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新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職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通過分析中職學生心理素質現狀以及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對策,為社會培養合格的技術工人。
【關鍵詞】中職學生;心理素質;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R395.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3-0-01
中職學生是未來的技能型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其適應社會、服務社會最重要的資本。因此,我們要根據他們的特點,探索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效培養中職學生的心理素質,為社會培養合格的技術工人。
1 中職學生心理素質的現狀分析
1.1心理動力素質現狀
相對于其他同齡學生,他們面臨更多的挫折和困難,包括學習、人際關系、興趣和愿望、擇業和就業以及自我評價等方面。面對挫折,他們的反應方式主要有兩類:消極反應與積極反應,以消極反應方式為主,表現為稍不如意就情緒低落、麻木、冷漠、郁郁寡歡,以致悲觀、絕望而輕生;或任意發泄,過激抗爭,憤世嫉俗,以致喪失理智而犯法。總之,以自暴自棄為主,缺乏榮譽感,抱負水平低。
1.2性格特征素質現狀
中職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正是培養責任心和堅強意志的階段,但由于社會和個人的原因,他們往往表現為自信心不足,沒有遠大理想,缺乏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積極情緒調節能力、耐挫折能力和獨立性普遍不強,表現為性格怪癖、難以合群、自傲自卑、情緒反復、膽小怕事等。
1.3自我意識現狀
中職學生的年齡特征決定了他們認識問題的能力和水平有限,再加上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普遍表現為自我意識強烈而自控能力差,自我認知能力不足,自我接納水平低。
2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必要性
2.1概念
心理健康是指一個人智能良好、性格健全,對各種精神刺激和社會壓力有良好的承受能力和自我調控能力;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心理活動與外界環境保持一致,行為正常,情緒穩定,能較好地處理各種問題。
心理健康教育包括積極心理的教育和消極心理的預防。教育部在1999年8月頒布的 《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 中明確表述: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2.2必要性
2.2.1現代健康觀和教育觀的影響和要求。1978年國際初級衛生保健大會發表的《阿拉木圖宣言》重申了現代健康的定義:“健康不僅是疾病和體弱的匿跡,而且是身心健康、社會幸福的完美狀態。”
2.2.2實施素質教育的客觀需要。心理素質是學生素質結構的核心與基礎,學生的一切發展都是在此基礎上展開的。心理素質的發展“既是素質教育的出發點,又是全面素質教育的歸宿”。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意志、艱苦奮斗的精神,增強青少年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2.2.3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客觀需要。青少年時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階段,個體從兒童進入青少年,其身心發展起了重大變化。(1)性的成熟,使青少年性意識與性沖動出現,即性的需要;(2)由于身體的全面發展與性的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產生了成人感,出現了強烈的獨立性需要。這些變化導致青少年在各方面表現出既不同于兒童,又有異于成人的特點,使他們易進入心理不平衡狀態而又不能通過自我調節或尋求成人疏導得以擺脫;同時,青少年接近于成人的活動能量,對以上的矛盾系統又起著激發作用,容易使矛盾爆發[1]。
2.2.4社會和時代發展的客觀需要。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通過學校、家庭、社會最終都壓在學生身上,學生承擔著前所未有的壓力。(1)家庭方面:離婚率不斷增高,家庭溫馨氣氛減少,對獨生子女不恰當的管教方式,都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產生消極影響;(2)學校方面:升學壓力、頻繁的測驗考試、學生分數排位等,導致競爭激烈、壓力劇增,使青少年陷于緊張、焦慮、擔憂、挫折等不平衡狀態;(3)社會環境:隨著信息渠道的暢通,一些不健康的東西出現,政府部門的一些不正之風,觀念的多元化,都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產生不利影響[2]。
3 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對策
3.1優化教學活動,在專業教學中滲透心理素質教育[3]
