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樂水 杜旭雯 尚含雪 張沁怡
(1.西安外國語大學旅游學院;2.西安外國語大學商學院;3.西安外國語大學英文學院)
長江經濟帶可以看做是一個流域經濟圈,這個流域經濟圈是沿長江發展起來的,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擁有獨特的地理區位優勢和巨大的經濟發展潛力。該經濟圈公共包含了共11個省市,總面積達到了205萬平方公里。這些地區擁有人口眾多,經濟發展迅速等特點。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以來,除沿海開放地區之外,長江經濟帶已發展成為實力最強、經濟發達、戰略意義最大的區域之一,2018年,人口和GDP產值均超過全國的40%。
由于各種原因的差異,長江經濟帶沿線城市長期以來存在著綜合經濟發展不均衡現象,而其中最為明顯的又體現為東、中、西的產業結構發展不平衡,并已逐步成為其統籌發展的重要阻力。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衡量標準,產業結構的演變能夠有利的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其不斷優化升級能為經濟發展創造動力,二者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研究區域產業結構演變過程及其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利于對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基礎和借鑒價值。驗證了產業結構的演變會對經濟發展產生積極的作用。這能夠給產業發展規劃的提出以及產業結構的完善優化提供理論依據,從而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長江經濟帶作為我國除沿海開放地區之外,綜合實力最強、經濟密度最大、戰略意義最大的區域之一,目前,仍存在著產業結構轉型任務艱巨,經濟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因此,研究長江經濟帶城市的產業結構演變與經濟發展的相關關系,有助于國家經濟戰略的發展,對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與價值。為了更清楚地了解長江經濟帶城市的產業結構與經濟發展情況,本文根據各省(市)所處地理區位,將長江經濟帶劃分為東、中、西三大地區:東部地區包括了四個省份;中部地區包括了三個省份;西部地區包括四個省份,詳細見如下的表格:

表1 長江經濟帶城市區域劃分
產業結構演變是經濟發展情況的重要衡量標準,長期以來,長江經濟帶城市因各種因素,塑造了區域獨特的產業結構特點。本文將每個城市的2008—2018年的三次產業進行分類,運用R語言可視化技術繪制出了長江經濟帶城市不同產業產值箱線圖。

圖1 不同產業產值箱線圖
從上圖分析可得:
(1)長江經濟帶各省(市)2008—2018年的第一產業產值離散程度最小,第一產業的產值分布較平穩。即長江經濟帶城市一年的第一產業產值變動很小,說明第一產業發展變化程度小。
(2)長江經濟帶各省(市)2008—2018年的第三產業產值離散程度最大,產值分布比較分散。即長江經濟帶城市一年的第三產業產值變動很大,說明第三產業發展變化程度大。
(3)長江經濟帶第一產業一年的產值與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產值相比較少;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產值相近。
長江經濟帶東部地區在2008—2018年間,第一產業產值占比除2011年略有增加之外,一直處于不斷減少的趨勢;第二產業產值占比除2010年、2011年有所增加之外,總體處于逐步減少態勢;第三產業產值占比除2010年、2011年相較于上一年份略有減少之外,總體處于增加態勢。長江經濟帶中部地區在2008—2018年間,第一產業產值占比一直在穩步減少;第二產業產值占比在2008—2011年緩慢增加,2012—2018年逐漸較少;第三產業產值占比除了2010—2011年有稍微的降低,其余年份均處于不同程度的增加狀態。長江經濟帶西部地區在2008—2018年間,第一產業產值占比總體處于減少態勢,且減小幅度較小;第二產業產值占比除2011年略有增加之外,其余年份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少;第三產業產值占比除2011年相較于上一年份略有減少之外,總體處于增加態勢。
為探究三次產業結構與經濟發展的內在關系,定量研究長江經濟帶城市經濟增長與與三次產業之間的數量關系,本文建立了總的回歸模型。我們用GDP來代表地區間的經濟發展狀況,first、second、third分別代表第一、二、三產業產值。
根據原始數據,得到被解釋變量GDP,解釋變量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以及控制變量人口。對長江經濟帶11省(市)2008—2018年的數據進行統計量描述。可以看出GDP和產業結構之間具有一定的差異性,GDP最小值為3561.56,GDP最大值為85900.94,說明對于每個省(市)而言,具有經濟水平一定的差異,而具體關系需要進一步驗證。擬合度R2=0.995,說明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的解釋力度為99.5%,除被解釋變量GDP通過其檢驗,其他解釋變量均通過其T、F檢驗。經濟含義為,當其他變量不變時,第一產業產值每增加1個單位,GDP增長1.34個單位;當其他變量不變時,第二產業產值每增加1個單位,GDP增長0.839個單位;當其他變量不變時,第三產業產值每增加1個單位,GDP增長1個單位。說明產業結構的變化會促進GDP的增長,且第一產業對經濟的貢獻最大。但隨著區域政策以及經濟發展戰略的實施,第一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正在下降,第三產業的主導地位日益明顯。
為了檢測模型的穩定性,本文通過對解釋變量逐一添加的方法,觀察其顯著性水平變化,從而選取最佳模型。隨著變量的增加,模型的顯著性沒有發生變化,并且模型的解釋力度逐漸增強,經濟含義沒有發生改變,因此,本文選擇的模型是穩健可行的。
針對區域內、區域間經濟發展速度、水平差異顯著的現象,當地應盡快制定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政策,促進資源合理流入各個地區,逐漸減弱區域內部、區域之間的經濟發展差異,促進長江經濟帶經濟協調全面發展。基于回歸模型的產業結構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研究結果表明:長江經濟帶的產業結構與經濟發展具有密切的相關關系,產業結構的變化會促進GDP的增長,且第一產業對經濟的貢獻值大于第三產業。但隨著長江經濟帶產業發展以及經濟發展戰略、政策的實施,第一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正在下降,第三產業的主導地位日益明顯。因此,政府應制定相關戰略政策,提高第一產業生產率,保護第一產業在國民生活中基礎產業的地位,保持第二、第三產業的穩定增長,促進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