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梓 崔文河
〔摘 要〕撒拉族是我國甘青地區特有的少數民族,撒拉族大莊村清真寺融合了內地中原文化、西北伊斯蘭文化,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清真寺營建藝術。本文通過實地調研對循化縣撒拉族大莊村的空間格局、大莊村清真寺空間形制、裝飾圖案以及周邊環境現狀進行分析,從民族文化傳承的角度出發,剖析撒拉族的民族建筑文化特色,并將其應用到村莊更新優化設計中去,最后通過設計方案總結出撒拉族村落建設適宜的環境設計方法,為傳承民族特色文化提供參考。
〔關鍵詞〕撒拉族;清真寺;優化設計;民族建筑文化
撒拉族是青海省特有少數民族,村落是承載民族文化的重要物質環境,隨著當前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循化撒拉族生活的廣大鄉村正發生巨大變化。在面臨新發展契機的同時,少數民族特色聚落環境和民族文化如何保護傳承也給鄉村建設帶來挑戰。由于積石峽水庫的修建導致水位上漲,村莊北部具有文物價值的籬笆樓民居、古樹、街巷等空間構成要素被淹沒,所以在今后的鄉村建設中,大莊村如何保持自己特有的撒拉民族文化是不得不面對的嚴峻挑戰。文章以大莊村重要的空間節點清真寺及其周邊環境為研究重點,分析村落空間格局、清真寺的空間形制、建筑裝飾等,總結出撒拉族村落建設適宜的環境設計方法。
一、撒拉族大莊村空間格局
大莊村位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清水鄉,因黃河水清澈而得名。境內有大莊村清真寺和籬笆樓古名居等文化古跡,歷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形成了獨有的依山傍水、圍寺而居的空間格局。
大莊村依托著周邊的自然環境,村中地勢呈南高北低,自然條件優越。從低處看形成了高低錯落的肌理感,村中有黃河水繞田園的自然條件,周邊農田果園錯落。上下兩渠由東往西連通村間,人畜飲水、水澆田園較為方便,村東磨溝河道清水蔭林。村民的田地多在民居屋前屋后,種植多以蔬菜、瓜果為主。
撒拉族是一個全民信教的民族,清真寺則是大莊村的精神中心,墓地鄰寺建設與清真寺也形成完整宗教格局。民居繞寺而建,建造形態各異。巷道空間以寺為中心,清大線將大莊村分為南北大道、東西分巷,八大巷區格局各自的地形環境和布局構思,形成即有共性又各有章法的個性紛呈的村落組織肌理和風貌格局。
二、清真寺及周邊環境現狀
1.清真寺的空間營建特征
撒拉族是一個全民信教的民族,伊斯蘭教信仰在民眾的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撒拉族人民的精神食糧,也就是說清真寺是撒拉族村落的精神中心。大莊村的清真寺處于大莊村內,其寺前入口空間與民居隔街巷相接,一方面方便村民進行朝拜,另一方面對整個村莊形成一定的統領作用。
(1)清真寺的建筑形制
大莊村清真寺院落呈長方形,長62. 3 米,南北寬 33. 8 米,以寺門為基本單位呈縱深向內延伸,采用合院式布局,寺內空間由禮拜殿、喚醒樓、照壁、雙寺門、南北配方構成。其空間布局形式使禮拜殿顯的威嚴肅穆,整個建筑群井然有序,突出了清真寺建筑空間的多樣性和莊嚴性。
禮拜殿:禮拜殿是清真寺的建筑核心,高16米,平面圖呈凸字形,是以木結構的主的傳統中式建筑。禮拜殿軸線從前到后由前廊、前殿和后窯殿三部分組成,屋頂采用的是歇山形式。禮拜殿的內部設有三個門,禮拜殿的建筑外部采用單一色調進行裝飾,斗拱的全部、廊柱的上部都有彩繪裝飾,顏色并不鮮艷,與禮拜殿的主色調相和諧。
