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恒 趙晶
摘? 要: “課程思政”建設對高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確保育人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具有重要意義。深入探究課程思政改革建設的價值,具有深遠意義。
關鍵詞:高校,課程思政,改革建設,價值探究
一、高校“課程思政”改革建設的價值訴求
“課程思政”改革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是高校踐行社會主義辦學理念的必行舉措,以改革創新的姿態實施包括通識課、專業課在內的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以求“大思政”格局的構建,發揮各專業課的“隱形思政”教育功能,確保育人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1、高校“課程思政”是社會主義辦學理念的本質訴求
社會主義高等教育首先要堅持旗幟鮮明和立場堅定,這就從根本為高校的教育理念和學科建設指明了方向——各學科建設發展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為出發點,以“以德樹人”中心任務為立足點。從本質上說,高等教育隸屬于社會的“上層建筑”,并承擔其中極具挑戰性的環節——肩負培養社會“接班人”的使命,可以說,高等教育的建設發展直接影響國家未來走勢。“課程思政”改革建設就是在強化高校各學科的“顏色統一”問題,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現實訴求為學科建設的基點,以“教民之所需、育國之所求”的青年知識分子為教學工作的重心,以“主旨一致又各有不同”為教育發展的主旨,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高校的辦學氣質、育人導向。
2、高校“課程思政”改革建設是新時代建構“大思政”格局的時代要求
時代需要是意識形態發展的主推動力,時至新中國成立七十載、改革開放四十余年的新時代,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都悄然變化,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面臨更為復雜的局面——大數據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多元文化的沖擊以及各種思潮的滲透,僅僅依靠思想政治理論課來實現“立德樹人”中心任務是無疑“孤掌難鳴”,在“多元”中求“統一”,在“多樣”中求“主導”是時代賦予教育工作者的戰略問題。面對思政教育主體、對象、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等諸元素出現的時代新征,以科學合理的方式建構“大思政”格局,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發展的時代課題。
3、高校“課程思政”改革發展是實現“隱性”思政的功能的必然要求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中,作為主陣地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具有“顯性”功能,已經得到教育界廣泛重視,如何發揮其他教育元素的“隱性”作用,成為實現“立德樹人”中心任務的突破口和著力點,“課程思政”就是此類教育元素,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方式與其他專業課程教學有機結合,既有效促使專業知識更親切和生動,又能借助學生重視專業課程學習的優勢實現“潤物細無聲”的思想引領良好效果,還能在“教學相長”過程中促使各專業教師的價值認知更為準確時效,其功效甚至超越思政“第一課堂”的影響力和輻射面。只有高度重視高校“課程思政”改革發展,發揮每門課程所具有的獨特的“隱形”思政教育資源,注重“顯性”與“隱性”的協同,才能實現思政隊伍的擴充、途徑的拓寬、載體的豐富,追求各學科在思政改革方面的共建共享共生,實現“共效應”局面。
二、“課程思政”改革建設的價值要素
“課程思政”改革涉及多個方面,是諸多因素的綜合建設效果,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把握。
1、分析思政課與其他課程的主次邏輯
從“思政改革”的角度分析,可以把課程分為思政課和其他課程兩大來,其中思政課是高校對大學生思想引領的主要陣地,其他課程有其教育目標,既不能“去思政化”,更不能喧賓奪主得“全思政化”,這一關系的把握事關思政改革效果,因而必須加以重視和分析。
2. 把握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關系
意識形態教育歷來就有“漫灌”和“滴灌”之分,對于課程的思政改革同樣要考慮每門課的特殊性與總要求的普遍性的辯證關系。每門課程的建設均有其“個性”的內容和方法,有其獨到的課程本質特征,而從“全課程育人”的視域審視,首先要尊重課程專業性,進而貫徹思政要求的“普遍性”追求,這也是探究其價值“共性”的核心要義。
3. 處理改革與傳承的矛盾
課程思政的改革建設必然存在“改革”與“傳承”的矛盾,改革是發展的核心動力,教育要發展,改革是必經之路。要夯實新時代育人效果,“全課程育人”的革故鼎新是必要手段,因而需要“改”,但是課程必須要堅持對本課的核心知識的傳承,對具有優良教育基因的優勢內容必須保留發揚,因而化解這一矛盾的方式就非常明確——揚棄,對優秀知識要取其精華,同時以“開放性”的態度大刀闊斧“思政改革”。
三、“課程思政”改革發展的價值實現
“課程思政”的價值實現的需要針對其各個要素對癥下藥。
1、理念變革是價值實現的根基
中國高等教育首先要有堅定的信仰,其主要表現就是教育理念方面的“顏色”問題上,高校教育的發展方向要同緊密結合,要與國家、社會的未來方向保持一致,高校要做到“顏色一致”并“旗幟鮮明”。首先要求管理者應以戰略高度重視各專業課程建設的“思政改革”,在制度上、考核要求等方面進行實質性要求,教育者也應在育人理念方面做出重要調整,及時融入思政改革大局,摒棄孤立思維,要以發展開放的視野看待改革實踐。各專業應充分挖掘本專業、本課程的思政教育點,突破原有的“觀望者”心態,變更為“參與者”、“主導者”姿態。
2、“大思政格局”建設是價值實現的根本動力
高校“大思政格局”是新時代高校踐行“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具體表現,以“一盤棋”的思維敦促各學科加快“課程思政”改革步伐,提升“全方位育人”效果,以“時代責任”的要求細化各學科“課程思政”建設內容,優化“全過程育人”實效,以“大思政”的謀劃提高各學科“課程思政”發展進程,實現“全員育人”局面。要求各學科基于目標準確、功能明確基礎之上,挖掘每門課程的思政資源點,并統一協調全學科,發揮所有教育主體的協同作用,在理論、實踐各環節形成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協同共效
3、拓寬“網絡戰略思維”是價值實現的必要手段
網絡思政已經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先鋒隊”、“排頭兵”,同時各專業建設中以網絡為載體開展的線上教育也已蔚然成風,但是利用網絡教育開展“課程思政”卻鳳毛麟角,因而提出專業教育要及時拓寬視野,樹立“網路戰略思維”,在網絡的空間“大有可為”。特別是當前全球化趨勢日益增強、文化思潮的涌入,致使青年學子的思想日益多元。因此要不斷挖掘各門課程的網絡育人資源,以專業的視角面對社會變化所帶來的矛盾和沖突,維護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和公民道德觀,實現立德樹人,這是每門課程教育的使命擔當,也是課程思政的價值初衷。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 . 人民日報, 2016 - 12 - 09( 1) .
[2]? 邱偉光: 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生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7.07。
[3]? 張耀燦,鄭永延.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52-163。
作者簡介:史恒(1986.05-) 男,漢族,山東泰安人,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法學,郵編401331。
趙晶,碩士,國家稅務總局西安市未央區稅務局,研究方向:法學。
基金項目:本論文系教改項目《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建設路徑研究與實踐》及輔導員精品項目《“掌上輔導員”--基于移動互聯網時代下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