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摘 要】香港本土作家西西注重“文本實驗”,她將獨特的敘事語言、敘事視角以及對香港這座城市的熱愛,編織成一個個城市寓言,建構了一座座想象中的城市。誠然,成文于20世紀70年代的《我城》是西西在用一種充滿童真童趣的語言,為我們展現年青一代人心目中的城。但在其《飛氈》《浮城志異》《肥土鎮灰闌記》《肥土鎮的故事》等作品中,不論是“浮城”還是“肥土鎮”,都不能不將它們視為香港這座城市的縮影。故本文旨在以敘事方法作為切入點,深入分析西西城市書寫系列作品中的能指符號,探究其背后所蘊含的社會價值和文化意義。
【關鍵詞】西西;城市書寫;敘事;價值與意義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04-0174-03
近年來,大陸學者對西西的研究逐漸增加,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本土意識、女性意識、城市書寫、圖文關系、童話寫實等方面。關于西西城市書寫方面的研究,主要有:萬瑩的《獨具魅力的城市文本書寫——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與西西<我城>之比較》,通過西西的《我城》與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的對比研究,探究西西城市書寫的特質;姚斐菲在《西西小說中的城市想象與文化身份認同》中,按照時間順序將西西城市書寫題材進行分類,探究西西城市主題創作中的本土意識以及思想變化;韓雅婷立足城市時空書寫、都市焦慮以及童話救贖三個方面探究西西作品的獨特性;劉慧敏的《別樣的書寫》從都市風情、兒童視角、女性意識、本土意識四個方面論述西西城市書寫的特質。鑒于西西城市書寫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本文將以西西的獨特敘事為切入點,深入探析西西城市想象的價值與意義。
一、拒絕宏大敘事:聚焦小人物,書寫城市變遷發展
在以城市為題材的作品中,西西拒絕以歷史背景為依托的宏大敘事,而趨向于通過敘寫小人物的日常,來完成對城市歷史變遷的呈現?!段页恰肥且园⒐?、阿髪、麥快樂等小人物的成長建構起對一座城市發展變遷史的講述。小說中的阿果是一個電話機構的技術人員;阿果的妹妹阿髪,是一個與鬧鐘生活在一起的學生;麥快樂是公園管理員,后來成為熟練的電話工人。西西以簡潔純真、輕松跳躍的語言,塑造了一個個簡單、天真、執著、樂觀的普通人形象,由此,完成了對一座城市的有溫度的書寫。
《我城》以兒童語言、兒童視角來書寫對一座城市的記憶,表達對“我城”的熱愛與祝福。這就使得文本必須以兒童的思維方式和經驗世界,來觀照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從根本上而言,這種書寫方式既是對宏大敘事的一種消解,也使作品所展示的生活與成年人的感受大異其趣,從而產生了一種陌生化的效果。在《我城》中,即便是當時香港發生的重要事件,也僅是呈現為充滿童真童趣的記敘。當新聞節目在播報“石油枯竭了”[4]136“水庫干涸了”[4]136的消息時,“我城”中的居民先是“發了狂地追隨電光奔過去搶。手持斧頭的人當先一斧,斬了一截電光下來,而身旁的一個人忙拉過一件黑衣服,把電光一裹,又立刻把衣服塞進了衣櫥?!盵4]136當電光停絕,開始下雨時,“我城”中的所有人又都忙于把屋子里的容器搬到街上去盛水,“有一組十眾的人,干脆把整條街的兩端用大力萬能膠一封,喝一聲‘起,即把街整個拾回了家?!盵4]139書中這樣充滿童趣的表述還有很多,以一種輕松幽默的話語,呈現出一種漫畫式的效果,消解了城市石油和水資源短缺這類嚴肅話題的沉重感。
《浮城志異》是寫一座既不上升也不下沉的浮城,其中雖無主要人物和事件,卻以充滿想象力的奇妙語言,展現了“浮城”中人的夢境以及他們對現實處境的隱憂、對自由的渴望等,作者最終將這座浮城的希望寄托于慧童的出現。
