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農麗花 唐慧娟 王心迪 覃婷
【摘要】本文是對近幾十年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縣的苗族拉鼓節發展歷程和活動停辦原因進行簡要介紹,并對其未來的發展方向作出展望。
【關鍵詞】拉鼓文化節,民俗,歷史,傳承
一個民族的延續和發展往往都有屬于自己的特色文化,生長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融水縣堯告村的村民把沉寂已久的“三百堯告苗族拉鼓節”祭鼓儀式又重新挖掘出來,二零一九年十月份,這個沉睡了23年之久的節日又開始緩緩的睜開了雙眼,而堯告村的村民們也和這個偏遠的苗族村莊一起進行著苗族拉鼓節文化的復蘇。
一、堯告村拉鼓節發展歷程
堯告村是柳州市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局的定點扶貧村寨,苗族人口占比眾多。李義成書記和他的同事從二零一七年的八月份由柳州市文新廣局調任到融水縣堯告村,作為增派人員協助村寨的第一書記開展駐村扶貧工作。他們通過引進并示范種養殖靈芝、茯苓、香薯、禾花鯉等農副產品、開展各式各樣的節日慶祝活動和社會慈善捐贈活動等等方式,把堯告村這個偏遠的村落逐漸帶上來正軌。
一開始因為節慶舉辦對于村寨人力、財力的耗費巨大,并且年輕人更想要到外面更加廣闊的天地闖蕩一番,而不是呆在一個小村落里,導致拉鼓文化傳承后繼乏力,拉鼓節也就沒能接著辦起來。這也是第一書記心頭的一根刺,想著一定要拔掉它。
如何對瀕臨消失的拉鼓文化重新保護并傳承下去?有著豐富傳統文化經驗的李義成往返于柳州市區和堯告村,通過整理拉鼓節文化資料、尋訪拉鼓傳承人、咨詢傳統文化相關工作人員的方式以了解拉鼓文化,希望以此增強堯告村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以專題紀錄片和開通微信公眾號的方法,向社會宣傳堯告村拉鼓節文化。
在堯告村拉鼓節中如何解決資金緊張和重振拉鼓文化?“如何既能快速籌集足夠的錢,也對堯告拉鼓節能夠有力宣傳的問題被外界了解,一方面,相關人員前往堯告村進行考察并為保護傳承拉鼓文化獻言獻策,企業、單位、個人紛紛通過微信等渠道捐款,另一方面,堯告村利用互聯網發起非遺項目眾籌,以文化眾籌的方式解決了堯告村資金緊張的問題,宣傳和重振拉鼓節文化,并將拉鼓文化申請非遺項目,保護和傳承了拉鼓節文化,使拉鼓節文化在13年后重新被大家知曉。
二、活動停辦的原因
拉鼓節的舉辦本來是為了祭祀和祈福,但是,改革開放后,許多外來的文化沖擊著我國的傳統文化,很多的年輕村民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開始覺得這個文化封建落后并且迷信,不適合這個年代的發展,同時,村里的一些老人覺得,舉辦拉谷是一個莊嚴盛大的活動,如果拉谷舉辦的不好的話,會影響村莊的發展。
舉辦拉鼓節的程序很復雜,涉及的群眾特別的多,活動一般分為三個階段,一個階段持續一年,每一年都有不同的活動,很耗時耗力,拉鼓活動開始時全鄉的人都會聚集到大寨來參加拉鼓,此時熱情好客的堯告村村民就邀請來參加活動的吃飯請他們到自己家中住,由于物資匱乏,活動的財力、人力、物力支出較大,導致村民們的負擔加重,無法再繼續舉辦。
傳統文化開始沒落之后,拉鼓節的傳承面臨著傳承人斷代的困境,由于苗族沒有文字,所以老一輩的拉鼓傳承人對拉鼓的各種事宜只能進行口訴,在口訴的過程中很多東西都很容易失傳,而且在那個貧困的年代人們吃不飽穿暖,很多人都覺得學這個東西不能讓自己吃飽飯,村民便紛紛離開村子尋找別的生計。
三、苗族拉鼓節發展出現的問題
對于堯告拉鼓的發展來說,交通是發展的最大問題。我們從廣西柳州開始出發,到融水苗族自治縣縣城后再次出發,經過長途的旅程、跨越崇山與彎回路段,驅車將近8個小時才能到達位于桂黔邊界的桿洞鄉堯告村。特別是進入堯告村的路是彎曲且崎嶇的山路,開車都要一個半小時的山路。對于這個閉塞的山村來說:要走出深山,每一步都不容易。
一個地方的發展離不開便利的交通,不論堯告村要如何保護發展其村莊文化特色,經濟,都要依托一個好的交通環境。就堯告現在的交通條件而言就可以令很多對拉鼓文化向往的人會因為堯告的山路交通問題望而卻步。
第二是苗族堯告村的教育問題,偏遠閉塞的山區對這方面的重視程度還不夠高,要改善拉鼓節的發展現狀,更要把精力多放在民眾教育上。
四、拉鼓文化的發展方向和措施
針對拉鼓文化發展的一系列問題,想要改變其現狀,我們應針對其存在的問題做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首先,要為拉鼓文化保護工作的開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做法就是政府與當地采用積極、恰當的措施來加強拉鼓文化的傳承人隊伍建設,和解決他們最大困難的交通問題,讓保護工作不止于交通,并為他們的工作提供穩當的物資保障。同時也要對傳承人開展相關的政策、法律法規的培訓,讓他們能夠充分了解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政策與法規,從而讓其能夠更好的為民俗體育文化做好保護和傳承工作。
其次組織機構的建設,對于一個文化的傳承越發展來說,擁有一個機構對其負責是極為重要的。加強機構建設要在地方機構的改革中,爭取機構人員編制,專門建立一個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隊伍,讓其為保護和發展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
再次要進行專門的指導和培訓,針對傳承人與對當地居民分別進行不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讓他們銘記拉鼓文化發展與傳承至今的意義,讓保護傳承人與民眾共同參與保護拉鼓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這項活動中來。
最后我們要加強對拉鼓文化和拉鼓節日的宣傳,讓拉鼓文化走進大眾的視野,讓更多的人熟知這項傳統文化,從而提高對拉鼓文化的認識和保護。除此之外,政府也應該加大對拉鼓文化的保護力度,建立相關的傳承保障機制。畢竟保護這項傳統文化只有苗家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保護拉鼓文化我們應該結合當前新時代的要求,賦予它現代化的意義,推動拉鼓文化的創新與發展,對傳統的拉鼓文化做出更加具有現代化意義的闡述,從而為拉鼓文化的發展開辟出更大的發展空間。
基金項目:
本文系2019年度廣西壯族自治區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拉鼓習俗的保護與傳承(項目編號:201913639010)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