以根據會計專業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合理確定。“1+X”證書中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設計有政府認證、行業企業合作、學校自主認定三種方式。會計專業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大概包包括以下四類:第一類是具有職稱性質的證書,是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批準頒發的職稱證書,分為初級會計師、中級會計師以及高級會計師和正高級會計師,第二類是執業類資格,是由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頒發的,如注冊會計師證書(CPA)資格證書、資產評估師證書,第三類是面向特定業務領域,是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稅務總局監制、中國注冊稅務師協會頒發的,比較典型的是稅務資格證書、資產評估師證書,第四類是具有國際化的證書,代表有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頒發的,如ACCA、美國注冊管理會計師協會頒發的CMA等。
(二)會計專業“1+X”證書制度的意義
隨著會計行業變革的不斷發生,財務機器人、共享會計、管理會計等的興起,會計行業需要最多的是高級從業人員,例如能對公司發展起到戰略規劃作用的管理會計人員。自2017年11月5日開始實施新的《會計法》,取消會計從業資格證。會計專業的從業資格證書被助理會計師取代。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有了新的方向。“1+X”證書制度是會計專業人才的全新的出發點,這就需要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師對教學進行改革,不斷優化課程設置,并且要注重實訓,針對會計專業需要設置核心課程,設定相關的等級證書,加快學歷證書與會計職業技能證書的互通銜接。初級會計職稱證將成為會計行業的“門檻”,高職院校順應發展變革,人才培養模式也需要進行調整,合理確定“X”證書。同時,高職院校應該鼓勵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夯實可持續發展基礎的同時,積極考取多類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就業創業本領。
三、基于“1+X”證書制度的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一)合理設置課程
針對國家會計職業化建設特點,高職院校培養學生熟練掌握財會專業知識、技能和國家財經法律法規,具有可持續發展職業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根據統計后發現,高職院校課時有限,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課程中高數、英語等公共課、專業理論課比重過大。專業實踐課程比重較小。基于“1+X”證書制度,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在課程設置時,需要適時增加專業實踐課程,自主設定人才培養模式、專業發展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根據我國2019年,國務院出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要求,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促進產教深度融合。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不僅需要適時跟上“1+X”證書制度,合理設置課程,如對會計從業資格證書中的必考科目《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可以適當減少課時,對于初級會計資格證書中的必考科目《經濟法基礎》和《初級會計實務》可以設置在第一學期,鑒于《經濟法基礎》中涉及大量的稅法課程的內容,可以將稅法課程設置在第二學期。課程的課時的分配和設置時間也需要合理安排。對于有限的課時安排時,需要增加理論課時,還需要增加實踐課時。讓學生有有限的時間開展有效率的學習。同時,針對目前比較熱門的管理會計職稱資格,可以設置《管理會計基礎》和《管理會計實務》等課程。
(二)不斷優化教學手段及方法
教材是教學的基礎。高職院校還需要對教材結構進行優化,高職院校教師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創新。特別是對于經濟法中涉及的稅法內容龐雜(稅法中涉及的稅種有18個稅、費)、變化快的現象,高職院校在選擇教材時需要選擇最新教材,且根據當前的稅法變更情況及時地對教材內容進行革新,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師充分利用互聯網等技術獲取最新的稅法信息,及時更新教材內容,提高高職教師的專業素養。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稅法的變更情況。《經濟法基礎》教材應該緊跟初級會計資格考試大綱,避免學生再花費額外的時間和金錢。
由于高職院校學生相對來講,學習基礎相對薄弱,自主學習能力較差,在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中,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能以能力培養為核心,難以適應現階段人才培養目標要求。教師需要抓住學生的特點,豐富教學方法。重塑以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的教學模式。高職院校原有的教學模式需要進行改革、創新。近年來,高職院校采用信息化手段減少專業基礎課程的學時,利用智慧職教云、云班課等現代信息化手段,線上布置課程任務,采用任務驅動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課前預習掌握課程內容、課堂上教師結合案例教學法答疑、歸納總結等方式的教學。同時,高職院校還需要加大“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和引進力度,提高高職院校專業教師業務素質,促進學科建設和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任華.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基于“1+X”證書制度[J].納稅,2019(9).
[2]李媛媛.“1+X”證書制度下高職會計教學的思考[J].財會研究,2020(3).
[3]王玉兆.關于高職院校會計專業“1+X證書”制度的思考[J].文化視野,2019(3).
[4]毛少華.職業院校實施“1+X”證書制度的現實困境與應對策略[J].教育管理,2020(1).
[5]黃俏穎.智能財稅“1+X”證書背景下會計專業課程的改革——以陽江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專業為例[J].納稅,2019(36).
[6]宿杉.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基于“1+X”證書制度[J].現代營銷(經營版),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