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瑛 黃冶銀
摘 要: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在新課程改革中提出的一門必修課程。基于知識觀、教育觀、課程觀、教學觀等理論基礎,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存在著學校、教師、學生、安全、資源方面的問題。結合這些方面的問題,本文提出提高學校的重視、提高教師的專業教學素養、認清課程性質、培養學生的興趣、加強學生的安全意識等對策。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對策
一、 引言
2001年6月教育部印發的《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從小學至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并將其作為必修課程”。新課程改革提倡對舊、傳統教育方式的改進,因此,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素質教育視角下的課程改革的閃光點,它在培育學生的能力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用處。
二、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論基礎
基于新課程在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下,提倡培養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能力。所以,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必修課程,它能有效地克服課堂與實際生活分離的現象,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一)知識觀的轉變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提出是從主觀和客觀處于分離的知識觀逐漸轉化為主觀與客觀相統一、結合在一起的知識觀。前一種知識觀是說的是受教育者對知識的學習是機械背誦和被動接受的狀態,而后一種知識觀則說的是受教育者對知識的主動的意義建構過程。
(二)教育觀的轉變
在新課改的提出后,隨之出現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使我國的教育已從外爍論的教育觀轉變為內發論的教育觀,即教育不僅是要從外部的環境和條件來解放學習者,而是要能解放學習者內部的力量。教育要實現發展創造性、喚醒主體性的嶄新目標,就必須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其中包括體驗、探究、反思等。
(三)課程觀的轉變
在課程方面,自從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提出后,我國的課程觀已從過去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習活動逐步轉向了以學生的發展為核心的課程觀念。新課程倡導把學生各方面的經驗作為基礎,通過探究、觀察等方式來組成的實踐活動。
(四)教學觀的轉變
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堂中,教學觀已從單向的傳授方式轉變為師生互動共建的教學觀。在新課程改革之后,我國的教育已經認識到了教學活動的重要性,因而在素質教育的倡導下建立了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教育中的主導地位。
三、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學現狀
(一)學校的重視度不夠
在如今的小學中,大部分學校都有安排綜合實踐這門課程,但也有少部分沒有安排這門課程的,特別是農村小學對這門課程的開設幾乎沒有。現今在網上可以搜到許多關于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視頻主要的來源是江蘇等地,在我們四川還不能搜索到。由此可以得出我國小學學校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這門課程的普遍重視還是不足的。因此,在新課改的視角下,應增強學校對綜合實踐等課程的重視度,注重對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缺乏專業的教學人員
在小學中,存在著一個普遍的現象,沒有專門上綜合實踐課程的老師。擔任這個學科的老師都是其他擔任其他學科的老師兼任的。并且很多時候由于教師的專業知識不足,還有就是教師受學校的甄別和選拔的影響,因此,大多數副科課程也被主科課程給替代了。學生沒有上過綜合實踐活動這門課程,每天都在為升學而努力學習。
(三)對課程性質認識不清
這主要體現在對課外活動與綜合實踐活動的區別模糊。課外活動與綜合實踐活動都是在課外開展的,且都具有自主性、靈活性、實踐性的特點,雖然這兩者之間具有一定的相同點,但是它們兩者在本質上還是有區別的。課外活動更注重實踐,主體不是學生,通常是校方、教師組織或校外機構組織的主題活動;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則是由學生自主制定主題、進行組織,全程以學生為主體,是讓學生充分調動自己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
(四)教育資源不充足
在現今有真正實施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有80%的開設都是因為學校有自己的本地特色(如:文化、風景、歷史等),例如:在隆昌市的中心街小學開設了“走進石牌坊之鄉——隆昌”的主題,讓學生以記者的形式開展活動。這個主題很好的凸顯了該地有相對充沛的資源及文學特色。在許多沒有開設這門課程的原因主要有:①沒有相對突出的文化特色②學校的資源不充足③沒有充分利用好周邊的資源(例如:家長、社區等)。這些方面都是影響資源不足的緣由,調動家長和社區等的力量這點也不是所有地區都行,在農村家長關于科技等方面的知識都不怎么了解,因此只能通過老師來完成,但是老師一人不能很好完成相應的教學要求,所以綜合實踐課存在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
