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俊 劉靜
摘? 要: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高達上千種,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舞龍運動作為一項民族性的傳統體育運動項目,其包含的文化理論與技術,對小學生群體身心健康起到積極促進作用。依托校園,通過開設舞龍課程,編寫適用性教材、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培訓,提升師資水平以及舉辦以龍文化為主題的運動競賽等路徑,實現文化培養與技術傳授的“齊駕并驅”,其發展才能保持長久的生命力。利用好校園文化空間,讓中國傳統體育文化蘊含的精神品質、道德素養得到繼承與發揚。
關鍵詞:民族傳統體育? 舞龍? 價值? 實現路徑
中圖分類號:G80?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01(a)-0201-02
2017年1月份,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實施意見》中提到:“把優秀傳統文化納入中小學德育課,融入青少年學生和兒童道德及人格培養全過程,用優秀傳統文化影響青少年價值觀的塑造和形成;開展傳統體育進萬家和校園傳統體育活動,推動傳統體育保護發展[1]。”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具有多樣性、民族性、地域性、歷史性[2],蘊含著濃厚的文化精神,顯示出中華各民族的風格和特色。當今,在國家政策支持下,越來越多學校開展民族傳統文化活動,尤其是在大學校園。而在我國小學校園中流行于尊崇西方競技體育文化,傳統文化教育與民族、家國情懷培養的缺失,會降低小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影響民族體育的傳播與發展。因此,在小學校園中開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顯得尤為重要。
1? 小學體育培養與體育課程目標要求存在差距
根據我國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 修訂的課程內容可知,在小學階段,學生需要掌握的運動技能包括:基本身體活動動作、球類游戲、武術、民族民間體育活動等幾個方面[3]。縱觀《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頒布以來,值得肯定的是,有些小學也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財力去開展其他類體育項目,盡量去釋放學生的天性,滿足他們對體育運動的需求。但為規避校園環境的安全隱患問題,尤其是城市中的小學,體育課上大都是教一些走、跑、跳等簡單、基礎的動作,課程內容安排更多偏向于游戲化、趣味化方向,又由于應試教育帶來的無形壓力、教資水平薄弱等因素,使得學生上體育課的課時減少,體育教師實施《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難度增大,這與達到《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強調增進學生的身體健康的技能目標和在體育活動中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社會主義精神的情感目標,以及養成終身參與體育鍛煉意識的認知目標還相差甚遠[4]。
2? 在小學校園開展舞龍運動的價值
2.1 項目本身的運動技術特征,提升身體素質
肥胖、體質下降是小學生普遍存在的健康問題,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作為中等強度有氧運動的舞龍項目,其包括的上下起伏、左右進退、前后穿繞等技巧動作,能促進能量消耗,脂肪燃燒,新陳代謝加快,達到減肥的目的,也可預防由肥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和心肺疾病的發生。有研究結果表明,通過17周的課外舞龍鍛煉, 學生的耐力素質和上肢爆發力影響顯著[5]。還有研究發現,16周規律的舞龍訓練,有助于提高機體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功能, 具有良好的健身作用[6]。由此可見, 舞龍運動使練習者的力量增大、肌纖維增粗增強,免疫力提高、協調性得到明顯改善,有效地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的全面發展。
2.2 項目包含深厚的文化內涵,促進心理健康
成長于物質豐厚、家庭過度溺愛環境下的小學生“拿來主義”“自我主義”思想觀念加深,缺乏集體觀念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內心承受能力偏低,心理處于一種亞健康的狀態。而具有民族性[7]、歷史性[8]、文化性[9]的舞龍運動是多人協作的集體項目,隊員間要齊心協力、團結合作、溝通交流,在遇到困難時給予精神上的鼓勵與支持。舞龍運動帶給學生們積極向上的精神,會滲透到他們的學習、生活中,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在參與運動訓練的過程中,通過身體神態的表達,直接了解、感悟它所包含的深厚的文化內涵,于無形中被這種優秀的傳統文化感染,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心理耐挫力。
2.3 傳承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豐富校園文化
長期以來, 我國學校體育內容大多以西方競技體育為主,民族傳統體育開展的現狀不容樂觀。舞龍運動節奏分明、動作舒展,結合音樂,襯托歡快、愉悅的氛圍,與小學生好動、活躍的身體發育特征相符。現代的舞龍運動揉合了舞蹈、戲曲等藝術形式[10],能滿足小學生追求“美”的事物的心理。學生通過文藝展演、比賽訓練等多種方式接觸舞龍運動,對舞龍技術動作的傳承與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同時,在開展過程中營造的龍文化環境氛圍,能夠讓小學生耳濡目染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激發對龍文化的學習興趣,逐步增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意識,增加他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提升小學生群體的文化自信心。