小說《飛氈》同樣是以一種充滿幻想的語言敘寫肥土鎮的發展變遷史,以花初三和葉重生的姻緣為線,其中穿插了花家兩個侄子花一、花二培養溫柔的蜜蜂;番人花里耶售賣貨物、講述飛毯;陳家二老售賣蓮心茶;花艷顏夢游;花里巴巴在留仙園種自障葉等充滿趣味的市井瑣事。盡管這部作品敘述結構宏大,敘述的對象眾多,但作者無心史詩構圖,在她的故事中,既有番人、摩啰,也有肥土鎮的原住民,如在“不受歡迎”這一章節中,西西這樣寫道:“肥土鎮有不少外國人,有的人來做生意,有的人來傳道……做生意的開銀行,開糖廠,辦船塢,辦德律風(編注:即電話)公司,等等;而傳道的呢,也建起教堂,辦起學校來?!盵6]60這段敘述,向我們真實展現了移居肥土鎮的外國人給這座城所帶來的變化。當然伴隨著移民的增多,肥土鎮的本土居民也因為中西文化的差異,在交往中出現誤解,如羅太太送給葉重生的禮物竟然是一個鐘,惹得葉老板直說“大吉利是”,最終那個鐘也被葉老板悄悄扔掉了。
自然,在《飛氈》這個城市寓言中,也免不了對城市現狀的隱憂:“花可久面對游戲機,每天可以建立一個新的城市,但他走到街上,生活的卻是一個已經形成的、充滿缺陷的現代化城市,而這個城市,不是游戲機的屏幕,不能輕易抹掉從頭建立,只能改善,只能拯救?!盵6]390城市現代化帶來了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樓價高漲、水質惡劣、噪音干擾、汽車廢氣、垃圾堆積”等問題,西西在透過小人物書寫城市時,總是不忘將城市中存在的問題投射于這座幻想的城中,于一虛一實之間構建一座理想中的城市,并將城市中問題解決的希望,寄托于城中人的共同努力之上。
在《肥土鎮的故事》中,西西是將對城市的書寫寄寓于花順記一家的生活之中的?;删眠@樣描述叔叔們的生活環境:“爛泥地變成看風景的地方之后,我竟失去這個游玩的地方了,因為游人愈來愈多。”[7]69隨后又由“花氏花園”的泥土成為珍品,而提及那些因花氏肥土而興起的行業,文中這樣寫道:“小鎮因為花氏肥土而勃興了無煙工業,全鎮各處積極興建酒店和游樂場所。飲食業、交通事業和手工藝品,無不欣欣向榮?!盵7]72作者用心巧妙,讓花可久充當事件的講述者,通過叔叔們生活的爛泥地的變化為切入點,循序漸進地向讀者展現肥土鎮的經濟發展,將肥土鎮的經濟發展與“花氏花園”的興衰緊密相連。在故事的結尾,作者又借由老祖母的話,道出了一座城市的真諦:“沒有一個市鎮會永遠繁榮,也沒有一個市鎮會恒久衰落?!盵7]91
《肥土鎮灰闌記》聚焦于唯一知道案件真相卻沒有發言權的馬壽郎。借由馬壽郎慨嘆:“其實,誰是我的親生母親,也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還是選擇的權利……各位觀眾,請你們傾聽,我有話說。六百年了,難道你們還不讓我長大嗎?”[5]140隱喻香港在當時環境下對選擇權利的渴望。
二、敘述視角多變:從多視角、多維度完成文本城市的書寫
《我城》的敘述視角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相反,故事是由多個敘述者來完成的,即采用了一種不定內聚焦型的敘述視角,敘述者時而是阿果,時而是阿髪,時而又轉變為麥快樂、阿北乃至悠悠。在第一章節中,就出現了兩個不同的視角陳述事件,一個是第一人稱的“我”,主要講述“我”、娘秀秀和妹妹阿髪搬至姑媽們留給我們的房子以及參加父親葬禮的過程;另一個則是以第三人稱講述請愿活動。及至第十七章節,作者直接以擬人化的“胡說”這一敘事視角,對《我城》的創作進行了概述:
“——我作了移動式敘述
——又作了一陣拼貼
胡說說。昨晚的地震發生于塔葛特以北三十四哩喀喇昆侖公路上的巴丹村。是拼貼。預料不會放棄戰略性的密特拉與基迪隘口或西奈的阿布魯迪油田。也是拼貼?!盵4]227西西以“胡說”這一敘述視角,打破了傳統小說的擬真性,公開暴露小說的虛構本質和手段。
