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明
摘 要:如何有效地提高綜合實踐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呢?這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生的具體需求、學校的具體情況,充分挖掘本土資源。從教材出發,即梳理內容,有序推進;從地方出發,即挖掘文化,開辟資源;從學生出發,即立足學情,有效整合;從生活出發,即回歸現實,完善自我;挖掘文化底蘊,利用自然資源和紅色資源,利用學科整合、特色彰顯、時空延伸、實踐引領等策略挖掘本土資源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關鍵詞:本土資源;活動;開發路徑;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3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9-08-19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04-0100-02
一、本土資源的開發路徑
(一)從教材出發:梳理內容,有序推進
雖然當前綜合實踐活動編寫的內容有一部分涉及本土的文化資源,但是還不夠系統、完整。所以,從教材出發,梳理相關內容,這是實現教材與本土文化資源形成有序對接的基礎。
(二)從地方出發:挖掘文化,開辟資源
瓷都德化正處于一個城市化進程快速發展的時代,當地人們都置身于一個充滿高科技影響的區域,學生也不例外。盡管如此,據筆者調查研究發現,當地人在節日文化、民風習俗、手工藝等領域上依然保持且傳承著濃郁的傳統本土文化色彩。只不過是,這些優良的本土文化,目前已“散落”“淡化”甚至被“掩蓋”于這快速發展的城市科技化進展的浪潮中。
(三)從學生出發:立足學情,有效整合
一切教學的目的都服務于學生的發展。設定的目標要層次分明,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不同地區、不同個性來設定,才能更有針對性。
(四)從生活出發:回歸現實,完善自我
綜合實踐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實踐活動的內容來源于生活,教師要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去發現身邊的問題,提出探究的課題,接著查閱相關資料,形成活動方案,然后到現實生活中去體驗,開展走訪、訪談、考察等活動,最后讓學生撰寫考察報告、活動心得,提出合理建議等。這樣,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不斷體驗、探究、實踐,不斷提升自己、完善自我。如“龍門灘庫區重要水源地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調查活動,以學生身邊的生活環境為調查對象,調查活動的目的是了解龍門灘庫區重要水源地地理位置、地質地貌、氣象水文、社會經濟狀況、水土流失面積、水土流失成因、水土流失危害、水土流失防治現狀,探究發生在身邊的科學技術問題,在活動過程中學習科學方法,建立科學的價值觀,獲得參與實際問題的體驗。我們的調查活動是分專題組進行的,每次到達現場后,先集中聽取有關領導和技術人員的報告,再分組活動。每個專題組根據考察前初擬的調查提綱,分別到有關地點調查,找相關人員咨詢水源地地理位置、地質地貌、氣象水文、社會經濟狀況、水土流失面積、水土流失成因、水土流失危害、水土流失防治現狀,最后撰寫考察報告、活動心得,向有關部門提出合理建議等。
二、本土資源的基本類型
(一)利用自然資源
大自然里有各式各樣的飛禽走獸、變幻莫測的風雨雷電、千姿百態的花草樹木和豐富多彩的巖石土壤等,都是學生們值得探究的對象。較之沿海城市,山城德化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教師可充分利用家鄉獨有的自然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系列活動,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進戴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桃仙溪風景區、岱仙瀑布、九仙山風景區、龍門灘水庫、云龍湖水庫、楊梅鄉丁榮銀杏群、水府桫欏樹群、雷峰鎮大小險、石牛山風景區等地方。這些本土自然資源都是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好資源。學生走進大自然,向保護區、景區的管理人員了解相關的知識,開展訪談、考察,收集資料,撰寫考察報告。如學生走進戴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向保護區的管理人員和專家了解保護區的基本概況、動植物的種類及分布情況、保護區內國家一級和國家二級保護動植物的種類及數量以及保護區采取了哪些保護措施,考察結束后撰寫考察報告。又如,學生到水府桫欏樹群,向當地的管理人員和專家了解遠古植物桫欏的生長環境、繁殖能力、保護措施等。開展這些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使學生更加喜歡探究大自然,增強學生研究自然奧秘的欲望。
(二)挖掘文化底蘊
當地的人文資源是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另一個重要資源,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用獨到的眼光引領學生創造性地挖掘本土人文資源,開發出具有本土特色、多元視角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在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社交能力、創新能力,還可以激發學生熱愛自己的家鄉的情感。在德化這個閩南小城,有著豐富的閩南文化、名人事跡、歷史古跡、傳統文化和民俗風情,如南音、北管、高甲戲、閩南童謠、木偶、陶瓷、云溪刻紙、拱橋、古寨等。充分挖掘本土的人文資源,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參與實踐,能使學生對家鄉的文化、歷史、傳統、民俗等有更深的了解,從小立志為家鄉建設作出貢獻。
