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是一門具有高度抽象性、嚴密邏輯性和廣泛應用性的學科。小學生受知識和思維水平的限制,對抽象的數學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總會感到有一定的難度。而學習興趣是學生有選擇的,積極愉快學習的一種心理傾向,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
關鍵詞:興趣;培養;小學數學
一、 興趣是學習的最佳動力
古今中外,許多著名的教育家都強調興趣在教育實踐中的作用。偉大的教育家夸美紐斯認為,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依賴于興趣”。我國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教學方法必須依據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樂趣”。
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要真正落實“減負”,要在有限的時間里讓全體學生都掌握有關的知識點、能力點,優化課堂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極為重要的途徑,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則是實現上述途徑之關鍵。學生沒有學習興趣,根本談不上主體作用的發揮,實施素質教育和“減負”也就成了一句空話。
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在求知需要的基礎上,經過學習活動體驗到成功的歡樂而逐漸形成的。它是一種后天形成的內驅力,是人的智慧潛能的發掘者。學生在認知興趣的驅使下,便會產生自覺尋求知識的行動。因此,凡是有興趣的東西,都能引發學生的思考。
二、 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幾個有效途徑
(一)創設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機會與體驗
蘇姆林斯基認為,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使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學習上的差生之所以差,主要源于學習上的過多失敗,嚴重挫傷了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以致缺乏成就動機(即缺乏上進心)。他們在學習中的困難,往往不為教師所了解,自己得不到教師的肯定和贊揚。他們在學習中經歷著惡性循環。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從改變差生失敗的消極體驗入手,創設使差生獲得成功的機會與體驗,激發他們的成就動機,變惡性循環為良性循環。難度適中的教學,是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它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學習本身所帶來的成功喜悅。
(二)創設使學生獲得參與學習活動的歡樂
教師深鉆教材,在教學過程中做好“三性”,即教學藝術的創造性,教學過程的情感性和教學活動的興趣性,實現學中有樂、學中求樂、樂而好學。數學課教學如果只是一味地讓學生進行計算、解答之類的訓練,學生就會感到枯燥乏味,結果事倍功半。如能在教學中設計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游戲活動,既可增添教學樂趣,又可鞏固教學內容,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完《數的整除》,教學生做“編密碼,譯密碼”的游戲,教了《倒數》讓學生做“找朋友”的游戲,學了《10以內數的認識》帶學生玩撲克游戲“爭上游”等等。通過愉快的游戲活動,學生獲得參與學習活動的歡樂,可以輕松愉快地掌握新學知識,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三)提倡新穎多變的學習方法
新穎多變的學習方法,能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新鮮感,使之產生“有趣”,再不斷升華,向“樂趣”“志趣”階段發展。如小學數學第九冊里的《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教學中,抓住平行四邊形面積和長方形面積之間的內在聯系,利用多媒體演示,教師示范操作,學生分組實踐等多種方式,采用“割補法”由長方形面積計算推導出來。學生經過觀察、分析、比較、綜合、概括、抽象等過程并通過實踐操作、計算等,從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完成了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學生不僅覺得“有趣”,而且也激發了求知的理智感,能體驗到一種自己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喚起對知識的樂趣。這讓學生不再是對事物外部新穎刺激感興趣,而是對事物內部本質的探究有了興趣,它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敏銳觀察力,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也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掌握了創造性的思維方法。
(四)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根據教學內容,通過典型生動的事例,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生最愛聽故事,而且聽得很專心。如果將一些枯燥乏味的數學問題編在有趣的故事中講給學生聽,學生既容易接受,又增強了記憶既能輕學生負擔,又能提高教學效益。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我編成“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學生聽得饒有興趣,遇到問題積極思考,踴躍回答,個個興趣盎然,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掌握了知識。
(五)通過質疑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
探索起源于“疑”,有疑就有探索,所以質疑是創新的起點,也是探索的開始,學習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矛盾的過程。疑就是問題,有了需要解決的問題,才需要思考,學習才主動。
教學時,平鋪直敘地講解一般是不會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如果能夠根據教學內容設置懸念,引起學生認知上的矛盾與沖突,便能激發學生要求釋疑的心理需求。如在教學《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時,我先在黑板上出了幾道除不盡的除法算式:7÷15、7÷9、13÷14問學生:“誰能很快說出這幾道算式的商?”學生答不上來,但從眼神中可以看出都在急切地想辦法。我說:“我能一口說出任何一道整數除法的商。”學生聽了很詫異,也很疑惑。我說:“不信?可以試試看。”這時我連續說出7÷15、7÷9、13÷14的商,并讓學生再出題我算商,學生爭著出題,我一一對答。然后讓學生找一找這些算式中數字與分數的關系,并找出規律,學生很快找到了規律,也獲得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總之,激發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結合教學內容,發揮教師特長,科學合理地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真正達到提高教學效益的目的。
作者簡介:
羅英,四川省宜賓市,四川省屏山縣錦屏鎮芋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