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嘉文 周鴻珊 李熙璟
〔摘 要〕在歷史文化街區的建設中,借鑒楹聯這種傳統的景觀意象表達方式,既是一種容易實現的手段,對于景觀文化意蘊的表達以及審美體驗的提升也具有積極價值。
〔關鍵詞〕楹聯;景觀;文化街區;意象
近年來,隨著物質生活品質的提升,人們逐步提高著對于自身生活及生存環境的審美要求,這使得景觀營建成為了加速推進的城市化進程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于是,數量龐大的城市公共廣場、社區口袋公園、街頭景觀小品等不斷涌現。而在城市文化建設一維,現代都市的圖景不免對大眾的審美理念發生影響,又加之文化特色的呈現無法以客觀的評估標準去衡量,在城市面貌發生巨大改變的同時,歷史文化遺產損毀、空間文脈秩序混亂、文化景觀特色弱化等問題也開始凸顯,城市的文化形象維護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城市形象是文化的外顯,當傳承文化脈絡、展示文化特色、構建文化認同成為城市文化影響力提升的需求時,通過規劃的手段來整合對城市舊有街道中的歷史文化資源節點,以建構歷史文化街區的方式來有序實施城市風貌與個性的重塑和有機更新,是展示城市文化形象、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一個重要途徑。
一、楹聯景觀的文化呈現作用
歷史文化街區,是指經各級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別豐富、歷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夠較完整和真實地體現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并具有一定規模的區域。其作為地域文化的重要空間載體,具有景觀藝術性、歷史文化性、形象標志性和社會影響性等屬性特點。
通常,在一個歷史文化街區中,包含了歷史文化節點、路道系統以及為滿足各種功能、優化環境品質所配建的標識設施、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等諸多元素。同時,歷史文化街區還是一種活態的文化遺產,有著大量居民生活于其間。可以說,擁有高品質的文化遺產是歷史文化街區的核心特質。因此,在構成其整體風貌時,如巷陌格局、建筑特色等固然是重要的視覺要素,而其承載的非物質形態文化也需要通過適合的方式呈現出來。
然而在當下,全國各地的歷史文化街區普遍存在著歷史感不足、特色不夠突出等問題,尤其一些進行商業化運營的街區,放眼望去幾乎都是連鎖經營的品牌店面與風格近似的仿古建筑,街區的識別度不高,這無疑會降低空間的歷史體驗度,使其無法展示其應有的文化吸引力。
現代景觀發軔于西方。在當代,西方景觀審美的內涵已經不局限于以空間形態的塑造來建構環境的視覺美感,設計師們有意識地借助具有象征與隱喻特性的空間語言向人們傳遞景觀的文化內涵,以完成審美體驗的升華——而這種方式,與中國古人 “言、象、意同構”的景觀營建理念一樣,都是以空間語言的解析來實現景觀的表象形態與文化意義的融合,可謂殊途同歸。因此,即使歷史文化街區本質上仍屬于現代景觀的范疇,但更需要從中國傳統的景觀營建方式中去尋求靈感,以實現景觀形式與文化內涵相契合的有效呈現。
在中國傳統的景觀營建中,楹聯是一種獨特的景觀元素,它既是一種實體化的裝飾構件,也是一種具有文學特征的文化傳播載體——前者以集書法、造型、圖案、材料、工藝等于一體的視覺形式與景觀環境相融合,使觀賞者生發感官上的協調之美;后者則以語言文字的“述說”形成文化情境,是人們進而了解相關的歷史掌故與民俗風情,在可見可識的過程中與環境之間形成文化信息的交流。
歷史文化街區整體風貌的呈現,關鍵在于空間形象與歷史文脈之間文化意象的融合——“象”是具體可感之形,“意”則是指思想與情感,即街區景觀中的諸多具象視覺元素,需要以一種易于實現的且易于解讀的方式賦予文化內涵、或強化文化特征。而楹聯實質上就是一種可以使景觀意蘊易于被掌握和理解的翻譯話語,在景物意象關聯上具有獨特的優勢。在此方面,陳從周先生早就認為研究中國園林景觀,宜從中國傳統詩文入手,行文與構園消息相通;適當地運用楹聯景觀來提升環境文脈的可識別度,可以使歷史文化街區在空間形式與文化內涵之間形成意象融合關系。
二、歷史文化街區楹聯景觀實例
以長沙的“西園北里”歷史街區為例——這是長沙市首條歷史步道的首發段,包含了西園北里、西園、泰安里三個部分,于2018年3月改造完成,同年5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西園北里”由唐代宰相裴休在此修建“西樓”而得名,其屬于舊長沙六大公館群聚集區之一,在歷史上的諸多名人,譬如虞集、左宗棠、郭嵩燾、黃興、朱劍凡、陳寅恪、李覺、李立、帥孟奇等都曾居住于此。改造后的歷史步道北起湘春路、南至營盤路。為表達古樸(居民生活)、滄桑(傳統街巷)、協調(年代建筑)與靜謐(書卷氣息)的主題,一條長五百余米、用百年老麻石鋪出的蜿蜒小道,串聯起7處不可移動文物和11處歷史民居,道路兩廂以翠竹、白墻、黛瓦營造出悠悠古韻,充滿舊長沙的記憶。