3? 舞龍運動進入小學校園的實現路徑
3.1 將舞龍納入校園體育課程,編寫適用性教材
學校開設舞龍運動課程,是學生獲得舞龍技術動作及龍文化知識理論的基礎保障,創編適用性的舞龍教材也是必不可少的。由于不同年級的小學生身體和心理發展具有明顯的個體差異性,不能千篇一律地設定教材內容。針對地域特色濃厚且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開展多樣的少數民族,創編的教材又有所區別。根據地區、年齡等實際情況設置課程,創編教材,形成完善的體系,使教學系統化,以此為舞龍運動的開展、傳承提供良好環境。
3.2 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專業培訓,提升師資水平
通過建立舞龍專家講師團或讓小學與當地具有舞龍特色的高等院校聯合,分階段、分批次、有目標地進行定期培訓, 對不同教齡的老、中和青教師,分設舞龍基礎知識理論培訓、舞龍技能培訓、舞龍教學方法培訓、舞龍裁判培訓等模塊,教師們可以根據自身需要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去參加培訓,幫助教師形成專業化、規范化的指導體系。將運動生理學等其他學科知識融入到培訓中,提升學校舞龍專業師資隊伍的整體職業素質,為舞龍運動進入小學校園提供保障。
3.3 拓寬宣傳推廣途徑,鼓勵學生積極參與
多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加速了信息的傳遞,也讓信息內容在藝術加工后變得多彩、有趣,吸引人眼球,選擇舞龍中游、穿造型為校園墻繪主體內容,配以小學生喜聞樂見的艷麗、浮夸的顏色去設計,可增添校園色彩,豐富校園文化。學校還可組織文化周、文化月的活動,選用常識性的傳統文化知識并以競答或是辯論賽的方式,讓學生在參與過程中去思考、交流,充分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存在的價值與意義,積極認知、認同優秀傳統文化,這不僅是對中華優秀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和宣傳,也培養了學生自強不息、積極進取的新時代精神。
3.4 舉辦以龍文化為主題的運動競賽
通過組織以龍文化為主題的運動競賽來促進舞龍在校園的開展, 是一項非常有效的方式。比如,積極擴展校園體育文化,推進傳統體育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出發點的上海市學生龍文化全能賽之龍獅比賽,構建了合理的競賽體系及獎勵措施,從2012年至今舉辦6屆以來,參與隊伍逐年增加,經媒體報道,賽事知名度提高并在社會上產生良好的反映。賽事的舉辦,為激發、鼓勵傳統體育進校園架起一座橋梁。學生以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參與的方式走進舞龍運動,更容易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理解團隊協作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
4? 結語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舞龍運動作為一項民族性的傳統體育運動項目,是我國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提升中華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源泉力量。生活在新時代,不應只關注其娛樂、健身、欣賞等顯性功能,更應該發現其禮儀教化、文化認同等隱性功能。舞龍運動蘊藏的正義、勇敢、百折不屈精神文化內涵,規范道德行為,指引人生方向。對于本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學校是重要途徑。利用好校園文化空間,讓中國傳統體育文化蘊含的精神品質、道德素養得到繼承與發揚。同時,通過學校體育課程,讓動作技術在合理化、科學化的訓練中得到傳承與發展。民族傳統體育內在文化培養與外在技術傳授“齊駕并驅”,才能使其保持長久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7(6):18-23.
[2] 戴國斌.民族傳統體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38-48.
[3] 杜偉超,尹志華,汪曉贊,等.中日體育課程比較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4(12):138-141.
[4] 俞福麗.中美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比較研究及啟示[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9,39(1):117-121.
[5] 李彬,周萍,孫亦峰.舞龍運動對中學生身心健康影響的實驗研究[J].運動,2012(17):70-72.
[6] 范錦勤.舞龍對男大學生免疫球蛋白和白細胞的影響[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0,30(6):83-86.
[7] 張丹,薛浩.舞龍舞獅的文化特征及其發展走向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0(6):9-11.
[8] 李永明.舞龍運動的文化特征及發展策略[J].少林與太極(中州體育),2011(5):9-12.
[9] 吳嘉玲,平越.三林舞龍的特征與價值[J].體育文化導刊,2010(5):28-30.
[10]邰祜山,樊啟學.龍獅文化在高校文化建設中的作用[J].傳媒論壇,2018,1(1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