(五)學生缺乏興趣
在小學如今的現狀中,大部分孩子都想進入重點中學,然而綜合實踐這門課程與升學沒有關系,必然這門活動課程會被當作一門可有可無的課程,學生也喪失了興趣。
(六)對學生的安全性不能掌控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更多的應是在教室外、校外,很多學校都把安全問題放在第一位,基本隔絕了學校與社會生活的實際聯系,從而造成了缺乏探究資源,使綜合實踐課的目標很難實現。因此,綜合實踐活動這門課程即使有實施,也都是在教室里開展的,這樣學生不能直觀的與實際生活相接觸,從而在其中有所得悟、有所得、有所感等。
四、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展的對策
(一)增強學校對活動課程的重視度
“針對小學綜合實踐課程,教育過程即教育活動的過程。”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我國的教育關注點在教學中的活動而不在僅僅是結果。因此增強學校對活動課程實施的意識,注重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目標的完成是首要條件。
(二)提高專業教師的教學素養
作為教師,新課改指出教師在教育中有著引導者等多種身份。在小學中,沒有專業的教師,也就是沒有專業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沒有指標、沒有目的,那么綜合實踐活動課就如同游玩的課一樣。所以學校及教育部要加大對綜合實踐課老師的培訓力度,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素養。
(三)認清課程性質
在小學中,教師因沒有專業的知識,而不能精確辨別課外活動和綜合實踐活動。因而,學校領導要開展一些關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專業培訓,讓學校的全部教師都能準確區分課外活動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了相應的專業知識,教師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生感興趣、有積極性的主題活動。
(四)加大教育資源的投入
沒有教育資源,就如有了需求但是沒有條件一般,小學的綜合實踐活動也是不能開展下來的。因為這樣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只能在校內或教室內開展,時間久了,學生沒有了積極性,這門課程也猶如虛設一樣。所以,我們作為教師,要調動家長、社區等可利用的資源,使綜合實踐活動能有效地開展下來,使學生能真正與實際生活更貼近。
(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激發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基點,而對于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也是如此。例如在小學綜合實踐課堂中,開展《愛惜糧食》的主題活動。在日常生活中,浪費的現象就在我們身邊的實際生活中,因而可以讓學生觀察學校食堂虛耗的現象,使學生能積極地介入此中。在這個活動中,教師首先會引導學生觀看學校食堂浪費的食物,接著引導學生去調查食物的來源。具體活動如下:
1. 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組內成員分工明確,各組都有一名負責人。
2. 一個小組去菜市場調查自己想知道的糧食。
3. 一個小組去農業局調查糧食的資料。
4. 一個小組去田地里體驗種糧食的感受。
5. 各組完成之后,分別采訪學校食堂浪費糧食人的感受和為什么不浪費糧食。
6. 所有的過程中,教師都在一旁記錄。
(六)加強學生的安全意識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大多是在校外開展的探究活動,而學生在校外存在許多安全性問題。作為一名教師,在校內的課堂上我們要不斷加強學生的安全意識,所以教師在班會、晨會等課堂上要多開設一些關于安全的主題班會和講解一些注意事項,在無形中給學生許多安全知識,逐漸加強學生的安全意識。
五、 結語
由于長時間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我國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存在一些問題。經過新課程的改革,提出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必修課程,是培養小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基礎,由此點明了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地位。因此,我們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要努力改變“滿堂灌”的教育形式,真正做到素質教育提倡的“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只有這樣,才能從本質上解決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展所面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蘇秀麗.新時代背景下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J].西部素質教育,2018(8):198-199.
[2]顧建言.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8.
[3]鐘華.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堂教學現狀與策略[J].新教師,2018(5):68-69.
[4]劉丹.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學周刊,2018(14):37-38.
作者簡介:
李東瑛,黃冶銀,四川省內江市,川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