“西園北里”在楹聯景觀資源的挖掘與利用方面而言,有著得天獨厚之處:一方面,此處的建筑大都為古意盎然的傳統民居形式,就視覺感受而言非常適宜懸掛楹聯;另一方面,長沙在楹聯文化的發展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從清代王夫之開始,包括左宗棠與郭嵩燾在內的湘籍楹聯名家迭出,使得清代楹聯整體創作的水平攀升至頂峰狀態。因此,此處楹聯不只是可以裝點門面,更可以成為一個文化宣傳的亮點。
“西園北里”的楹聯景觀秉承“少而精”的原則。所謂“少”,是整個街區,楹聯景觀只有寥寥三處,而所謂“精”,一則是形式美觀而契合,二則是三幅楹聯都出自湖湘楹聯名宿胡靜怡先生之手。
第一個楹聯景觀在街區的湘春路入口處,這兒有一所西園歷史陳列館,在其古樸典雅的石質大門上刻有一幅楹聯:
園辟千年,曾記泉聲懸夜雨;
視通萬里,且循足跡仰前徽。
“泉聲懸夜雨”是明代鄒統魯《長沙郡中西樓》一詩中的句子,此處用于簡約地表述這個街區的歷史底蘊,也使人于此展開對于昔日生活情境的想象,而下聯展示出現代人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聯語渾厚大氣,是該街區的文化亮點之一。
由此往前行數十米,即在左文襄(左宗棠)祠原址上修建的文襄園。左文襄祠在文夕大火中被毀,僅留后院的石山部分(后被并入工人文化宮內)。現有的文襄園、左公亭以及文化墻等都是在此次歷史文化步道改造建設中所增建的部分。在文襄園入口處,也刻有楹聯:
虎帳南開,旌旗十萬吞胡虜;
春風西度,楊柳三千蔭玉關。
此聯著筆于左宗棠收復新疆之事跡。上聯“旌旗十萬”使人遙想當年宏大的戰爭場景,而下聯“楊柳三千”在贊譽左宗棠在新疆的功績——當年左宗棠進入西北后,看到甘肅因干旱少雨而樹木稀少,便命兵士在行軍途中夾道種植柳樹,后漸“連綿數千里,綠如帷幄”,左宗棠之部楊昌浚遂寫下“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渡玉關”的詩句,以“春風西度”作為左文襄公的人生格局之最佳總結。
再往內行走,經過眾多的名人故居之后,便進入泰安里,這是整個街區的結束點,之后就進入另一個名叫“壽星街”的街區了。在泰安里小區入口處,有一座刻著楹聯的牌坊,其聯曰:
國泰民安,四季有東來紫氣;
神怡心曠,滿街是南極仙翁。
該聯巧妙地將“泰安”與“壽星”兩處街名融入聯中,與前兩處楹聯厚重的歷史感相比,通俗易懂的文字應情應景,更富于親切暖心的人情味道。
可以說,諸如此類的楹聯展示,使巷陌空間的視覺效果更富于盎然古趣之余,也能較為清晰地表達某一個文化節點的用途、時代、環境等歷史文化內涵,從而使景觀空間呈現出與眾不同的精神氣質與文化品位,并以更細膩的情感體驗喚起人們對于此場所的文化認同。
而從文化旅游價值的角度來看,楹聯是一種實用性極強的民俗文化傳播工具,能從各個維度綜合推動歷史文化街區旅游事業的發展——首先,楹聯能以文字描述來凝練景物意象、豐富人文內涵,增加游覽者的綜合體驗指數;其次,當人們駐足閱讀與咀嚼蘊含著風土人情和歷史典故的楹聯作品時,便無形中增加了游覽時間;再者,在文創產品日益受到人們青睞的今天,將當地具有代表性的楹聯作品與書法、雕刻、剪紙等形式結合來設計獨特的旅游商品,也可以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出路。
此外,隨著我國綜合國力日益增強,傳統文化復興的需求日益強烈,追慕傳統的詩詞楹聯文化也成為一種風尚——這實質上是華夏民族的“文化心靈”,是從傳統詩文悠久深厚的文化意象與感悟中再一次尋找到契合的闡發方式。因此,除了文化內涵的表達之外,楹聯景觀之于環境的審美提升作用還在于可以對街區中的居民進行潤物無聲的文化感染,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重構社會文化習俗、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結?語
傳統文化復興的意義,是引領、滋養、服務現代生活。近年來,隨著傳統文化的價值重新被審視與挖掘,傳統詩文在當代的文化影響力與傳播形式等方面的新發展也開始受到關注。在歷史文化街區的建設中,借鑒楹聯這種傳統的景觀意象表達方式是一種容易實現的手段,對于景觀文化意蘊的表達以及審美體驗的提升也具有積極價值,可以使人們在異質文化并存的當代景觀場景中找尋到屬于自己的地域文化傳承。
(責任編輯:翁婷皓)
參考文獻:
[1] 王璇,蔡聰.文化建設視野下對長沙名勝景觀楹聯創作的一些思考[J].長沙大學學報,2019(6):34-40.
[2] 王璇,王懷昭[J].審美范式嬗變下楹聯元素在當代景觀中的重構[J].美術大觀,2019(4):108-109.
基金項目:
本文系湖南省2019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文化理解與傳承”語境下中外建筑史“課程思政”教學研究》階段性成果,編號:934;系長沙學院2019年創新訓練計劃一般項目《楹聯藝術在社區景觀環境中的展示研究》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