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芳 吳娟 羅麗波(通訊作者)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產科 湖北 武漢 430022)
靜脈血栓栓塞癥(VTE)因發病率高、死亡率高、漏診率高成為臨床醫務工作者面臨的嚴峻考驗。其中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剖宮產術后最為嚴重的并發癥之一,是由多種致病機制導致的血管性疾病之一,主要表現為患肢腫脹、疼痛等,嚴重時形成的血栓脫落后可腎、肺等重要臟器栓塞,危及患者生命 。為降低死亡率,護理的有效干預預防措施對降低中轉剖宮產產婦圍手術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有相關研究表明剖宮產術后發生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約為0.61%~1.5%,而順產轉為剖宮產的產婦更是此類人群中更為特殊的一類,在此期間產婦們不僅需要忍受長時間的強烈宮縮引起的疼痛,還要面臨很大的心理壓力。目前臨床上關于統計中轉剖宮產的產婦在圍術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研究資料較少,因此,研究中轉剖宮產產婦在圍術期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問題不僅非常有必要,而且對于指導產房助產士預防產婦在經陰道分娩過程中如何預防DVT 有指導意義。此次研究旨在探討中轉剖宮產產婦圍手術期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綜合性護理干預措施內容及臨床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將其結果報告如下。
2017 年1 月—2018 年6 月順產中轉剖宮產婦152 例為對照組,以2018 年7 月—2019 年12 月順產中轉剖宮產婦148例為觀察組,中轉剖產婦進行比較,所有產婦年齡20 ~38 歲,平均(27.6±3.2)歲,體重55 ~85kg,初產婦224 例,經產婦76 例,孕周28 ~41 周,均為單胎活產。因本科室規定經陰道分娩的孕婦宮口開大2cm 即可進入產房待產,故選取宮口開大2cm,有規律宮縮者入產房,至胎兒娩出前因各種因素最終以剖宮產結束分娩,持續時間2 ~20 小時的孕婦作為實驗對象。排除孕婦有出血傾向或凝血機制障礙,心臟及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衰竭者。兩組產婦在年齡、體重、麻醉時間、手術時間、體質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1 試產期間 兩組孕婦在產房試產期間依據宮縮疼痛的耐受情況均進行產科試產的常規護理。在保證母嬰安全的情況下,主要包括保證足夠的休息和清淡易消化飲食,創造舒適的試產環境,指導孕婦床上勤翻身,協助孕婦適當下床活動,運用產房各種輔助設備緩解產婦的疼痛,講解試產的相關知識,行心理指導。對照組產婦采取以上護理措施,觀察組孕婦在上述護理基礎上進行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綜合護理預防干預措施。主要包括⑴根據Caprini 評分法來進行評估,這是一種有效、簡單方便、經濟實用的風險測評工具。每個危險因素根據危險程度的不同賦予1 ~5 分,最后根據得到的累積分數將患者的VTE 發生風險分為低危(0 ~1 分)、中危(2 分)、高危(3~4 分)、極高危(≥5 分)4 個等級。根據評估結果予以不同的護理措施。⑵在試產期間進行心理干預,通過助產士講解及宣傳資料等途徑向孕婦重點講解發生DVT 的病因。危險因素及不良后果,加強孕婦對DVT 的認識,提高警惕性。(3)指導孕婦在床上行踝泵運動,以預防血栓的發生。
1.2.2 中轉剖宮產術后常規護理 兩組產婦術后均進行產科剖宮產術后常規護理,主要包括去枕平臥位,臥床休息,指導產婦6h 后床上翻身活動,盡早下床活動,促進血液循環,防止血栓的形成。同時做好乳房、會陰及全身皮膚的清潔衛生,指導進食清淡易消化食物,保持大便通暢。
