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文化保護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非物質文化遺產則是文化保護的重點。文章以祁太秧歌為例,探討了晉中學院在祁太秧歌傳承與創新中的策略,包括加強搜集整理、融入專業教育、開展學術研究、成立學生社團等。
【關鍵詞】晉中學院,祁太秧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3-0162-01
秧歌是我國北方最為常見的民間藝術,廣泛流行于華北、東北、西北等省份,并形成了眾多具有代表性的分支,比如陜北大秧歌、霍州秧歌、傘頭秧歌等。祁太秧歌為山西地方小戲,是秧歌藝術大觀園的一種,流行于山西晉中的廣大地區,具有民俗氣息濃厚、區域色彩鮮明、教育功能突出等特點,已經入選為山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隨著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升,祁太秧歌的生存處境日益艱難,出現了傳承危機,而地方性院校則是傳承與創新祁太秧歌的重要主體。
一、加強搜集整理
祁太秧歌產生于以祁縣、太谷為中心的晉中地區,早在明代中晚期,便有祁太秧歌的記載。祁太秧歌多以反映農村生活為主旨,如《偷南瓜》《揀麥根》《割韭菜》《鋤田》等。當前,祁太秧歌的生存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民間藝人持續減少的同時,受眾也在不斷萎縮,一些作品甚至瀕臨失傳。因此,晉中學院必須做好祁太秧歌的搜集整理工作。晉中學院作為地方性應用型本科院校,在祁太秧歌的搜集整理中具有天然的地理優勢,而搜集整理祁太秧歌也是新時期晉中學院所必須肩負的社會文化職能。晉中學院要選擇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比如民俗學、音樂學、舞蹈學等,組成鄉間采風隊伍,輪流走訪祁太秧歌流行的廣大區域,如祁縣、太谷以及榆次、平遙、介休、交城等地的鄉鎮、農村,系統性搜集整理祁太秧歌作品。
二、融入專業教育
教育傳承是地方性應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傳承與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途徑,晉中學院在祁太秧歌的傳承與創新中需要將融入專業教育作為重點,比如,在專業教學中增加祁太秧歌的內容。祁太秧歌具有很強的藝術性、文化性,在多個的課程教學中均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晉中學院需要將祁太秧歌的賞析作為專業教學的重要內容,又如,開發專門的祁太秧歌課程。校本課程是學校在學情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學習需求而開發的課程,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晉中學院要圍繞祁太秧歌教育融入的實際需要,開發具有學校特色與區域特色的校本課程,以此作為學生的公共選修課程,為祁太秧歌的傳承與創新提供一條有效的渠道。同時,晉中學院也可以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到校內開展主題講座,向學生講解祁太秧歌的歷史、內涵、價值、意義。
三、開展學術研究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而言,系統全面的學術研究是前提條件。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所面臨的各項問題,和學術基礎的薄弱有著很大的關系。晉中學院作為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在祁太秧歌的學術研究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一方面,它有著豐富的研究人員,另一方面,地緣優勢使得其在一手資料的獲得中更為便利。對此,晉中學院首先要拓展祁太秧歌的研究范圍,除了從民間音樂、舞蹈的角度開展研究外,更要將祁太秧歌的民俗性、文化性、教育性等作為研究的對象,提升研究層次與研究效果,更好地發揮學術研究對于祁太秧歌傳承與創新的作用,其次,注重研究成果的應用。祁太秧歌具有多元化的開發價值,既是地區音樂教育課程開發的寶藏,對區域文化演出市場的發展以及區域旅游事業的提升均有著重要的意義,晉中學院要注重研究成果的社會應用價值,最大限度地提升研究的經濟效益、文化效益與社會效益。
四、成立學生社團
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學生是祁太秧歌傳承與創新的重要主體,而學生社團則是發揮學生在祁太秧歌傳承與創新中作用的載體。學生社團由學生自發組織成立,具有明確的主題與豐富的活動,能夠為祁太秧歌的傳承與創新注入新的活力。因此,晉中學院要高度重視學生社團的價值,一方面引導對祁太秧歌感興趣的學生組織成立祁太秧歌社團,另一方面為學生社團活動的開展提供各項便利,如場地條件、經費扶持等。祁太秧歌具有很強的生活性,緊扣時代發展的趨勢,融入時代精神則是祁太秧歌創新的必然要求。學生社團要積極開展以祁太秧歌為主題的表演活動,并不斷創新祁太秧歌的表演內容與表演形式,為其在青年群體中的傳播打下基礎。比如,將現代流行的街舞元素融入祁太秧歌的舞蹈動作中,又如,將流行音樂的唱腔與祁太秧歌的歌唱結合起來等,賦予祁太秧歌新的藝術魅力。
五、結語
作為山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祁太秧歌有著獨特的藝術特征以及深厚的文化內涵,傳承、創新好祁太秧歌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晉中學院要從祁太秧歌的傳承現狀出發,一方面做好秧歌資源的搜集整理工作,另一方面借助專業教育、學術研究以及學生社團來傳承與創新祁太秧歌。
參考文獻:
[1]鮑展斌,黃亞男.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傳承及實踐探索[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02):61-65.
[2]段筆耕,金心亦.地方高校傳承與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路徑探究——以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大眾文藝,2017(17):215-216.
[3]李長云.從祁太秧歌看近代晉中鄉村文化生活——以祁太兩地為中心的考察[J].名作欣賞,20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