(三)利用紅色資源
當地紅色資源也是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一大重要資源。德化是閩中的一塊紅色土地,中共福建省委舊址在德化縣水口鎮坂里。教師要充分利用本土的紅色文化資源,積極組織學生開展紅色教育主題實踐活動,對革命先烈的事跡進行深入調查,了解先烈們的優良革命傳統以及頑強斗爭、不怕犧牲、克服種種困難的革命精神。教師可通過紅色教育主題實踐活動的開展,培養、教育、鼓舞、激勵青少年熱愛家鄉、奮發有為、無私奉獻的強大精神,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讓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本土資源的實施策略
(一)學科整合
學校將陶藝教育和其他學科進行有機融合,從不同的角度和學科特點滲透陶藝教育,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陶藝水平,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在品德與社會課中滲透陶瓷發展的歷史調查研究,讓學生更加了解家鄉陶瓷發展的歷史;在音樂課中融入鄉土歌謠《中國白》《瓷都追夢》等,讓學生在歌曲中感受家鄉陶瓷美和家鄉勞動人民的智慧;在美術課中滲透陶瓷藝術鑒賞、陶瓷創意設計、泥塑等知識,提升學生的陶藝水平;在語文課中挖掘陶瓷發展歷史、陶瓷著名人物、陶瓷生產技藝等素材,讓學生寫作……每個學生從多層面、多角度、多方位體驗和感受陶瓷文化,從而也相應掌握了一些陶藝技能。
(二)特色彰顯
德化縣地處福建省中部,是中國三大古瓷都之一。德化縣2011年榮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名城”稱號,2015年被世界手工藝理事會國際專家組評為“世界陶瓷之都”。瓷城的大街小巷,處處散發著古韻“瓷香”。為此,德化縣有一些學校立足本土特色,全力打造陶藝文化品牌,提升學校辦學品位,也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提供了又一個策略支撐。如,德化縣有很多家長是陶瓷藝術家和陶瓷工人,他們在陶瓷方面有很多資源。這些家長會利用節假日帶著自己的孩子走進陶瓷廠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參觀陶瓷的生產流程,了解陶瓷的歷史,體驗陶瓷的制作。通過實踐活動,他們加深了對家鄉陶瓷的了解,還掌握了陶藝技能。
(三)時空延伸
課堂教學始終是教學活動的主陣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的基本時空也應立足于課堂教學。本土資源有效地介入課堂教學的兩種策略是現場引進與在線鏈接。其目的是適度、適量地把地方的本土文化引入課堂教學現場,給學生創造生動、有趣、直觀的課堂教學情境,有利于學生參與、體驗與實踐。
首先,邀請當地居民做現場講解。在教學現場引進地方的本土資源,較為有效的探索或嘗試是:一是將課前整理好的關于本土資源的相關介紹性文字、圖片乃至實物適時地穿插到相關的教學環節中,讓學生對某本土資源有一個全面的認識與了解。二是邀請有關的本地居民或文化館人員,到課堂教學現場為學生現身講解。其次,借助網絡做在線查證。可借助現代網絡,針對某一本土文化資源,師生共同在網絡上搜查相關的資料。再次,組織學生進行分析、整理,最終對該本土資源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介紹報告。
以上兩種策略,其實是為了突破“有限的課堂時空”,讓學生盡管身置教室,然而同樣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地方的本土文化,并獲得一個盡可能全面的認知與深入的了解。
(四)實踐引領
第一,現場體驗。現場體驗是讓學生直觀感知“地方非遺”的最佳方式。大部分學生對本土文化其實只有一個模糊的認識。為此,組織學生親臨本土文化的第一現場, 身臨其境地去“望、聞、問、摸”,這遠比在教室里空洞的說教有效得多。
第二,考證發現。本土文化往往都歷經了久遠的年代,底蘊深厚、內涵豐富,有的或許已面臨萎縮、流失或失傳。為此,基于類似的本土資源,在課外以小分隊的方式,組織學生通過多樣的考證方式,如網上搜索、實地訪問、現場考評等,讓學生在親歷探索、發現的過程中,逐漸一層一層地掀開本土文化的神秘面紗,從而對某一本土文化形成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
第三,調研項目。這也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或拓展。類似于社會實踐性作業。在教學相關的綜合實踐課程內容后,教師依據學生在課堂上的熱議話題、存疑、教學主題等,布置一個關于本土文化的調研主題。期間的小主題由學生自定,實踐的方式可以是學生個體單獨調研,也可以是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去進行調研,最終形成一個簡潔的調研報告。
概而言之,綜合實踐課程實現與本土資源的對接甚至融合,不僅能“伸張”課堂實施的時空,豐沛這一課程的內涵,還能提升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探究、發現、考察等社會實踐能力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學生對自己世代生存的這片土地的認識與了解,增強了家鄉自豪感。
參考文獻:
[1]王輝.回歸生活與實踐[N].中國教師報,2018-04-11.
[2]黃小俊.依托本土資源有效開發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5(6):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