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廣宇

最近,一份名為《深圳灣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環評報告》、長達379頁的文件徹底火了一把:明明是一份關于深圳項目的環評報告,文中竟然有35處將地名寫為了湛江。網友戲稱,這是“抄作業連別人的名字都抄上去了”。
3月27日,深圳市交通運輸局官微回應稱,將終止上述項目的環評公示,責成原環評單位——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重新組織開展環評。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則回應,報告出現湛江地名的原因是“用了以前完成的報告作為模板”,并稱將處理相關責任人。
本應經過層層審核再公示的環評報告居然出現低級錯誤,不可思議。更不可思議的是,表面看上去是模板抄襲,是科研灌水,但細讀環評報告的核心內容會發現,內文中的漏洞更是數不勝數。深圳灣航道疏浚工程,是為了實現“海上看深圳”,讓游輪順利通航,而向深圳灣大橋內側延伸航線建設的,整體投資過億元。部分觀鳥愛好者、環保機構對該項目表示反對,他們認為,深圳灣沿岸有福田紅樹林保護區、香港米浦濕地,更有大量候鳥棲息,該項目可能會對深圳灣的生態產生破壞作用。而上述這些生態問題在環評報告中并未認真體現。
微博認證科普作家@三蝶紀指出了這份環評報告中的不少專業問題。比如,文中提到項目所用海區不存在國家重點生態區,但明明周邊全是生態保護區紅線,最近的地方甚至只相距120米;報告對周邊生態環境的評估只有魚類,沒有底棲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另有研究者指出,報告引用的底棲動物數據與之前的研究相差極大。這些都讓人高度懷疑,環評單位到底通過什么方式做了調研?
而該項目的環評還不是第一次上馬。據《南方都市報》報道,前廣東內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林業高級工程師王勇軍透露,2019年北大研究生院曾做過該項目的環評,“基本上是把這個項目槍斃了,沒想到他們又做了環評”。
此次環評的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同樣是“正規軍”,還是近60年來取得科研成果近800項,獲國家、部委和省市級成果獎260項的“優秀機構”,敢于拿出這樣的環評報告也是令人驚詫。
環評報告出問題,該歸咎于誰?2019年《環境影響評價法》修改后,環評的責任主體不再是環境機構,而是建設單位,目的就是為了改變部分單位只重視環評審批,不關心環評內容和落實的風氣。也就是說在這件事上,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雖然責任不小,但建設機構深圳市航道事務中心才是責任主體。
如今環評報告被退回,除了責成環境機構改正,建設單位的責任人也不能輕易被放過。錯漏百出的環評報告能否重做,如何重做,后續結果是否真實,有沒有利益輸送,這都是未來需要追問和徹查的。抄襲事小,就怕抄襲變成了利益輸送的遮羞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