1.2.3 觀察組圍手術期綜合護理干預 觀察組在上述護理基礎上進行圍手術期的綜合護理干預,包括(1)再次采用Caprini 進行血栓風險評估,術后產婦平臥期間指導家屬按摩產婦下肢,從踝關節以上小腿兩側開始至大腿根部做有節律的按摩。產婦清醒后行早期臥床足踝部主動運動、下肢抬高運動,膝關節的屈伸運動及深呼吸運動,鼓勵產婦做深呼吸或吹氣球及咳嗽動作。(2)使用氣壓治療儀:術后4h 使用氣壓治療儀(北京大星聯合醫療器材有限公司,型號DVT-2600)治療,使用前需要檢查端口是否連接正常,無異常后將產婦的下肢放置在壓力帶中固定,2 次/天,15 ~20 分鐘/次[4]。護理干預聯合氣壓治療儀可減少產婦的下肢靜脈血栓發生,明顯減輕產婦下肢疼痛程度,對產婦的血液循環有一定的促進作用[5]。氣壓治療儀用于治療剖宮產術后產婦,預防DVT 形成的臨床效果比較理想,產婦舒適度提升明顯[6]。(3)重視產婦的主訴,觀察產婦的下肢有無腫脹、疼痛、壓痛及下肢的皮溫、顏色等,觀察產婦呼吸節律的變化,有無胸部疼痛、氣急、咳嗽及呼吸困難等不適,以便于及早發現DVT,給予對癥治療。(4)健康教育:向產婦及家屬講解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告訴其預防措施,向其講解DVT 的形成因素,常見癥狀及預防措施,發放健康知識小卡片,提高產婦及家屬對并發癥的了解和配合度。(5)術后給予高蛋白、高維生素、低脂、易消化的飲食,多飲水達到稀釋血液,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液回流速度,保持大便通暢,避免使腹壓增加以影響下肢的靜脈血液回流。
(1)比較兩組產婦術后4 天內下肢疼痛、腫脹及VTE 的發生率。(2)比較兩組產婦在住院期間的護理滿意度。采用我科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從助產士的服務態度、業務水平、順產相關知識及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講解等方面調查滿意度,滿分為100 分,90 ~100 分非常滿意,60 ~89 分為滿意,<60 分為不滿意。
采用SPSS15.0 統計學軟件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術后經過護理治療,4 天后對照組共有10 例發生下肢腫脹疼痛,發生深靜脈血栓7 例,發生0 例肺栓塞,總發生率為11.18%。觀察組有2 例發生下肢腫脹疼痛,未出現深靜脈血栓及肺栓塞,總發生率為1.35%,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DVT 的發生情況比較(例)
2.2 兩組產婦在住院期間護理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對照組總例數152 例,非常滿意137 例,滿意10 例,不滿意5 例,非常滿意率是90.13%,總滿意率96.71%。觀察組總例數148例,非常滿意145 例,滿意3 例,不滿意0 例,非常滿意率是97.97%,總滿意率是100%。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在住院期間護理滿意度(例)
3.1 有研究顯示[7],血液的高凝狀態、血流速度緩慢及血管壁的損傷是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主要原因。女性由于妊娠期及產褥期凝血和纖溶系統的改變,子宮增大影響靜脈回流[8]。試產時間過長及宮縮的強有力疼痛使孕婦活動量減少,臥床時間較多,再加上中轉剖宮產的手術損傷及麻醉,很容易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情況。因此,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發生是臨床醫護人員的工作重點。目前,大量的研究表明[9-10],護理干預預防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中轉剖宮產產婦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通過分析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因素,我院實施了圍手術期的綜合護理干預,主要是通過在孕婦試產期間,術前及術后實施了一系列的干預措施,降低了中轉剖宮產產婦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
3.2 通過上述產婦在住院期間滿意度調查的結果可見,通過產房的助產士加強對產婦進行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相關護理,不僅可以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促進產婦恢復,還可以促進護患溝通,改善產婦的分娩體驗及歸屬感,也提高產婦及家屬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和依從性。
綜上所述,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對中轉剖宮產產婦實施圍手術期的綜合預防干預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產婦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的概率,促進母嬰安全,提高產婦的分娩體驗,提高產婦的生活質量和對醫護的滿意度,值得在臨床護理工作中進一步推廣。