喚醒樓:喚醒樓高14.5米,位于禮拜殿的正前方,喚醒樓的屋頂相交于一點,頂部呈頭盔一般,是以磚木結構為主的六角攢尖多重檐建筑,用斗拱、飛檐翹角,一共三層,二三層鋪有厚木板;下部則是用青磚結構相砌,內部用六柱通柱支撐。
照壁和雙寺門:清真寺的大門是獨立牌坊式,以純木結構為主。大門是一寺兩門,每一門可分為三扇,門的形式呈“山”狀,中間高兩邊低。而照壁則與寺門相連接,青磚砌墻,細部有磚雕以經文、植物為素材。
(2)清真寺的裝飾藝術
清真寺的裝飾藝術由磚雕、木雕、彩繪為主。木雕在大莊村清真寺建筑中較為常見。顏色單一以木色為主,大部分應用在喚醒樓的上部斗拱、大殿額枋、雀替以及禮拜殿的木門雕刻;大莊清真寺的磚雕是以青磚為基底,保留了青磚的淳樸與質感。清真寺的磚雕多見于照壁、喚醒樓的下部;
彩繪一般用來裝飾清真寺,一般應用于禮拜殿內的斗拱、柱頭、雀替。
2.清真寺周邊環境解析
清真寺周邊環境由民居、街巷、墓地以及景觀等構成。民居則繞寺而建,巷道空間以寺為中心,墓地鄰寺建設與清真寺形成完整格局。
(1)民居建筑:撒拉族獨有的傳統特色民居—籬笆樓,歷史悠久,單座建筑組成的樓座,樓座建筑和平屋構成各種布局而形成“工”字型的座院建筑,是地道的雕刻建筑,無時無刻不體現著特色的地域文化。
(2)街巷空間:大莊村清真寺周邊的街巷巷道空間以孟達清真寺為中心向外發散,街巷院落的建設獨特,形成相對很密集緊促的村落建筑群,圍合空間收放形式豐富,水系與樹木在街巷中的穿插顯得統一又有變化。
(3)墓地鄰寺:位于清真寺的南側,已有七百多年歷史的陵墓,墓地周邊由夯土的高墻圍合,與清真寺形成完整的格局,是撒拉族村民重要的區域,成為重要的歷史環境要素。
三、環境優化設計
1.清真寺周邊環境總體規劃方案
大莊村依山脈而建、曲折的街巷小道走向及文物古跡的布局體現撒拉族民族村落的格局特征。本設計將清真寺周邊的傳統民居、原有的古樹進行保留,并基于當地的傳統構建形式來進行優化設計。素材取樣于當地,也用于當地的重塑與構建,對清真寺的外圍廣場改建;提取撒拉族民族文化符號進行元素提取、分析、轉換及應用,對墓地的圍墻賦予具有當地特色的建筑構造樣式,使其與清真寺形成整體的宗教氛圍;體現其山地特色,結合地形、將清真寺周邊的街巷、公共環境進行改造,按照當地村民生活習慣做小品,突出撒拉族人的生活氣息和氛圍;與周邊環境相協調,通過對周邊環境的優化設計,加強當地居民文化遺產保護意識,達到民族特色文化傳承與保護的目的。
結?語
大莊村于2014年被譽為歷史文化名村,清真寺已有百年歷史。由于黃河水位上漲,導致村內的格局逐漸被打破。隨著鄉村建設的大背景下,大莊村面臨新發展契機的同時,撒拉族傳統民族文化受到嚴峻挑戰。此次的設計方案基于保護大莊村傳統風貌以及傳承撒拉族民族文化的基礎,改善了村內閑置廢棄地及環境臟亂差的問題;同時也將撒拉族民特色族文化與現代材料、理念融于一體,留住撒拉族傳統村落多樣性生態,展現出具有地域性的清真寺周邊環境。應用此設計理念,將為以后撒拉族清真寺周邊環境設計提供參考。
(責任編輯:翁婷皓)
參考文獻:
[1]李群. 青海古建筑[M].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5
[2]康淵, 王軍, 師立華. 循化撒拉族建筑的本土化特征研究[J]. 城市建筑, 2017(23):19-21.
[3]崔文河. 青海多民族地區鄉土民居更新適宜性設計模式研究[D]. 2015.
[4]崔文河, 于楊. “多元共生”--青海鄉土民居建筑文化多樣性研究[J]. 南方建筑, 2014(6):60-65.
[5] 馬永平.青海循化縣孟達清真寺建筑藝術 [J]. 四川文物,2012(03):82-87.
[6]宋衛哲. 循化撒拉族明清時期伊斯蘭建筑裝飾藝術[J]. 美術觀察, 2016(6):120-121.
[7] 趙晶.基于文化傳承下的撒拉族村落空間藝術 營造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