在《肥土鎮灰闌記》中,盡管故事的敘述者是馬壽郎,但他的敘述者身份又具有一種復雜性,正如黃子平在《“灰闌”中的敘述》一書中所指出的:“他至少有三重身份:首先是故事里的那個馬壽郎,一切都有他在場親歷親見;其次則是舞臺邊上正在扮演‘馬壽郎的馬壽郎,我們經由他的耳目聽到對白看到劇情;再次,便是由西西的‘質詢武裝起來的五歲小孩?!盵8]199通過馬壽郎這一敘述者身份的不斷轉變,完成了對一座城市沒有選擇權利的思考和質詢,回到當時香港的歷史語境,我們很難不將肥土鎮的故事看作是對香港境遇的一種指涉。
在《飛氈》中,敘述視角也是變換的。正如凌逾在《反線性的性別敘述與文體創意——以西西編織文字飛氈的網結體為例》一文中指出:“《飛氈》全書三卷,共204節,各卷分別有67、77、60節,一節一事,配別致的標題,標識敘述視角的轉換?!辈煌臄⑹乱暯?,講述不同的新奇故事,共同編織了一個充滿寓言、神話的城市文本。
綜上所述,由于西西的城市書寫并不是寫某個人或者某幾個人的城,而是意在以城市中各式各樣的人書寫這座城的眾生相。因而,西西并不將敘述的視角固定于某個人之上,借此打破了依據時序敘述的線性結構,使得敘述呈現為一種非線性運動。
三、巧用各種敘事技巧:顛覆城市書寫的語言范式
在《我城》和《飛氈》中,西西運用了大量的拼貼敘事方法。在《我城》的第十七章節中,以“胡說”的敘述視角,言明故事運用了大量拼貼,如第一章節中的“昨晚的地震發生于塔葛特以北三十四哩喀喇昆侖公路上的巴丹村?!盵4]15“預料不會放棄戰略性的密特拉與基迪隘口或西奈的阿布魯迪油田?!盵4]17均是一種拼貼的手法。《飛氈》中更是加入大量的拼貼,在《說氈》這個章節中插入對“氈”的解釋:“何謂氈?我國古代制氈,是把羊毛或鳥獸毛洗凈,用開水澆燙,揉搓,使其粘合,然后鋪在硬葦簾、竹簾、草簾或竹板上,趕壓而成……”[6]1增加了小說的文化底蘊。不僅如此,在花一、花二馴養蜜蜂的章節中,作者巧妙地穿插蜜蜂天生具備方向感、東西方蜜蜂的分類等知識。作者獨具匠心地將天文學、昆蟲學、新聞報告、典故、寓言等嵌入城市書寫的一個個故事之中,增強了城市書寫的深度,使得作品呈現出一種百科全書品格。
西西用簡潔明快、充滿趣味的話語,為我們建構了一座想象中的城。在她這種充滿趣味的敘述話語中,城市中的萬事萬物都是有生命的。如在《我城》中,作者運用了大量獨具特色的語言,賦予筆下事物以生命:“畫里的氣泡,浮在水龍頭的嘴邊,里面寫著:我口渴了(水龍頭口渴了,又不是水龍頭的錯)……不過,這些草都是黑的(這些草都是黑的,又不是草的錯)?!盵4]24這些語言生動而獨特,將水龍頭、電油桶、草等物件賦予生命,使得其筆下的城市“萬物有靈”。
西西筆下的城市書寫往往具有現實指涉意義。《我城》中的“肥沙嘴”“睡獅山隧道”“馬加澳”等虛構場所,都投射出“尖沙咀”“獅子山隧道”“澳門”等現實場所的影子,在虛與實之間,作者不僅給讀者帶來了新鮮而親切的閱讀感受,同時,也拉近了讀者與這座虛構的城之間的距離。盡管西西的城市書寫是建立在虛構與寓言之上,然而,作者巧妙地將香港人真實的生存經驗、生活場所容納進來,完成其獨特的城市想象。在《我城》的第二章節中,作者就真實再現了香港擁擠的生存空間:“其實,不過是個三百呎的大房間(不過是個三百呎的大房間,又不是三百呎的錯),這里邊還包括了一個連冰箱也沒有地方可以站立的廚房,以及一間連一雙木屐進去了也不容易轉身的洗手間?!盵4]22
四、西西城市書寫的價值與意義
正如亨利·利斐伏爾所言:“城市可以從語言學的概念,如能指、所指、指涉關系和意義層面解讀城市,因此,城市完全可以理解為一個獨特、具有各種價值觀念、由符碼指涉關系及其意義所形成的系統?!盵10]194在西西的城市書寫系列作品中,城市景觀并不是無意義的展示,而是將景觀與情節緊密相連,透過筆下人物的日常生活,將城市理念、城市記憶與歷史傳統表現出來,使得文本成為具有文化意蘊的“城市符碼”。西西以新穎獨特的話語方式,打破城市書寫的既有文化內核與文化范式,完成對靜止化、固態化、常態化的城市圖景的顛覆。西西筆下的城市文化是中西雜處的,城市是欣欣向榮的,城市中的居民是辛勤奮斗、致力于將城市變得更加美好的。
