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曼
【摘 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當今社會的女性角色已經發生深刻變化。女性依附男性的時代已經不復存在,甚至在很多社會行業,可與男性平分秋色。女性的獨立自主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都市情感劇中的女性形象已經發生了嬗變。
【關鍵詞】都市情感劇;女性形象;嬗變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4-0086-01
隨著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職業分工日益細化,都市生活的快節奏亦在無形中增大都市男女的生活壓力。這樣的時代背景為都市情感劇的創作提供了豐富元素,反映女性命運的作品也為都市情感劇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本文以《我的前半生》《我們都要好好的》《歡樂頌》三部觀眾喜愛的都市情感劇中的女性角色為研究對象,梳理女性在個人成長、家庭角色、社會角色等方面呈現的新形象,以及其產生變化的社會動因。
一、精神暴力下的自我救贖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女性身份總是隨著家庭、婚姻關系的建立而轉變,她們很少被定義為擁有獨立的人格,而是男性的附屬品。在電視劇《我們都要好好的》中,主人公尋找身份的迷失,也是從喪失了獨立人格開始的。為了家庭,她放棄鐘愛的事業,被迫選擇當一位全職家庭主婦。其丈夫向前一心忙于工作,忽略家庭,認為最好的婚姻狀態就是“男耕女織” ,對妻子的心理問題困惑不解。女主角長期困于“喪偶式的婚姻”中患了抑郁癥。在痛苦糾結后,她毅然選擇重返職場,在歷經挑戰中成長,實現華麗轉身。女主角在職場中的尋找是絢爛且綻放的,她對自己的婚姻及生活的重新選擇也觸動了女性觀眾的神經,以及女性看待生活的方式,為部分女性觀眾麻木的愛情及婚姻注入了一劑良藥。
電視劇《我的前半生》改編自亦舒的同名小說,女主角羅子君生動詮釋了“我最崇拜的人,是我自己。只有我自己才會幫自己度過一山又一山?!绷_子君本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在經歷丈夫的婚姻背叛后,被現實敲醒的她發現自己被安逸的生活麻痹太久,完全喪失了生存技能和獨立人格?;橐鍪『?,羅子君開始學習獨立,從最基層的銷售人員做起,面對同事的猜忌、排擠等,她從手足無措到雷厲風行,不斷挖掘自己的潛質,努力成為獨立上進的女性。從最開始的歇斯底里到坦然面對,子君找回的不僅是體面的生活,更是喪失已久的魅力。
快樂的靈魂為人人追尋,渴望獨立是新時代的女性特征。在經歷了刻薄的語言、遭遇伴侶的背叛、因恐懼而不得不放低姿態后的精神暴力后,新女性已經覺醒,“娜拉”出走之后找回的經濟和精神的雙重價值,已經獲得自我救贖。
二、精英事業性女性得到鼓勵
當今時代,對女性的要求不僅僅是柔情似水,更要柔中有剛。都市情感劇《歡樂頌》中的安迪,身處上層社會,是現代精英女性的代表,被稱為職場“白骨精”。安迪是華爾街高管出身,身著精致的職業裝,彰顯雷厲風行的個性,超強的自律和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處理緊急事情時候的專注、理性和冷靜,都彰顯了“鐵娘子”風范。安迪的居住環境精簡不失高雅,家居的設計與其性格相輔相成。在《我的前半生》中,女二號唐晶是獨立自強女性的代表。全身心投入事業中,愛情需為其職場讓路。面對賀涵為其精心準備的新房,唐晶表達了對裝修風格的欣喜,卻拒絕了賀涵提出的同居意愿,選擇了給彼此保留獨立空間的相處方式?!敖渲负每矗铱梢宰约喝ベI,我也會好好愛護我自己?!碧凭Υ楦械膽B度代表了新時代下女性對身份認同和自我確定的需要。女性需要依附男性得以生存的舊時代、舊觀念已經不再,當今的職場女性已經得到了正面的鼓勵和認可,并且有足夠的能力讓自己過上精致的生活。
誠如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指出,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任何生理的、心理的、經濟的命運都界定不了女人在社會內部具有的形象,是整個文明設計出這種介于男性和被去勢者之間的、被稱為女性的終結產物。[1]女性在成長過程中必然會受到家庭出身以及受教育程度的影響,但關于自我價值的探尋是永恒的主題。誠如《歡樂頌》里的安迪和《我的前半生》里的唐晶,當今的精英事業型女性已經得到了正面鼓勵和崇尚。
三、女性形象嬗變背后的社會語境
1995年,我國提出男女平等的基本國策。其意義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女性社會地位的提升,以及就業機會和受教育程度的普及。時經多年,傳統的兩性觀念早已經被顛覆,建立在依附之上的兩性關系的時代逐漸遠去。崇尚自由、獨立自信的新時代女性已經覺醒。同時,城市化進程為社會提供了文化、生產、消費等多重刺激,給個性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在城市化進程的推動下,女性擁有更多工作機會,獲得了經濟獨立,進而也是實現了自我獨立和尊嚴。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女性都會面臨個人成長、家庭生活等困難和挑戰,這是女性題材的電視作品擁有觀眾的根本動因。女性撕掉傳統的思想標簽,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個性發展的需要。無論在什么年代,女性題材的影視作品應該發揮其社會價值,為受眾提供對自我探尋的啟發或者思考。
參考文獻:
[1][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