教學活動對學生的心理品質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中職學生大多是被中考淘汰的后進生,缺乏學習興趣和動機。在進行課程教學時,要有意識地將學習生活目標的確立、意志品質的培養、完整人格的形成、思維能力的鍛煉、環境的適應能力等與課程學習緊密聯系、相互滲透,在課程教學中使學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熏陶。中職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要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其求知欲和進取心,以便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首先,教師要對枯燥的知識進行加工和組織,用生動事例進行深入分析,讓學生感受到學習過程是與生活緊密聯系的。在教學中借助計算機等多媒體工具,通過現代教育技術與直觀教具的結合,呈現生動、形象的教育情景,刺激學生的感官,增強教學內容的感染力,從而提高心理素質教育的實效性。其次,教師要用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質形象去影響學生:教學中教師所表現出的積極情感、堅強意志、良好個性、高尚品德等對學生心靈的影響是其他任何教育手段所無法替代的。為此,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修養,注重自身的心理調適。
3.2心理健康教育應滲透于校園文化建設和日常管理之中
要充分發揮學校廣播、網絡、墻報專欄等媒體的宣傳作用,宣傳心理健康和衛生健康知識,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意識,不定期地開展各種咨詢活動,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豐富學生的知識,幫助學生消除心理和生理障礙,營造良好氛圍,使學生在有意無意中受到健康的心理和生理教育的熏陶。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班集體對學生的心理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作為班級的管理者和學生心理的引導者—班主任,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承擔著十分艱巨的任務。這就要求班主任深入學生,教師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心理需求和心理問題,應用心理輔導的理論和技巧去點撥學生,及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擺脫困境、完善自我。中專生處于身心發展的轉折期,涉世不深,缺乏處理人際關系的技巧,但他們非常看重同齡人對自己的態度和自己在小團體中的地位,把同齡人對自己的評價當成衡量自身價值的標準。因此,應營造良好的班集體氛圍,以促進學生心理和生理的健康成長。要舉辦豐富多彩的主題班會,把思想教育、法制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提高學生明辨是非和抵制錯誤思想的能力,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3.3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這是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基本素質的教育內容。心理健康教育必須符合學生的實際,在課堂教學中應把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上,而不是僅停留在對心理健康學的理論講解和對學生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的解決上,要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調適方法,幫助學生提高適應環境和社會生活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具體包括:(1)智能訓練,即幫助學生對智力的本質建立科學認識,并且對智力的不同成分設計不同的訓練活動等;(2)學習心理指導,即幫助學生對學習活動的本質建立科學認識,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積極的學習態度、學習動機、訓練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等;(3)情感教育,即教會學生把握和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學會有效控制、調節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極情感,體察與理解別人的情緒、情感,并進行相關技巧的訓練,如敏感性訓練、自我表達訓練、放松訓練等;(4)人際關系指導,即圍繞親子、師生、同伴三大人際關系,指導學生正確認識各類關系的本質,并學會處理人際互動中各種問題的技巧與原則,包括沖突解決、合作與競爭、學會拒絕及尊重、支持社交原則。
這是面向少數具有心理、行為問題的學生而開展的心理咨詢、行為矯正訓練的教育內容,多屬矯治范疇。具體包括:(1)學習適應問題,如考試焦慮、學習困難、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恐怖癥、厭學等;(2)情緒問題,如抑郁、恐懼、焦慮、緊張、憂慮等;(3)常見行為問題,如多動、說謊、打架、膽怯等;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綜合性的、持久性的育人工程,尤其是針對中職學生這個相對特殊的青少年群體。它的成功實施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學校、家庭及社會應形成合力,應對和解決中職生的心理問題,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參考文獻
[1] 葉永濤, 何國明.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1
[2] 張素玲, 林春雷, 蔣大偉等. 新形式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問題之探討[J].衛生職業教育.2007, 25(13),149~150
[3] 李娜, 張大均.中職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探析[J].衛生職業教育, 2008, 26(20)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