盡管西西筆下的城市,總是滲透著濃厚的本土意識和對城市深深的愛,但她始終能夠以冷靜客觀的姿態審視城市發展中的種種現實問題。在西西的城市小說中,她時刻關注著香港的歷史、香港的命運,并時刻投以一種對人性以及社會現實的關懷。不論是《我城》中的環境污染、水荒、石油危機,《飛氈》中的戰爭、難民潮,還是《浮城志異》中城市不上不下的漂浮狀態,或者是《肥土鎮灰闌記》中無法選擇的境遇,作者總是投以希望、投以關懷。正如趙稀方在《本土意識與文學形式——西西小說論》中提出的觀點:“西西不像一些南來作家對社會的陰暗面感興趣,她對‘我的城市持一種友好、理解的態度,至多只給予一種溫婉的反諷?!彼f西西關懷筆下小人物的命運,因而她筆下的人物積極進取、樂觀,她關懷筆下的那座城市,因而才會在《我城》中借由阿傻求簽,發出那聲“天佑我城”的祈禱。
西西獨特新穎的話語方式,奠定了其作品在文學史上的重要意義。眾多學者指出,西西受卡爾維諾的影響,因而在城市書寫中追求一種輕逸的效果,但這種輕逸恰恰使其城市書寫在文學史上居于特殊地位,并產生了極為重要的文學史意義。雖然,西西不以香港直接指稱她筆下的“我城”“浮城”“肥土鎮”,但于字里行間流露著對香港市井風情的描繪。西西以富有魔幻色彩的文字、充滿知識性的表述,完成她對香港歷史和命運的理解與體認。對西西的城市書寫進行文本細讀,我們不難發現,西西在追求“文本實驗”的同時,還注重自身創作的轉變,她實現了由技巧建構的執著轉變為對現實的關懷:在對香港歷史和社會現實的考證和思考的基礎上,完成了對城市發展變遷史、風俗史、地方志的建構。西西為讀者提供了百科全書式的城市文本,使讀者獲得了奇妙而豐富的審美感受,同時也為此后的作家創作提供了啟示。西西在城市創作中以輕松、新異而充滿趣味的語言書寫城市發展變遷,消解了以往家國題材敘事的沉重,為城市書寫提供了獨特的寫作范式。
綜上所述,西西的城市書寫拒絕宏大敘事,以兒童的敘事話語、多變的敘述視角以及新異的敘事技巧,顛覆了城市書寫的既有范式,豐富了城市書寫的形式。她以簡潔天真的兒童語言,獨具想象的奇特構思,在真實與虛構之間建構了一座充滿愛與希望的理想之城。
參考文獻:
[1]萬瑩.獨具魅力的城市文本書寫—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與西西《我城》之比較[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2,(10):1-2.
[2]姚斐菲.西西小說中的城市想象與文化身份認同[D].復旦大學,2012.
[3]劉慧敏.別樣的書寫[D].吉林大學,2008.
[4]西西.我城[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5]西西.理想國 手卷[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6]西西.理想國 飛氈[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7]西西.理想國 胡子有臉[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8]黃子平.“灰闌”中的敘述[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9]凌逾.反線性的性別敘述與文體創意—以西西編織文字飛氈的網結體為例[J].文學評論,2006(06):193-197.
[10]吳慶軍.英國現代主義小說空間書寫研究[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6.
[11]趙稀方.本土意識與文學形式——西西小說論[J].臺港與海外華文文學評論和研究,1997,(02):51-55.
[12]韓雅婷.西西小說的城市書寫與童話救贖[D].西南大學,2017.
[13]蔡益懷.“我城”—香港文學在地書寫六座標[J].粵海風,2017,(01):70-80.
[14]鄒瀅.乘著飛氈的說夢人:西西小說敘事藝術研究[D].復旦大學,2012.
[15]胡亞敏.敘事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